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徐桐 《东南传播》2022,(3):123-126
我国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在节目数量日趋饱和、节目模式日趋固化、受众注意力稀缺的情形下,如何在内容、形式与传播等方面推陈出新成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可持续性发展之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既有研究多从节目形式、叙事策略、传播策略及受众心理等方面对某个或某类观察类网络综艺进行个案分析,对观察类网络综艺这一节目类型的创新研究关注较少。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归纳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特征、探讨创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观察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2.
董九阳 《传媒》2021,(14):64-66
浙江卫视为响应"创新中国"和"科技强国"战略而重磅打造的科技类综艺节目《智造将来》,以其匠心独运的"暖科技"定位理念、通俗易懂的科普讲解、兼顾实用与娱乐的创意表达以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成功收获了社会各方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赞赏.节目在创制模式与传播方式上体现出的求新求变,既适应了现如今受众对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品质要求,也为同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传媒》2018,(2):6-7
张洪忠:从拉斯韦尔的5W线性模式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五个传播链条除受众以外的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在传播者的角色扮演方面,技术往EQ方向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网红,形成一种新的亚文化.其次,在内容生产环节,传统媒体时代记者和编辑是内容生产者和把关人,社会化媒体虽然打破了记者编辑与受众之间的界线,即人人均可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也是接收者,但这种内容生产还是在"人"与"人"之间转换.机器写作已经成为现实,打破了原由"人"独享的内容生产能力.再次,在渠道拓展环节,VR/AR/MR、可穿戴设备将打破原有传媒业的报纸、电视、广播、PC、手机等渠道格局,成为新的传播渠道.最后,在传播效果方面,人工智能的浅层学习模型应用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传媒业的传播和评估模式,传播效率获得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4.
蒲璐 《东南传播》2022,(3):118-122
网络综艺节目开始成为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受众市场逐渐扩张,也构成了网络视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由于融媒体的迅速发展,智能传播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迅猛发展的算法推荐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大变革,网络综艺节目的生产与消费也被算法技术渗透。依托算法、大数据技术,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推出独创的综艺节目,这些自制节目无论是生产还是传播等都与传统综艺节目存在较大的不同。同时,算法技术的不断普及及广泛应用一改以往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再创造的低效率,且为网络综艺节目的价值融合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本文重点阐释和说明广受大众喜爱的网络综艺节目在算法推荐影响下的内容生产逻辑,并对网络综艺节目接下来的价值融合传播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传媒》2018,(10):6-7
李冬梅:就目前来看,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节目在客观上存在着竞合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茁壮成长的网络综艺不断争夺着电视综艺节目的各种资源,由此形成的"鲶鱼效应"更是使电视人不得不寻求创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两者的合作互补可以促进电视综艺节目整体的良性发展.节目内容资源领域的竞合带来节目类型的多样性,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竞合促进了人才的流动,受众资源领域的竞合满足了用户的多元需求,广告资源领域的竞合为广告商提供了更多选择.较之传统的电视综艺节目,网络综艺节目更加重视细分受众市场,注重实时、垂直、体验和交互,可以凭借可观的资金投入和创新研发获得高人气和高关注.这背后离不开网络综艺节目在媒介技术领域、人力资源领域、受众市场领域等的深耕细作与创新实践.在"溢出效应"的带动下,电视综艺节目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获得了创新驱动,在借鉴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中寻求更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董卿  朱冰 《现代传播》2008,(2):142-144
"人际传播"被传播学学者称为"永远的迷",它其中蕴涵的丰富在于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就是"人际传播",而综艺节目主持人就是这样一位将人的本能与主持的本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人.作为艺术舞台上的传播者,综艺节目主持人因为这个舞台的特殊性,她(他)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皆被烙下浓重的人际传播的印痕:有人情味的大众传播者最吸引受众,有效沟通是缩短与受众距离的最佳途径,受众与主持人间的关系越和谐,节目所达到的效果无疑越出色.  相似文献   

7.
郭美婷  祁博 《东南传播》2024,(3):155-157
自ChatGPT发布以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逐渐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之一,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将传统文化以创新方式进行传承与传播。AIGC能够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文本创作、推动视听内容生成以及丰富主持人语言表达,但同时会遇到AIGC无法深度理解中华文化和产生情感共鸣、出现虚假信息和侵犯知识版权、挤压主持人生存空间等问题。因此,需要人机协同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质增效、深化技术研究及提高AIGC使用素养、建立主持人与AIGC互动协作机制,才能使AIGC更好助力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乔婕 《传媒》2021,(6):64-66
在网络综艺节目如火如荼的今天,如何创新节目模式以获得市场,取得不同代际受众的认可,是各类网络平台共同面临的一大挑战.在这种背景下,B站跨年晚会的成功给网络综艺节目提供了创新思路.本文分析了B站跨年晚会的成功经验,即通过打造"属于年轻人的晚会"激发用户共情与共鸣,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打造年轻人喜爱的节目,以求同存异理念主导打通代际文化之间的鸿沟.  相似文献   

