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下笔者谈谈对苏教版《石榴》教学片断的体会。师:请大家轻声朗读,用“……”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生1:我喜欢“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这句话。因为“一天天”写出了石榴变化快。师:你能读好它吗?生1:能!(读)生2:我喜欢“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句话。因为“一半儿红,一半儿黄”、“青绿色”、“青中带红”这些词语,把石榴的…  相似文献   

2.
二二四 冤家 冤家,一作怨家,本义是仇敌、对头。如唐张(旅鸟)《朝野签载》六:“梁简王之生,誌公谓武帝曰:‘此子与冤家同年生。’”又《史记·张耳传》:“汉九年,贯高怨家知其谋,乃上变告之。”后由此本义引伸为“所欢之暱称”。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犭口内)儿吠,知是萧郎至。划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宋黄庭坚《昼夜乐》词:“其奈冤家无定据,约云朝又还雨暮。”元张可久小令《一半儿》:“劣冤家,一半儿  相似文献   

3.
吃石榴     
今天中午,爸爸买了两个大石榴。 石榴圆嘟嘟的,像一个小胖娃娃,身上穿着一件一半儿黄一半儿红的外套,头上还扎着个“冲天辫”。我最喜欢吃石榴了,恨不得马上就吃,可爸爸说:“快吃饭了,等吃完饭玩一会儿再吃。”我眼巴巴地盯着那个大石榴,口水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相似文献   

4.
元曲曲牌“一半儿”属仙吕宫,源于词牌“忆王孙”,惟末句七字增为九字,“一半儿”三字重复出现,故名。今存胡祗通、王和卿、关汉卿、周质、张可久、王举之、徐再思、查德卿、宋方壶等作家和无名氏的作品共三十八首,可见此曲牌为名公士大夫、下层吏员乃至平民墨客所共擅。据《太和正音谱》,其五句三十三字的标准格式为:上平平上去平平,(上)去平平平上平,平上上平平上平。去平平,(上)去平平平(上)去平上。此曲只用于小令或散套,一为题情,一为写景。  相似文献   

5.
袁合鹏 《师道》2006,(4):34-34
外面又下起了大雨,似乎秋天的雨水格外的多。午夜的来临加剧了空气的宁静,我拉上窗帘,关上台灯又一次静静地欣赏《一一》。片尾处那个可爱的孩子面无表情地在婆婆的葬礼上说:“我觉得我也老了。”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一一》的导演杨德昌似乎对学校没有什么好感,洋洋(影片《一一》中十岁的小男孩)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感到过愉快。有的只是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的女生,还有那个训斥洋洋的主任。10岁的孩子洋洋问,是不是我们只能看到一半儿的事情?我们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他父亲告诉他你可以把背后拍下来,他果真拍了很多人的背影送给别人…  相似文献   

6.
小明的山梨     
小明从山里采了一筐山梨.他把小刚和小微找来并对他们说:“我把这筐梨分给你们一些。”说着,他把山梨的一半儿给了小刚,然后又给小刚加了1个。他又把剩下的一半儿给了小微.同样也给小微加了1个。最后他自己留下了5个山梨。请你算一算.小明这筐山梨一共有多少个?  相似文献   

7.
回望自己曾上过的一些课,惊讶发现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略读教学的身影。一日读到叶圣陶与朱自清两位先生在合著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写道:“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儿。”  相似文献   

8.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语文的朦胧的模式。作为语文教师,当然应该有更加专业一些的思考。这种思考,必然有自己学习语文经历的个性烙印,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语文。回顾起来,我喜欢语文当然与老师教导、语文课学习不无关系,但主要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课外阅读环境氛围中形成的。记得小时候,一次偶尔从床下翻出几本绣像小说,其中就有《三国演义》,那时我不过10岁左右,识字还不多,硬是一半儿啃、一半儿猜地读起来,虽然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读得津津有味。借助于文字,我能够进入那几千年前的奇妙世界,与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真正是…  相似文献   

9.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10.
《2006,我的夏天》,“我”做主;《高一进行时》,“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夜深千帐灯》下,“我”诉说“我与语文”的故事;《我·生活·语文》中,“我”逐渐明白“语文存在于生活中”;《有咖啡的日子》,“我”回忆独自远赴异国他乡的生活;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感叹《我拿什么来感动自己》;初三的日子,“我”好《想回到过去》;《十六岁,我长大了》,“我”要“用坚强和坚忍书写我的分分秒秒”;《我的故事》,“我”与你分享我过桥的故事;《我有一个梦想》,“我”要带上我腿脚不方便的外公再次感受国外的风光;《小泉首相,我想对你说》,你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想握住你的手》,伊拉克小男孩祈望和平的降临……“我”是作文永恒的主题,“我”是作文永远的主人。“我”的作文要有“我”,“我”作文中的“我”要有个性、有故事、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东西。用我们的青春和文字,书写属于我们的花样年华;用我们的激情和语言,展现我们诗一般的生活。我们是“90一代”,我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别样青春。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吧!  相似文献   

11.
开心一页     
看月亮 ——妈妈,我眼睛有病了。 ——怎么了? ——前些天我能看见整个月亮,可是今天只看见一半儿了。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3.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14.
春天的步调 刘亮程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我正好走累了,坐在它旁边休息.其实我也想仰面朝天和它并排躺下来.我把铁锨插在地上.太阳正在头顶.春天刚刚开始,地还大片地裸露着.许多东西没有出来.包括草,只星星点点地探了个头儿,一半儿还是种子埋藏着.那些小虫子也是一半儿在漫长冬眠的苏醒中.这就是春天的步...  相似文献   

15.
Jay哥哥一向唱歌吐词不清,想不听错都难,在下略取一二,博各位一笑:《忍者》———“像一出怀旧的默片”听成“像猪八戒的馍”。《爱在西元前》———我很纳闷,怎么会有“爱值十元钱”?《安静》———“你要我说多难堪”听成“你要我说多难看”。《最后的战役》———“我留着陪你”听成“我流着喷嚏”,进一步联想成“我流着鼻涕”。《最后的战役》———“可是你那件染血布满弹孔的军外套”听成“可是你那件洗不完的空的军外套”。《暗号》———“没人给你擦眼泪”听成“美人给你擦眼泪”。《可爱女人》———“可爱女人”听成“矮女人”…  相似文献   

16.
香雪海赏梅     
星期六,妈妈准备带我去苏州的香雪海赏梅.一大早,我们就坐着大巴车出发了.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香雪海.我们站在门口一看,发现大门两侧各有两株奇异的梅花正迎风绽放.一半儿是红梅,一半儿是绿梅,真有趣!我赶紧拿出相机,把这奇特的景致拍了下来.  相似文献   

17.
跷跷板     
看一看,图中的跷跷板是保持平衡的,还是倾向了一边,然后根据它们的形态,从本期《启蒙》赠送的小粘贴上找到跷跷板的另一半儿,把它们分别贴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吧。跷跷板@郝帆 @彭富强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社戏》叙事写人情真意切,独具风格。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作品,才能“自成高格”。(《人间词话》)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以其真景真情“豁人耳目”,“沁人心脾”的优秀篇章。《社戏》以儿童生活为题材,运用的是第一人称,描绘的是“有我之境”。材料来源,出于“我”的观察,事件发展,出于“我”的口述,人物描写,出于我的感情。《社戏》中的“我”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头都是很重要的。开头做好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儿。写作文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