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兄弟》(上)是余华创作和自我精神探索的又一个新的高度,是他对人性的新的体验和开掘。此文本更进一步地深入人物的内心,着力挖掘出人性人情中关好闪光的一面。他力图在小说中冲破存在的根本困境和探索存在的答案,建构一个理想的人性,而“爱”是理想人性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吴姿梦 《成才之路》2014,(13):94-94
从文本自身和整体的角度审视余华的作品,探索"残酷与温情交融"的现象,进而发现其"暴力""温情"后存在的更广阔的空间,并最终让人深思"人性"的内涵,指出对美好人性的渴望是他作品的内在灵魂。  相似文献   

3.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余华长篇小说作品《文城》在叙事风格上显现出其一贯打破传统现实主义的特点,"文城"作为虚构的"余华世界"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补篇"的存在是余华浪漫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余华在《文城》中对具有复杂性和难以解决的人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讨论角度和看法,这一镶嵌在传奇浪漫叙事中的人性思考也是他为读者留下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小说中,余华可以说是为数很少的一个写苦难主题的作家,死亡、杀戮、苦难等是他小说永恒的主题,他笔下的人物也都逃不掉死亡的宿命,但是在这苦难的外衣下,却闪烁着无法隐藏的人性光辉。本文将从余华的小说出发,去寻找苦难中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余华文革小说以其独特的欲望视角,展示了时代氛围根底下人的欲望的深层动机,人性的优美在欲望化空间下悲剧式的生存现实,从而体现了余华对人性及历史的深层反思,对历史-现实序列非理性本质的反思,反映了余华更复杂深刻的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7.
从文本自身和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余华作品中的人性描写,很容易看到其作品中一直存在着"残酷与温情交融"的现象,进而会发现其"暴力"、"温情"话语背后有着"发生"和"存在"的更广阔空间.并最终让人深思"人性"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卢焱 《语文知识》2011,(3):14-17,20
余华之所以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是因为其作品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并以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余华以描述欺诈、诱奸、死亡为手段揭示人性丑陋和社会黑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人性荒原,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走出人性荒原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郭文静 《文教资料》2008,(23):33-34
余华的中短篇小说以鲜明又独特的风格在发表之初就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余华在中国先锋小说作家的地位也慢慢开始确立.在中短篇小说中,作家用他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文学观念为读者塑造出了特别的场景,暴力事件在余华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同时余华小说中的生活也颠覆了人们对正常生活的理解,而在这些看似荒诞的图景背后隐藏着的是作家对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另一种思考和理解,余华用他的中短篇小说对生活和人性做出了更进一步和更真实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作家余华的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的成功转型。余华的转型是值得肯定的,从揭示"人性恶"回归到"人性善",体现了人性的回归和价值。本文将以余华小说的转型原因和体现为主题,对余华的创作转型进行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意识述说,强调了人性中的美好,淡化了小说的苦难色彩,可以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对仁爱、本性、善良的描写是他小说不变的主题。结合余华小说创作时代可以将其作品中关于人性美的表现分为四个部分:苦难生存,人性本真;温情回归,人性本善;时代交织,爱满现实;荒诞存在,幸福栖息。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韩少功的小说着力于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掘,这首先表现在小说展示了世间的苦难以及苦难中人物的精神困境,其次是对理想化人性的追寻和对复杂人性的透视,再次是小说在荒诞中折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韩少功的小说着力干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掘,这首先表现在小说展示了世间的苦难以及苦难中人物的精神困境,其次是对理想化人性的追寻和对复杂人性的透视,再次是小说在荒诞中折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教师角色的特征受到学校教育功能的制约。学校教育工具性功能的膨胀导致教师角色中人性的萎靡,教师被抽象为社会需要的符号,教师"自我"被严重遮蔽。当代学校教育意义性功能的补缺,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唤醒与健康个体的养成,它需要教师"自我"的回归,需要教师角色中人性的开掘。  相似文献   

15.
泰格特的小说《窗》的主流解读是体现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然而,这种美与丑的二元对立的解读是有偏差的.根据"非构思"理论,《窗》通篇都在渲染病人的痛苦——从最初疾病引起的精神桎梏的痛苦,逐渐演变为羡慕、嫉妒、仇恨,直至人性泯灭的痛苦,而且通过近窗病人与远窗病人的对比、窗外虚拟美景与"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对比,引领读者在痛苦的渲染中,感知人性的演变与发展,探寻人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管理人性理论问题"的探索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文章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对中、西方的教育管理人性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比较,揭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余华前期的小说创作致力于追问日常经验掩盖下的"另一种真实":即被日常经验遮蔽下的"人性之恶"。他在冷漠的人性纬度追诘中消解了"人"的神话。在其后期小说创作中,解释世界的冲动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其小说透露更多的是对"活着"这一生命存在形式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至此,余华小说中曾被抽象化、符号化的"人"也重新获得建构。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来看,周文小说在乡土文学和人性开掘方面有其独特贡献。作为四川乡土作家的周文,用冷静深沉的笔触,画出了川康地区的人间百相图,让读者窥视了中国内陆的黑暗面影。周文从生活实际出发,其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复杂多样、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深刻开掘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春平的小说《盐道》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他从陕南古盐道上民众的生存史中找到了人类恒久不变的历史文化精神.通过对底层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开掘,以及对底层人物身上原始自然的人性力量和民间道德价值观的重新评估,使他的创作从对现实人生和官场的思考转向对陕南历史文化和原始自然人性的深度探索,显示了其文学创作走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韩彬 《考试周刊》2013,(92):12-12
《小姨多鹤》是一支人性的赞歌。作品通过这六口之家里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世间的伟大人性开掘得淋漓尽致、深刻辟透。战争如此残酷,但它在人性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生活固然艰难,却也不能压倒人性的力量,没有比人性更坚强的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