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波尔卡”不仅是斯美塔那舞曲创作领域中最重要的代表性舞曲体裁,也是其所有钢琴作品中地位最突出的创作体裁.笔者选择彼得版(Edition Peters)编号Nr.4455的斯美塔那钢琴曲集《波尔卡舞曲》作为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对斯美塔那创作的10首钢琴波尔卡舞曲的曲式结构及和声特征的简要分析,可以明确看出斯美塔那在“波尔卡”这种体裁创作上曲式结构及和声手法运用中的主要艺术化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
孙聪 《考试周刊》2008,(20):221-223
本文以古琴曲代表作之一<酒狂>为分析对象,将该作品的创作技法与传统曲式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在对比分析中寻找作品的曲式结构规律,并通过异同点的比较,为古琴音乐的分析与创作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为例,通过对学情进行分析,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该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以期为曲式分析课程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和声曲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在钢琴作品创作中,和声为基础,和声中产生段落结构,是创建曲式结构的基本因素。创作作品时,和声的应用,是曲式结构的重要因素,运用和声曲式分析钢琴作品,有利于更好的诠释钢琴作品,达到正确表现音乐形象,读懂作家意图,充分体现钢琴作品魅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统计法等方法通过对声乐套曲<祖国四季>的旋律、语言、曲式、伴奏特点的深入分析,深层次了解作品的创作特征,为声乐套曲的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苏联作曲家季米特里·肖斯塔科雏奇(1906—1975),是前苏联声名显赫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同时,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他的著名作品成为了各大艺术类院校音乐教育与表演专业学生在西方音乐史以及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上必听与必分析的曲目。本文主要从旋律、节拍以及和声这三方面,较为详细的分析了肖斯塔科雏奇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特点创作技法。  相似文献   

7.
在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中,曲式结构是支撑音乐作品的骨骼。钢琴作品的创作始终遵循着一定的曲式创作原理和结构性创作体系,任何一首钢琴作品,无论是练习曲,还是主题作品,都有其相应的曲式结构。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那么,该如何提高  相似文献   

8.
赵亮 《华章》2012,(29)
本文是对作曲家德彪西的名作《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细致分析.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概况,以及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对该作品的曲式及和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9.
将一首音乐作品中对乐曲结构、创作、艺术风格起主导作用的形式手法加以概括总结并形成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见解与结论才是音乐作品分析的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最主要流程是,以曲式类型作为切入点,综合音乐材料设计与运用,最后概括总结主要创作手法与风格。这说明作品分析具有三个基本层次:结构分析、材料分析、创作手法(特点)分析。可以由浅入深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较快建立三个基本思维方向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古琴曲代表作之一《湘江怨》为分析对象,对该作品的创作技法与传统曲式进行了分析,力求在分析中寻找作品的曲式结构规律同时,为古琴的学习与教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立宏 《考试周刊》2010,(17):227-227
一首好的作品,必须由作曲家的巧妙构思,创作与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展现来共同完成。也就是说,乐谱的音符需要演奏者的表演给予生命。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在充分体现作曲家的思想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补充自己的理解与感受,给作品赋予新的诗意。对作品进行“再创作”,把乐谱的内容凭借其演奏技艺.绘声绘色、传情达意地感动每一位听者。如此演奏便称之为有“乐感”。  相似文献   

12.
宋欣语 《陕西教育》2009,(7):141-141,104
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个性特征以及他的内心世界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充分认识其晚期的作品,才能在演奏中正确的把握其晚期音乐的精髓和风格特征.本文从贝多芬晚期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复调手法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期望能对他晚期的创作理念与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钢琴作品《红旗颂》改编自吕其明所创作的同名管弦乐序曲.在原曲中作曲家以多种乐器音色的交织融合与交相辉映形成富有感染力的音响效果.而钢琴虽然音色丰富、音域宽广,但相对于管弦乐器组合而言音乐的表现力较低.演奏者需要深入研究作品曲式结构与音乐内容,把握演奏技术要点与音乐特征,才能完美诠释该部钢琴作品.基于此,文章以钢琴作品《红旗颂》曲式结构分析为切入点,介绍该作品演奏技术要点,并简要论述其音乐特征,旨在为钢琴演奏者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谢飞 《宜宾学院学报》2009,9(10):127-127
每一首声乐作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创作和表演两道大的“制作”工序。因此,在了解作家意图、熟悉作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创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声情并茂的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表达出作品的内涵?以《木兰从军》为例,分析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表达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曲式与作品分析>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贯穿音乐形式美的理念,引导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从对作曲技巧的机械识别上提升到对作品结构的全面把握上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通过各部分的结构、调性、材料几方面分析,展示作品体现的对立统一与均衡呼应的形式美,从音乐美学角度讲解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提...  相似文献   

16.
斯克里亚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创作在风格上前后有很大的反差.本文以其早期和中期的两首作品在曲式、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进行比较,来分析其创作手法的变化及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赵元任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在艺术歌曲及合唱创作方面,《海韵》便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本文通过对这首作品歌词与曲式、旋律以及和声等创作技法的分析,来揭示赵元任先生的创作手法,进而为演唱和指挥这部作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即兴演奏”是一项特殊的音乐技巧,是创造与表演、灵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即兴创作与表演”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被成功地运用于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将“即兴创造”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高师音乐教育应将“即兴创作与表演”纳入其课程体系中,并承担起“即兴创作与表演”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歌唱表演艺术,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产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由歌唱演员将声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到舞台上为观众表演,这就是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关于教材实用性的思考”三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对《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研究内容和教材改革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