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佳蕊 《大观周刊》2013,(3):250-250,253
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在形象上容易受到歧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即如果农民工在形象上有所改观,人们对其态度是否会改善进行了田野调查并进行实验,实验证明了农民工在外貌上的确受到歧视,并且得出了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确实会因服饰的改变而得到不同的待遇,另外笔者根据对农民工外貌受歧视的现象的具体表现、原图、以及针对政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我国的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免遭受歧视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市的四家日报为例,本文运用叙事分析的方式考察了我国当代城市新闻媒体对于农民工这一城市“差异人群”的“再现”或曰群体素描,并分析了这些“再现”对于该群体之社会身份形成及在城市社会获得文化认可所造成的意义和影响。基本的发现是:我国城市报纸采用了高度类型化的叙事方式,进而产制了高度类型化的公共形象,其中得到最频繁再现的形象是“受难形象”和“负面行为者”形象。这两种叙事和形象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后果,其中,“受难叙事”和受难形象有助于农民工群体自身主体经验的表达,并促进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理解和认同;负面行为叙事和负面形象则倾向于将农民工再现为城市社会的“威胁”和“麻烦”,抑制了农民工群体的主体经验表达,并阻碍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获得文化承认。本文比较了不同市场取向报纸在上述方面之表现的差异,提出了改进对“差异人群”进行新闻报道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4.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全国有将近2亿的农民工,而这些农民工大都集中在我国特大城市中从事社会劳动.这些农民工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当大批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民工与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难免产生摩擦和冲突.调查显示,30%的农民工在广东工作,其次是上海和北京.一说到农民工,大家往往把该群体与这样一些特征联系在一起:穿得脏兮兮的、不讲卫生、说话粗鲁、不懂礼貌等.笔者的一项抽样调查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农民工的欠佳形象是怎么在我们的印象中形成的?这种形象是现代农民形象的真实再现吗? 除了少数个人与农民工直接接触产生的认识之外,大众对农民工的形象认知与了解主要来自大众媒体的报道.上述农民工欠佳形象的形成与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相关报道是不是有着直接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在党报、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频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以《扬子晚报》为例,对2001年-2010年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扬子晚报》在农民工的报道方面除了能及时准确传达相关政策法规、关注农民工切身利益外,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报道处于浅层、对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城市本位倾向、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过于渲染和缺乏对农民工人格的尊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7.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荧屏形象直接关乎电视台形象.许多主持人存在"羊群效应"的思维方式,盲目跟从所谓的"时尚"、"潮流",而"定制化"现象的出现,则产生"反羊群效应",让主持人荧幕形象变得独树一帜,提升电视节目的荧幕形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民工成为都市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帮助农民工讨薪、为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这些报道是否完整而  相似文献   

9.
徐湛  郑欣 《新闻界》2013,(6):29-37
本研究通过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内371幅新闻图片的分析,探讨了国家意识形态控制下的大众媒介构建的农民工形象如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众媒体如何通过新闻图片塑造农民工形象等等。研究表明,主流媒体对该群体的塑造都为积极、正面、乐观的形象,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关注的领域及报道形式都在逐渐多元化,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对于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是社会学、政治学研究范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叫社会脆弱群体或社会弱者群体。在中国当前的弱势群体中,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农民工的媒介形象上,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指出农民工的媒介形象日益污名化。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形象,不是他们自主表达与建构起来的,而是由城市主流人群形塑出来的,只是需要帮助、拯救的对象,而非权利主体。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否能够顺利融入城市之中,直接关系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众传媒作为舆论的载体和传播者,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着重探讨了大众传媒在农民工形象塑造、利益表达、媒介素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与应承担的责任,并就大众传媒如何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智  甘露 《新闻世界》2014,(4):210-2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社会境遇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初期的“盲流”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经由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形象,让受众对农民工的理解不断加深。本文重点关注2006年之后的农民工形象塑造的变迁,揭示媒体在农民工报道中的得与失,为之后的新闻报道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3.
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社会化过程中,大众传媒的作用举足轻重.媒体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信息来源、赋予话语权以及形象塑造的作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需要相应的媒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涵  胡道宁 《新闻世界》2011,(8):240-241
课题组以江苏省淮安市和江苏省宜兴市为主要调查地,对当地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通过调查,了解与总结江苏省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的形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农民工对于自身在媒体中形象的认识与农民工实际媒介形象之间的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郭杰 《青年记者》2005,(7):43-44
这几年,汉语中出现了不少新名词,概括得非常好,“弱势群体”就是一个。谁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当然是农民。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与城市的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弱势又被成倍放大。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传播作用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奇 《新闻界》2008,(4):94-95
在城市文明的传播中,农民工有着双重的传播角色,通过不同的传播行为影响了传统束缚下的农村社会,对农村信息平台的构建有着先导和示范作用。但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和社会传媒环境的制约,其传受有一定的混杂性和低层次性。如何更好的发挥农民工的传播作用,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信息平台。这需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引领构建作用以及政府机构的协调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人们依赖于媒介,媒介反过来制约着人们的视野。农民工的形象再现是传播者借助媒介以把关人的角色传递农民工信息而形成的,媒介的态度和立场影响了人们对农民工的认知与印象。本文从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建构入手,简要分析农民工的形象类型及其形象建构的利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大众媒介自身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农民工形象的不公正报道对城市市民群体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两者社会隔阂的扩大,同时揭示媒介其行为的背后缘由——对农民工的刻板成见与商业化挤压,以及媒介自律的可行途径——回归人文关怀与公共职责。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能否深层次地融入城市,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与城市的发展。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这一系统工程中,大众传媒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大众传媒如何助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国内一些大众传媒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本文运用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对这些探索进行提炼与理论建构,并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与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大众传媒如何作为的问题进行整合研究,创立大众传媒助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20.
张思远 《新闻世界》2014,(1):133-134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年至2011年这28年间的所有关于农民工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探析农民工媒介形象传播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大众媒体在报道中所能采取的传播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