9.
蔡晶晶 《新闻传播》2023,(23):112-114
红色综艺节目,是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搭建红色文化与节目受众沟通的桥梁,是红色综艺节目创新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在深入剖析红色综艺节目现实意义的基础上,以扬州广播电视台自办节目《我把歌舞献给党》这一红色综艺节目为例,对节目中运用的创新性手段进行分析,为媒体融合语境下红色综艺节目创新手段的选择和使用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取更为优越的市场地位,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受众的需求角度进行节目的创新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认可。特别是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以及大量国外的优秀综艺节目的涌入,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对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综艺娱乐节目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获取更为优越的市场地位,提升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受众的需求角度进行节目的创新被越来越多的电视工作者认可。特别是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发展以及大量国外的优秀综艺节目的涌入.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对国内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需求也在不断地提升,这对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张楠 《传媒》2021,(12)
电视作为一种集视觉、听觉为一体的传播媒介,目前虽受到短视频APP、视频网站等新媒体的影响,但其仍拥有较大的传播影响力.以电视音乐节目为例,其以电视为传播媒介、以综艺节目为传播内容,满足受众休闲娱乐的需求,诸如《中国好声音》《经典咏流传》《我们的歌》等音乐类综艺节目,这类现象级的音乐节目不仅风靡全国,其音乐、音响的使用还进一步启发了当前的声乐教育.由张晓梅主编的《电视音乐音响》一书,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以电视音乐类综艺节目、影片为例,对电视音乐片、电视剧音乐、纪录片音乐等进行全面分析,对音乐节目的电视制作、电视节目音频制作、数字音频技术进行细致阐述,力图理清当前音乐教育,尤其是声乐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育体系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历史上重要的成果,它站在传播活动中受众的立场之上考察大众传播给受众在心理和行为上带来的影响。湖南卫视制作推出的亲子成长观察式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自2019年1月5日播出赢得了广泛关注与全民热议,本文旨在通过传播学研究视角,透过节目开播即走红的传播现象,以受众作为出发点,研究分析其背后蕴含的受众需求与满足的诸多综合因素,以揭示该节目所具有的传播价值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传媒行业快速兴起,娱乐产业日渐丰富,综艺节目的数量飞速增加,在这些节目中,《王牌对王牌》节目脱颖而出,成为综艺节目中的佼佼者。本文致力于对《王牌对王牌》节目的研究,探析综艺节目该如何寻找创新发展之路。本文以《王牌对王牌》为具体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王牌对王牌》节目创新的背景,其次剖析了《王牌对王牌》节目在传播内容、游戏环节、叙事方面进行的创新。最后得出结论,未来综艺节目发展要打造品牌文化、宣扬真善美的理念、以受众为本位、注重与受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必须适时求变,主动拥抱新媒体技术,积极谋求创新。【方法】文章从综艺节目编辑制作的角度出发,结合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及优势,针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新媒体技术在电视综艺节目制作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了一系列策略。【结果】新媒体技术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能够提高受众参与性、节目收视率,以及增加节目的附加值。【结论】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技术革新与发展,是其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夏颖  邢圣爱 《视听》2022,(3):55-57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改版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在借助综艺效果实现故事演绎、运用技术手段增强受众体验、丰富形式构建起相关知识体系、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手段提升知名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未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若想取得更加深入的发...  相似文献   

17.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结束的《欢乐喜剧人》第三季出现了明显的收视率与口碑等下跌,分析该问题发现不仅仅是喜剧综艺节目市场饱和与受众对节目丢失新鲜感等因素影响,而且严重同化的喜剧综艺节目趋向模式化,限制了喜剧综艺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喜剧综艺节目无法长期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与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娱乐节目的开发与创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谢清果  韦俊全 《现代传播》2024,(2):86-92+100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主体性觉醒与影视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下,不断实现着自身审美之塑新与言说之飞跃。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爆”与“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表层视听展演触达到受众深层情感与心理,实现社会的情感同频共振。同时,共情传播标示着人类传播学从以往聚焦客观理性逐渐关注到人的情感本位。鉴于此,亟待从共情传播的视角,透过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共情传播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探析,深入去探讨文化类综艺何以披文入情、以情动人,以期思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刘凯 《传媒》2015,(19):72-7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商品的广告宣传手段已从传统方式向多屏、多类型节目植入的形式转变.本文结合前段时间热播的综艺节目《花儿与少年第二季》为例,分析"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综艺节目广告的植入模式、传播效果及受众细分等问题,并对"交互式"的广告植入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