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媒介环境的变化引发人才需求变化,进而促使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调整.国外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社会科学的导向,国内的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也呈现出转向社会学的趋势.社会学的学科基础和中国社会学独特发展路径为充实和改善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可能,具体体现在理论、研究方法和相契合的培养目标上.  相似文献   

2.
当代新闻传播研究呈现出研究题主要围绕传播社会学本体建构和视角的综合性、研究路径的多元性 应用研究展开, 取得了一定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反思性等特征。运用 成果。但总体看, 无论就传播社会传播社会学理论观照我国新闻传播 学本体论层面还是对其社会应用层与当代社会发展, 是一种正在形成 面的研究, 在我国都还处在“前范中的研究路径, 具有广阔的理论发 式阶段”(托马斯·库恩)。突破传展空间与…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闻失范现象, “标题党”屡禁不止.近来国家网信办出台相关规定,强化对这一现象的治理与规范.文章从新闻生产、网络文化与媒介管理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标题党”现象的根源、影响与治理路径.文章重点讨论了媒介技术变革对新闻生产的改变、“标题党”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并对管理新规作出一定的分析.文章丰富了“标题党”现象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与接受研究是传播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该研究取向具有不同的学术传统,主要有媒介效果研究,文化研究,文化社会学以及新史学的路径.这些不同的学术传统在研究旨趣上有所差异.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主要可以分为以大众传媒为代表录制文化的生产与接受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领域的文化生产与接受.在方法论上,建构主义的思想对其有特别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滕锐  张平 《传媒》2021,(20):94-96
全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融合形态,彻底革新了新闻生产理念与舆论传播生态,构建出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特征的"四全"新闻舆论传播体系."全程"媒体实现了新闻全程的媒介参与;"全息"媒体创新了新闻呈现的表现形式;"全员"媒体优化了新闻生产的资源联动;"全效"媒体提升了新闻传播的精准效能.体现出新闻舆论与媒介资源的互通互融,是实现新闻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娜 《东南传播》2011,(1):96-98
第三人效应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W.Phillips.Davison提出的。在提出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第三人效应理论主要被应用于对负面报道、选举新闻等类型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2009年岁末的电视剧《蜗居》的停播开篇,引入第三人效应理论,从而试图分析受众通过第三人效应理论对媒介力量的忽视,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受众的媒介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虽然是以功能主义为主导范式的,但自1950年代以来也发展出了另一种建构主义取向的新范式.本文对美国媒介社会学研究中的这种建构论取向从核心命题、理论脉络、历史发展、研究方法等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社会学研究中,新闻生产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过程,这个社会过程包含了特殊的权力实践,主要通过新闻传播的所有参与者和新闻机构组织内部实现(Breed,1955,;Gans,1979)。Tuchman认为新闻生产依赖于将新闻专业理念内化为编辑部内部日常运作的常规行为,而外部的媒介控制力量则往往来自政府、大企业等相关组织(Tuchman,1980)。也有相当一些学者研究新闻记者与消息来源之间的权力关系(Rosheo,1975;Manoff&Schudson,1986;Ericsonetc.,1989),或者媒介的意识形态控制(GlasgowUniversityMed…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正从“广播”走向一种全新的融合形态媒体“宽带”.新的媒介环境对电视新闻生产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如何改造新闻生产的流程以适应“宽带播出”的需要.本文从“延展新闻”和“流程再造”的角度研究了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社会学与新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都重视新闻内容、新闻采写和媒介的编辑的研究,都强调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但是,两者又有明显的不同。新闻传播社会学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等各种媒介都看作是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研究报纸,以报纸新闻的采编与经营为研究对象。新闻传播社会学重在对传播过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等进行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而新闻学通常只关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技巧和职业特点。新闻传播社会学把新闻传播与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放在变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宏观上的透视,而新闻学则大多是“就事论事”,从微观方面探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中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1.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媒介权力的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双秋  魏晨 《新闻界》2006,(1):37-39
在西方传播研究的历史上,“媒介权力”(m edia power)是各种问题产生的核心。虽然关于“媒介权力”的学说还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学说体系,但是当前的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都趋近于围绕“媒介权力”来设定研究方向、对象和建构理论。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是从新闻传播学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的。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一般从媒介入手研究权力,没有注意到权力本身的多种形态与结构,没有注意到从权力视角出发来研究“媒介权力”的另外一条路径。而传播社会学的视角:把媒介权力看作是整体权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单一的将“媒介权力”界定为政…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3):32-39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形成的新闻生产社会学研究的"第一波浪潮"中,"常规"成为解读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对常规的过度强调,也成为新闻生产社会学的一个理论缺陷。20世纪90年代,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反思新闻生产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和理论起点,在承继"第一波浪潮"的质化研究与批判思想的基础上,将结构和能动性、宏观和微观关联起来,从而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多元层次上分析新闻实践的普遍框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整个新闻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新闻生产社会学再度迸发出强劲的研究势头。对"第一波浪潮"的理论缺陷进行修正和对布尔迪厄场域理论进行创新性吸收,形成一个更具开放性、包容性以及批判精神和实践导向的研究范式,成为网络时代新闻生产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共同富裕为研究背景,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理论,以广电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与实践为研究基础,试图探寻媒体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最优路径,并探索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近年,随着西方传播学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大量引进,新闻传播史的研究也出现了可喜的进步。陈昌凤博士的新著《中国新闻传播史: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就是在新形势下诞生的一部新的新闻传播史的专著。该书从媒介社会学的视角展开,从体例、内容到研究手段上,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瓦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1987年中国的深度报道为研究对象,从主题、文本、报道思维等角度总结了当年深度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而考察作为内部因素的职业意识与作为外部因素的社会环境对新闻生产的复杂影响.文章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在对"深度报道年"特征及动因进行描述的基础上,试图揭示职业意识、新闻生产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复杂交错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客户端是传统媒体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阵地,而做好新闻客户端开发运营工作,推进新闻客户端得以持续发展,则是拓展传统媒体生存空间、提升传统媒体发展活力的必要路径.本文在对传统媒体开发新闻客户端的必要性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促使传统媒体依托新闻客户端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