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侯现慧  王占岐  杨俊 《资源科学》2015,37(7):1367-1375
富硒土壤是发展富硒产业的天然载体和宝贵资源。如何根据地区特点,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是客观衡量耕地质量的必然要求。同时耕地利用分区研究可以为地方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依据。文章以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基础,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对福建省三元区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三元区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土壤环境质量及自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等因素,进行耕地利用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区耕地质量总体良好,土壤磷和钾元素含量是制约该区耕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将土壤硒元素作为富硒区耕地质量评价的考量因子之一,客观反映了富硒区耕地质量状况。同时通过利用分区研究,划分出富硒产业发展区、基础农业保护区、土壤环境治理区和生态环境管护区等四种类型区,文章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对耕地提出了不同的利用方向和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安徽省“高效与持续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项目于12月初启动,共有9个示范区入选。示范区将着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起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的科技示范体系,以探索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入选的9个示范区分别代表安徽省沿淮淮北类型区、江淮类型区、沿江类型区和皖南山区各类农区。通过示范区建设,使示范区成为省、  相似文献   

3.
王维 《青海科技》1998,5(4):15-16
论述了在我省河湟温暖灌区开展立体农业划区开发研究的意义,制定出了划区的原则方法和不同区域的不同作物组合配置,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讨论了发展立体农业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洪区农业结构调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是长江中游1998年爆发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洪灾和WTO的挑战,面对农业资源利用无序和农民增收减缓,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本文以该地区6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地资源,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运用线性规划和灰色理论方法分别研究了农用地和农业产值结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申秦州 《科协论坛》2004,19(9):14-17
服务“三农”的9种模式。1、命名示范基地——主要是在当地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较高科技含量的农业(含畜牧、水产、园艺等)生产基地,并有农业科技骨干和持续投入支撑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区)。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基地1个,省级9个,市级20个,县(市、区)级134个,他们已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6.
星火技术密集区如何试行评价指标体系季全富目前,全国已创建了一大批星火技术密集区,按其规模和级别,又分为国家级和省(市)级。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把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及时地撒向广大农村,指导亿万人民依靠科技发展农业,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劳动...  相似文献   

7.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是新时期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政府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形式。几年来,宜春市对建设农业科技园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至今,除市本级建有农业科技园(宜春市农业科技园2002年5月已被列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外,全市10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农业科技园区。全市共投入建园资金4800多万元,开发建设园区面积11000多亩,引进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水产等新品种上百个。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过程中宜春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创造出了不少好的作法和典型。一是在具体作法上…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开放的相互性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的,积极进行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农业面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静  钟国强 《西藏科技》2001,(11):28-30
本文在阐述了我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重点,以及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北方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定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吸取国外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证的研究经验,对比分析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在收集大量实证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数学模型对北方沿海地区(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02DGQ2D054“北方沿海城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研究”所界定的研究区域——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定量研究,对北方沿海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1.
暴雨径流资源的调控-以吉林省西部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广大兰干旱地区,一方面降水量少,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降水又集中在7、8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探讨暴雨径流资源的合理调控,有助于变灾害性的暴雨径流为宝贵的水资源,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吉林省西部为例,在分析水资源概况及其在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和暴雨的地域分异,及划分暴雨径流资源调控区的基础上,对如何实施吉林省西部暴雨径流资源的调控进行了探讨。文中的调控措施可为其它半干旱区暴雨径流资源的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汉台区1978年至2006年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汉台区是陕西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典型示范区,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和建设占用耕地,汉台区耕地数量大量减少,耕地供需矛盾突出。本文利用1978年以来汉台区耕地长序列统计资料和近9年的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研究汉台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变化、分析汉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过程及空间差异、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①1978年~2006年全区耕地共减少5600hm2,平均每年减少200hm2,人均耕地减少0.027hm2,耕地递减率曲线与人均耕地递减率曲线走势基本一致;②建设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直接影响因子在4种类型区影响耕地变化差异明显;总体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全区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建设占用耕地较多;③耕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约低于累计耕地面积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全区耕地减少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时间上的错位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于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相似文献   

13.
中美欧日韩农业支持水平及政策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ECD政策体系,从时间雏度对比分析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及我国2003-2014年农业支持政策支持水平及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我国农民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且我国农业的产出没有正向地用于对农业的投入;我国农业支持是以PSE政策为主,而在PSE政策中主要是以MPS为主。结合各国农业支持政策经验和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建议减少公共储备、MPS等方面的支持,继续加大农业支持总量,适当增加PI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倪建彬 《软科学》2001,15(1):33-36
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也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更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完善的结构调整机制是关键,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调整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曹志宏 《资源科学》2013,35(11):2181-2187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优化升级必然对其农业资源需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基于谷物当量分析居民食物消费变化及其对农业资源产出需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从食物消费整体演变趋势而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仍以素食消费为主,逐渐向营养均衡化和多样化演替,食物消费结构优化调整对农业资源压力不断增加;②从城乡差异而言,虽然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数量整体趋同,但当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仅为城镇居民占有量的78.90%,城镇消费品质高于农村,且城乡差异有逐渐增加的趋势;③从地域空间分布特征而言,我国各地居民食物消费谷物当量呈现出结构一致性、南北差异和民族差异特征;④从食物消费结构而言,虽然我国居民直接食用食物对农业资源的需求不断降低,但禽畜产品生产饲料需求对农业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在未来20年间居民食物消费优化升级使其农业资源需求量约增长25.23%,饲料消费已经取代人口增长成为影响我国食物供给安全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摘要:本文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农业技术进步估计值,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考察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国家层面,农业技术进步增加了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碳排放具有强路径依赖性和滞后性,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从地域层面,东部技术进步值最低,中部农业碳排放总量最高,西部技术进步值最高、农业碳排放总量最低。东部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本、农业产业结构在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影响中起到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洪彬  吕杰 《资源科学》2014,36(10):2084-2091
本文从农户投入行为角度出发,以农户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大城市郊区不同区域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差异及其影响机制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农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农户家庭模型回归分析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为例,研究结果表明:(1)大城市郊区农户由于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不同(其实质是受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影响不同),其土地投入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随着离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农户土地投入强度逐渐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逐渐增强;(2)其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农户土地投入行为的作用方向、影响程度与显著水平均有所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政府应该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培训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等方面引导与规范农户土地投入行为。  相似文献   

18.
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入80年代,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9.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农业为主的大省(区),“三农”问题因而较为突出。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结构的拓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作者对当前新疆农民收入结构及其结构性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为主线,围绕结构性增收做文章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推动新疆“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求新思路、寻找新突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土地利用选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衡度,并具体以耕地资源的内部微观调整对县域粮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为例.结果表明:①农户和政府均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行为构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动力;②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农户的微观选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二者的性质决定了各自的行为;③耕地内部作物面积构成变化是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的结果;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内部流转的主要原因,并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曲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粮食生产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