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未来已来,传媒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万物皆媒"的融合传播格局也正影响着各级各类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尝试.记者作为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维,其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个人风格等对传播的效能产生着深刻的潜在影响.本文将以"网红记者"王冰冰的传播范式为切入点,在媒介视角下探析传统主流媒体在打造"网红记者"方面如何更好地引导新闻传播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李瑶 《中国记者》2024,(1):45-48
<正>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媒体日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培养网红记者成为抢占舆论阵地的创新策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手段。传统媒体打造网红记者,既有独特优势,也有障碍和不足。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如何界定网红记者“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指因某个事件、某个行为而获得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亦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收获大批粉丝的人。而网红记者,通常是指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将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扩展到新媒体平台上,从而引导舆论、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优秀记者。可以说,网红记者是记者这一传统新闻工作者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职业化向社会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许可 《青年记者》2017,(5):92-93
自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基本架构,人际传播成为主要传播模式.此时人们的信息互动交往需求增加,记者职业认同感下降,传统媒体组织影响力逐步消解.作为突破组织劣势的一种重要方式,塑造网红记者成为传统媒体构建媒体平台、进行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人们力图通过构建个人影响力、增加互动、嫁接知识、突出个体来维护组织的存在.然而,在新媒体创业蔚然成风的时代,媒体组织如何形成一个适宜网红记者的生存空间,保证拥有其“经纪权”,是创造网红记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融媒时代,主流媒体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是提升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北宜昌开展城市形象爆款作品评选为例,深入分析地方媒体记者、主持人借助新媒体平台,致力于打造“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从而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张子晶 《出版广角》2018,(15):64-66
近几年,"网红"经济这一现象级热潮吸引了很多广告商的驻足.为了在"网红+"浪潮中得到回报,众多广告商借助"网红"强大的注意力资源,成功地拓展消费市场,促进了品牌传播.文章立足于"网红"微博广告,对其传播范式与传播建议加以探析,旨在促进"网红"微博广告流量变现,为其规范、有序传播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森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提出大众传播游戏理论,把传播效果问题分解成“选择性会聚”“传播快乐”“自我指涉”三部分。本文从传播游戏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红记者”进行分析,进一步从游戏化视角探究网红记者出现背后的成因,总结出大众传播向游戏逻辑转向、用户对主流文化进行游戏化消解两条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7.
记者"职业浮躁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入采访第一线,关注最真实的社会,掌握第一手的采访材料,这应是记者工作的常态.但曾几何时,网来网去、电话采访、"剪刀+浆糊"式的拼抄式写作,成了一些记者工作的基本模式.甚至还出现了少数"无专车不远行、不邀请不出门、无领导陪同不采访"的"贵族记者",吃部委、泡会议、取材料的"白领记者","吃、拿"的"贪利记者".有的记者即便下基层采访,也是隔山看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与生活若即若离,同百姓隔膜疏远.  相似文献   

8.
写这个题目可以说蓄谋已久,但真动笔时还是挺纠结——准备挨骂.声讨者中可能还有对元宇宙、直播带货、视频变现等特别感兴趣的研究者,因为在逻辑和赛道方面,"网红记者"与这些热点多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记者的出镜采访越来越多.新闻报道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采访质量的高低.其中,记者是采访过程的核心要素.当前,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对记者出镜采访的临场反应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时代下,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成为网络关注热点,随时有成为"网红"的可能.记者想要获得好的新闻素材,让采访走心,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切不可有"娇骄"二气,与群众疏远,产生心理隔阂.本文针对厦门女记者打伞戴墨镜采访这一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试图给出镜采访的记者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文扬 《视听》2024,(3):141-144
在传媒环境变革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纷纷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年轻化转型,打造“网红”新闻从业者便是其探索方向之一。其中,新华社记者张扬的B站传播尤为典型,她通过在新闻传播主体、生产过程与传播语态上凸显人格化优势,打造更具温度的优质新闻作品,实现与青年圈层的有效连接。同时,以“网红记者”为起点的人格化传播有利于主流媒体打造自身IP,创新新闻产品形态,深刻把握用户关系,让正能量有大流量。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新闻院系竞争的升温 ,一些专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新闻系或专业 ,打出了特色牌———财经类院校要培养经济类记者 ,体育院校要培养体育类记者。而老牌的综合性院校的新闻院系则在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广招有理科背景的学生 ,希望培养出既懂科技又懂新闻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为的是适应科技时代的竞争。说到底 ,这些培养模式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专家型记者”。时下 ,“专家型记者”的提法日渐升温 ,其背后的矛盾却往往被忽略 :是培养各行业领域的专家还是培养新闻记者 ?是向受众传播专业技术知识还是传播新闻 ?受众真正需要和…  相似文献   

12.
一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进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普通公民参与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渠道变得日渐多元、快捷.实际上,在2007年"史上最牛钉子户"、"虐猫事件"、"厦门PX"等公共事件中,大量的第一手信息,都是由"公民记者"借助于互联网发布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14.
陈春英 《青年记者》2017,(12):56-57
“网红”,即网络红人的简称,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直播的兴起,让“网红”风光无限.动辄上亿元的估值或收购,“网红”们的吸金能力让人眼红和感叹.为了博眼球,“网红”直播内容过多庸俗化甚至低俗化,使“网红”一度成为贬义词.然而抛开偏见,仅从字面意义理解,“网红”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凡是依托于互联网,在特定圈层内拥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体,都可以被列入其中.从这个角度看,不少媒体人也都具有“网红”的基因.也因此,一些传统媒体在转型突围的过程中,开始注重“网红”记者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现实生活中,官员对待记者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恶待记者--怕记者、躲记者,甚至是打记者、骂记者;还有一种是善待记者,主动配合记者、接近记者.当然,也不乏一些人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去拉拢腐蚀记者.这从表面上看是"善待"记者,从本质上却属"恶待"范畴.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三戒"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记者作为新闻事实的报道者有其职业道德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因此作为记者,应有"三戒":  相似文献   

17.
"如果上帝逼迫我在新闻与人之间必须做一取舍,我宁可不要新闻,哪怕这条新闻有翻天覆地的传播力量."若干年前,曾有一位记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然而在王菲生子引发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却看到了许多记者的另外一种抉择.  相似文献   

18.
一位资深记者在谈到记者成长之路时说:"一个记者的经历,可以概括为‘古,灵,精,怪'四个字."所谓"古",就是指新记者对情况不熟悉,缺乏社会实践,采访不知从何下手,很古板;所谓"灵",就是指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变得灵活些了,社会联系面广了,情况也有些积累了,采写上路了;所谓"精",就是说记者不但能深入基层,打开局面,而且能独立地进行采写活动,已是一个相当成熟的记者了;所谓"怪",就是进入成熟的阶段,无论到哪里采写,无论接受什么采写任务,都能左右逢源,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传播活动家.为此,作为一个记者的起码要求,必须在眼力、脑力、脚力和笔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培训与锻炼.  相似文献   

19.
正确培养"全媒体记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全媒体记者"是当下所需 先来看看传媒业界部分新闻单位当前的业务形态: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网站中安在线,在首页导航条专门设置"全媒体频道";  相似文献   

20.
<长江商报>记者姚海鹰因为发表了一篇题为<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罪事件的调查>,质疑了武汉江岸区检察院介入一起案件的诉讼程序及关键证据等问题,让该院检察长张振国怒不可遏:"是谁给记者提供材料的?给我好好查!"转眼间,记者成了"贪污犯",遭到江岸区检察院的非法传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