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防最高委员会是抗战时期国民党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一元化最高领导机关,它凌驾于国民党中 央、国民政府、五院和军事委员会之上,融党政军大权于一体,是一个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机关。它的成立标志着国 民党战时体制的最终形成,从法律上和制度上确保了战时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统一。这一方面适应了抗战的需 要,对抗战起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从法制上确立了蒋介石的个人独裁,将国民党一党专政推向极端。  相似文献   

2.
有关《文艺阵地》研究不少忽略了国家权力对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从国家权力视角切入,细致考察原稿审查制度、印刷发行制度,并紧密联系《文艺阵地》所遭受的钳制与查禁史实,较为客观地说明了战时国民党文化"围剿"的真实面目。国民党对国家权力的滥用,大大限制了《文艺阵地》的出版自由,也严重阻碍了战时进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华北及东南大部地区被口军侵占,国民党统治中心转移到西南。西南、西北地区原来工业落后,交通不发达,加之战时环境不同于平时,国民党政府实行一种战时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上有新的规定和调整,因此,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情况较之战前有很大不同。有一些复杂的问题很值得研究。例如,官僚资本在这一时期是怎样膨胀的,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它怎样受到限制和束缚;通货膨胀究竟到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对我国经济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这是中国革命史教学中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之一。国民党政府曾极力把国民党官僚资本说成是一般的资本主义,企图使人们相信,依靠国民党的官僚资本就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种欺骗宣传,早已为中国具体历史事实所粉碎。但是直到最近,中外仍有人对十年内战时期的国民党及其官僚资本大唱赞歌,如说1927年至1937年期间国民党人的“建国努力”,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财政上和经济上的进步”,“成为经济上的先行者”;“从1926年到1936年,中国经济已萌露‘起飞’的迹象。……基础工业尤其是电力工业有长足的进展,预兆工业化的蓬勃展开”等等。这样,就再一次向我们提出了:国民党及其官僚资本的统治,是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财政上和经  相似文献   

5.
1938年3月29日至4月1日,国民党在武昌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在政治、军事、组织各方面实行某些改革,以适应战时需要,表明国民党自南京败退武汉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在共产党人的推动和抗战形势的促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集中地反映在临全大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的基本精神及其实行之中.早在1935年日本加紧侵略发动“华北事变”之后,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就谈到了“和平绝望”之时,只有“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的问题.此后,国民党对日谈判的态度渐趋强硬,并开始以亲英美派官员大量取代汪精卫亲日派主持行政院及各部,在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对日战争大后方,曾对西南边疆进行全面开发。政府各部门、教科文组织和众多的民众团体都跻身边疆建设,一度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浪。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战时边民教育作为当时开发边疆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特点。无论从了解基督教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分析国民党战时边疆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开发边疆的历史经验的角度,都有必要对战时教会兴办边民教育的历史加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建立了适应战时需要的救济行政体制:救济工作的行政管理由广东省民政厅、国民党广东省社会处、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广东省分会(后改为广东省振济委员会)三个机构负责;救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国内外捐款;救济设施主要有难民收容所和输送站、难民招待所、救济院、儿童教养院、托儿所等.这种救济行政体制对解决战时广东的严重灾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反映出苏俄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探索,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一"探索"开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国民党精神面貌低迷,工作作风消沉,党群关系恶化,导致国民党党务工作开展困难,效率低下,陷于瘫痪,党务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贪污腐败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与国民党的战时高度集权体制、党务工作人员待遇低下、轻视民众力量有很大关系。明晰这段时期国民党党风问题的种种事实,对我们今天如何搞好政党的党风建设,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持久抗战局面下,国民党被迫实行战时农民总动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农民能够坚持并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对农民所确定的动员理念、政策、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导致了与其愿望相悖的动员效果。本文拟对国民党的农民动员作深刻剖析,使人们认清国民党的阶级本质,从而印证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战争的现实诉求及对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杨东莼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理论丰富的战时教育思想。杨东莼的战时教育思想是战争时期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理念,他以抗战需要为起点和归宿,以教育、文化为切入点,统合了战争与教育的互助之效,对战时教育的任务、内涵、原则与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探究了争取抗战胜利之良途与教育出路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在战时环境下,出于服务战时需要、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经济、为人民谋福利的目的,作为领导者的苏维埃政府对私营商业采取"鼓励—限制"并用的政策,作为追随者的私营商业者做出了"服从—抗拒"的应对方式。双方通过博弈各自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目标:苏维埃政府为战争准备了充足资金,促进了中央苏区生产力的发展;私营商业者在既有约束条件下,获得一些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日战争为区域文学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提出了特定的战时文化环境,而重庆文学发展正是以陪都文学运动这一具体样态来走向中国文学运动的中心,并且通过主流化与现实化的动态交互过程,最终成为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区域文学运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策略,保障了战时最基本的军需与民生,为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坚持持久抗战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时须作平时看——国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抗战时期实行了内迁高校、设立国立中学以及贷金制度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命脉未因战事的发生而中断,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战的顺利进行,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9年。它本着基督教精神,一直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进步活动。1938年广州沦陷,1939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迁往韶关,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迁回广州。在韶七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积极开展战时服务和救济工作,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沈佳颖 《历史教学问题》2020,(1):123-129,168
从日本1938年4月生效的"特别志愿兵"制度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抗日战争期间共有10余万朝鲜人参加日军,其中有将近3万名加入了日本侵华部队。这些朝鲜人入伍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普遍在部队里受到日本官兵的歧视。另一方面,中国抗日军民和媒体也密切关注着敌军中的朝鲜籍士兵。部分报道反映出当时许多中国人不太了解朝鲜籍日军,有些误会甚至保留至今。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在“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立法的原则指导下,国民政府一方面从抗日战争的需要出发,制颁一系列应急教育法规;一方面从建国的长远目标着眼,制颁一系列调整性的教育法规,教育立法由此进入应急调整阶段(1937~1945年)。这段时期的教育立法,既为战时教育提供适时的法律依据,又为下一阶段教育立法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