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本路径,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一般有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合作教育、校本教育和网络研修等五种,这五种模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构建学区视角下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此种模式的内涵是倡导学区范围的教师个体经验的互动和共享、培训模式的仿真性以及培训内容的综合化和多元化,在路径选择上需要从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学习环境、教与学的资源上推进,但也需要注意,此种模式必须扎根于各个学校的课堂实践、注重各个学校及教师利益的共同发挥、注重教师教育者和教师之间的批判和反思以及改变传统继续教育中的行政指令或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现实教师教育实践中,受客观主义知识观影响,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中存在知识的功利化、占有化、权威化和去生活化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知识观,将默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向度,重视教师默会知识的建构。建构的基本理念有:尊重教师的默会知识,重新诠释“掌握知识”的内涵,养成教师通过默会知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并重新认识学徒制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教师知识的探讨,不仅要从教师整体知识的层面进行,在一般意义上探讨,更要从教师个体知识的层面进行,从具体意义上探讨.教师个体所拥有知识的种类和内涵远较教师整体所拥有的多样而深刻,从个体知识的角度认识教师知识,将获得对教师知识更为完整的认识.这种认识对构建以教师个体知识为基础的教师知识观,建立以教师个体知识观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模式,创建以教师个体知识为基础的教师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帅  方红 《教育导刊》2006,(10):14-17
在现实的教师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客观主义知识观影响,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中存在知识的功利化、占有化、权威化和去生活化等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转变知识观,重视教师默会知识的建构,将默会知识作为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向度。建构的基本理念是:尊重教师的默会知识,重新诠释“掌握知识”的内涵,养成教师通过默会知识发现问题的意识并重新认识学徒制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表征方式,构成对学生学习路径分析的三个主要方面。研究发现: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分析和研究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难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体学习思维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归纳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策略应该根据学生思维模式的不同而进行调整;学生不同的表征方式往往反映出学生对问题理解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并加强彼此之间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传统教育研究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应是一种得到充分证据支持的可靠信念,个体经验不是合法知识,只有上升到理性才能成为“知识”。这种知识理念不仅在理论上难以立足,而且在实践上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使教育研究远离教育实践。面向生活的教育研究对传统的知识观发起了挑战,认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是知识的生产者,因其重视教师个体经验与默会知识的挖掘,努力追求教育中的“真实”,冲破了本质主义知识观的羁绊,是我国教育学界进行的一场非本质主义的教育学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7.
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编制的核心任务之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教师继续教育的职后特性和教师的成人特性,使课程内容既呈现开放性的生成,又考虑教师个体的需求;既要面向发展的需要,又要从现实出发;体现出实用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选择性相结合,优化组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用性设计。  相似文献   

8.
知识作为主体认识客观对象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形式极为丰富、复杂,就人类已有知识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多种结构形式,不同的个体其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不同,需要的知识的结构形式也不同,这就是教育之所以要选择知识内容及其结构形式的原因。同时,既定知识内容或知识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加工、处理,转化为教育形式的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学习接受的内容,因此,教师还需要对既定知识进行教育形式的转换或生成。  相似文献   

9.
于守刚 《成人教育》2019,39(4):81-84
介绍相关动机理论,聚焦近二十年期间外语教师执业动机实证研究的三个阶段性特征(择业动机分析、动机减退分析、动机动态探索),指出动机分析为考察外语教师的心理需求与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并为外语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四点建议:深化继续教育内涵、调整继续教育理念、丰富继续教育模式、促进继续教育常态化,以推动继续教育从短期的知识技能培训转变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与科技信息融合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成为当代教育主题。作为教育主导者的教师需要重新思索自身发展的意义。教师继续教育为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护航,也是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保障。教师继续教育以培训研修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项目实践,促进教师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成为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传统教师继续教育面临一定困境。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进行符合时代的转型成为新时代教师继续教育高效发展的重要命题,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切实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现全生涯覆盖学习的模式,以此启发和促进所教学习者是当代教师的担当。  相似文献   

11.
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观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师教育观上主张在实践场景下,创设学习共同体,帮助未来教师形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本研究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性质、内容、来源及获得途径,以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为例,重建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理论-实践交融"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交融。在理论-实践共同体中,未来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主题见习"结合,真实情景下的学习而理论总是"在场"。  相似文献   

12.
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角度构建科学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为科学课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课程内容的制定找到理论的依据,有助于科学课教师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课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们应既重视科学课教师显性知识的建构,同时也应挖掘和构建科学课教师的隐性知识,让教师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比较和转换中,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3.
康纳利、科兰蒂宁以及舍恩之后,实践知识成为教师知识研究中的热点话题.实践知识研究的广泛性并不等于它已经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问题.教师知识的特性需要重新审视,为此,我们要审慎对待教师反思,关注研究者与教师沟通的前提,并合理规划教师知识的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教师的观念中,科学知识是具有“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正确性”等特性的,由此造成教师创新意识淡薄,教师教育研究相对滞后,教师缺乏对知识及课程的反思、批判、追问与探究,致使教师不能清醒、深刻地认识到“科学霸权”、“知识霸权”的存在。从社会建构论的视野来看,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是具有“社会性”、“价值性”、“境域性”等特性的。清醒、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更新教师的科学知识观、使教师养成创新意识及能力,深化教师教育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影响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经验探讨教师教育模式变化,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模式的认识,也有助于思考今天我国教师教育改革问题。研究认为,导致教师教育模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中小学校对教师需求由数量为主转为质量为主;教师地位提升的客观需求;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要求;人生职业定向时间的推延客观上要求等。  相似文献   

16.
周仕荣 《教育学报》2006,2(5):79-83
我们对美国近五十年有关教师学科知识及其应用的研究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行了概述和评论,在职教师培训重视教学专题学习以提升教学内容知识,职前培训重视教学论和教学方法课的学习,以积累总的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知识的观念和方法,是对我国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教育最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教师研究是教师为了解决自己面临的教育与教学问题,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自己工作的中小学校里进行的系统探究活动.教师研究具有内在性、系统思考性、教育取向性等基本特征.教师研究不仅具有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意义,而且对教育知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教育知识发展的教师研究主要有理论检验与完善式、问题解决式、教育创新式、经验培育式等四种.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个人知识的管理水平将对教学质量与教师专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借鉴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概念,聚焦于教师个体,探讨教师个人知识地图的类型与构建方式,尝试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教师可以了解不同知识地图的特点,根据个人需要和知识存在状态,构建有效知识地图,以实现个人知识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知识权威过度高扬,教师成了以往既定知识的栽体和化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弱化了体育教师的知识权威,要求体育教师进行角色转变。在一些传统的教师权威消解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寻找新型教师权威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师知识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知识结构"研究和"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两大主题。本文梳理了这两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教师知识研究对于教师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