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奇特的修辞方式,在诗歌中尤为常见,全句由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可获得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列锦"它深化了曲的意境,增强了曲的艺术感染力,为其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审美价值,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凝练美、简远美、意境美、空灵美。  相似文献   

2.
诗歌艺术能让我们的学生进入美的境界,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诗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教学,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通过艺术的审美,变传统的唯智的课堂教学活动为知、情、意互动的求真、立善、创美的全面教育活动,方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史,数词在古代诗歌中经历了从最初的一般选用到后来追求艺术效果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历代诗歌富有感染力的生命基因和诗歌创作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传统。数词和诗歌联姻,具有多种表达功能,或写景状物,或叙事抒情,或凸显人物个性。同时,妙用数词还能够显现出浓郁的诗趣,蕴涵丰富多彩的审美价值,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诗歌本体美,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诗歌美是诗艺术的整体性美,它使诗歌产生高度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实践体系,内在包含着促进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的实践目的观,它以审美体验为途径,以个体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自主超越为价值旨归,通过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能力,客观上为个体实现"人的美感生成"与审美超越准备了实践动力和主体条件。当前的美育实践,需要坚持整体性的观点,从实践基础、实践原则和具体实践策略等方面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影响",积极促成美育超越价值的实践转化。  相似文献   

6.
艺术价值结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艺术价值认同上的差异导致艺术创作上的混乱,这使研究新形势下的艺术价值及其结构成为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对艺术价值的静态分析,通过强调其是审美价值带动的综合价值系统,突出艺术价值超越生活、关注审美的精神性特点;对艺术价值的动态分析,从空间角度看,通过强调艺术价值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突出艺术价值是由艺术创作主体的个性风格与社会责任感凝结的特点;从时间角度看,强调艺术价值是时代价值与永久价值的结合,提示艺术创作关注时代价值的同时,努力创造具有永久魅力的精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有着非常鲜明的音乐性,在具体的诗歌审美活动中,应注意诗与音乐的融合。两者的融合,所带来的审美愉悦是巨大的。究其原因:乐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源,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与诗的有机融合是人类本能的需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如果抛弃了诗歌的音乐性,也就意味着抛弃了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源,其审美愉悦和审美价值将大大地降低。  相似文献   

8.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王维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就诗歌而言,王维自觉地融画理于诗歌之中,实现了不同艺术门类交相沟通、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在诗歌创作中,王维将绘画技巧予以恰到好处的运用,创造出了魅力无穷的绘画意境美,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墨分六彩"的色彩美,描线绘形的线条美,"经营位置"的构图美。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与其说是一个含糊的评价词,不如说是一个有着复杂动态结构的人格体系。"道德自足"和"无害性利他"作为个体道德实践的价值底线,意味着"自足性道德人"应当成为包括成人世界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群自觉的人格追求。通过培养包括成人在内的整个"价值教育共同体"的价值理性和价值自觉,而不是单单强调学校教育实践者的单方面作为,这将为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提供一片广阔的价值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抒情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而意象的独创性,是诗歌具有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诗歌本位和世俗化、商品化是新时期以来诗歌发展的两个向度。在前一向度上,诗歌表现出极端的文体自觉,追求不可能的纯粹的审美体验,割断了与物质现象界应有的现实联系;在后一向度上,诗歌表现出对世俗化、商品化的盲目认同,放弃诗歌天然的人文本性,造成审美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失落。唯有道德直觉因素的加入,才能激活诗歌在这两个向度上皆已枯萎的精神气象,使诗歌处于较理想的生存状态,并最终实现诗歌的超越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一只报春的飞燕"的朦胧诗在其艺术性生成的艰难历程中,逐步节制了政治性对诗歌审美性和艺术性的侵蚀,自觉地开拓诗歌表现的个人域地,并在字里行间里洋溢着对自我的肯定和尊重,使诗歌的艺术本质得以显现,以此实现了中国新诗蜕变的关键一步,即从诗外到诗内的回归。主体介入的自觉、自我意识的弘扬以及个人主观情绪的书写等都是朦胧诗对当代诗歌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今天,诗人王钻清从江汉平原到南海之滨、从欧洲到美洲、从行者到思者、从出发到回归,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坚守着诗歌这块阵地。对生命本质的诗性拷问、对自然发自内心的诗意热爱、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诗思构成了王钻清的诗歌。而本文试图通过简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内在情感与思考,以此来探究"诗体游记"这种诗歌形式及诗学实践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书画一脉相承的中华精神、文化品格、审美价值、人文理念、艺术状态、时空意义等的表述,从而对中国书画所涵有的文化渊源、艺术品性、审美情愫、格调水准、价值意义、民族精神等原创性、学术性、审美性、价值性的标准进行确认,最终形成"古代书画"品评、"书画同源"新解、"中国书画"之内涵、"中国书画"之创作、"中国书画"之评判、"中国书画"之展望等六方面的语论。由此,充分展现中国书画多元、独特的文化艺术精神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静 《文教资料》2010,(19):6-7
李贺的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人生短暂,其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使其成为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他丰富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创作的内容和方法,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李贺诗歌的个性化艺术特征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本身又蕴涵着深厚的科学精神。诗歌的求善求美求真与科学的精神价值对人的塑造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诗歌的题材、内容,分析作者创作态度和诗歌艺术特色,体会诗人理性的怀疑和宽容的激励精神,感悟诗人求真创新的科学品格,对培养和建构学生为真理献身的科学品质,不容或缺。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的审美创造上所提出的"心远说",不仅是诗人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而且揭示了诗歌艺术审美创造中十分重要的"心理距离"问题。"心远"不仅让诗人成为精神上自由的审美主体,而且使他能够用诗意的眼光看待躬耕田园的生活,从而使得田园生活成为审美的对象,而诗人和农人一体的特殊身份以及诗歌意象选择上的个性化,则较好解决了"距离的内在矛盾"和"距离的易变性"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自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在一种平实客观的批评语境中,推崇儒家传统诗学思想与审美诗学思想的整合共融;对各种诗歌的体制、源流及艺术特征做了比较明晰的阐述;对历代诗歌的大体风貌予以观照;诗学辨证的内容丰富而精微.其潜在的诗歌批评史价值是:批评应回归文本;建构出诗歌发展史的雏形;诗歌批评应秉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