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创新要素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力的基本条件。本文分析了创新主体、创新机遇、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诸要素的一般属性和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要素特征及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关键在于基础理论的创新。当前迫切需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重要性,正确分析影响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新的实践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和发展动力,提出以创新意识繁荣和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切实抓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培养,着力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又快又好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研究》2017,(1):23-28
高等院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关键在于高校教师队伍的培育。本文以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特殊的科研组织模式为例,从人事管理的角度来考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结合国家级和地方级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在师资建设方面的创新做法来阐述如何突破高校传统的人事制度障碍来构建具有创新力的教师队伍。"十三五"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窗口期,高校应当顺应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政方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师资建设,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时代的变革是以哲学的发展创新为开端的,当今时代物质发展已远远超越了精神发展,这种平衡被打破,出现了价值真空。哲学创新问题和价值观问题是当今时代发展中的哲学面对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第一部分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现状·问题·建议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仅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还要求创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以来,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得到跨越式发展,清华大学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在发展中发挥了比较大的推动作用。其中量化历史讲习班、量化历史学术年会和《量化历史研究(第一辑)》创新了基础理论人才的培养模式,打造了高质量的量化历史研究人才队伍及其国际领先的交流平台。量化历史研究领域发展符合协同创新精神,其中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可以被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所借鉴,从而实现高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动力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动力、主体动力和制度动力推动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环境动力包括政治环境动力、经济环境动力和文化环境动力。主体动力通过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来实现。在制度动力方面,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个环节中进一步确立优先权制度给创新以最初的制度动力,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创新以制度的支撑、建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监督制度给创新制度以恒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利于繁荣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社会认知偏见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缺乏创新动力,培养机制单一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缺乏创新活力,自身发展不全面导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缺乏创新素养等问题。应明确培养目标,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学术使命感,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加强自身能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创新素养,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在思维理念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处理复杂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与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非线性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复杂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表明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世纪,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本文从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三个方面深刻全面地阐述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实施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人与制度的关系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处理好人、制度、社会、发展这四者的关系,而这四者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以人为本与制度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它将会对我国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具体讲;一、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树立大局观念;二、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三、统筹城乡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是西方近代社会转型的根本问题,市民社会问题是引发马克思哲学变革的问题意识,也是当代中国"现代性"社会转型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把市民社会研究(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意识,可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和自身内在理论逻辑的变革.同时,通过对市民社会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审理,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可以发出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从而沟通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关系,导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真正出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立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立法理念、原则以及立法技术等问题的研究。因此,从法理学的视角,探析科技创新立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包括科技创新与法律制度的互动关系,科技创新立法的价值取向以及科技创新的立法模式等,可以为科技创新立法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形式有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方咨询决策中心以及应用型科技成果研发中心等。为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先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先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留下什么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使命上要破解无产阶级政权何以永不变质地为人民幸福和人类解放服务的课题,在哲学理论上要破解群众路线怎样深入发展的课题,在检验标准上要破解方向和“落脚点”的检验标准课题.只有破解了这三大课题,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Lampert  Yvonne 《Science & Education》2020,29(5):1417-1439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basic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which are of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terest for science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It focuses on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philosophy class can offer if philosophy education opens up for science and for a collabor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 central educational goal is to connect basic philosophical skills with any curricular intellectual practice. This implies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Hence, the present paper questions the disciplinary rigidity of education and aims at bridging the artificial gap between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order to enrich the individual school subjects involved. Towards this end, this article sketches ou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issu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with regard to philosophy and science in upper secondary school. This framework takes into account aspect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NO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HPS) and the critical thinking approach which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It aims to facilitat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philosophy could have on improv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s well as decision-making in general. I set forth methods of cross-curricular teaching which can promot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as interdisciplinarity already does in research since there is growing appreciation of collaboration and partner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20.
以和谐理念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既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应当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目标,充分认识以和谐理念引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明确其基本思路、途径和措施,从工作理念、内容、方式、机制等方面全面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