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冲击,土地减少、农民减少、农村减少,乡土文化被“空心化”;伴随着城镇化而来的是城市文化逐渐成为主流,乡土文化被边缘化,就这样乡土文化逐步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但乡土文化不会因此而衰退甚至消亡,它的生命力正在于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交流中不断舍弃、吸收和适应,在文化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做出自主选择,从而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进入90年代,“审美文化”一词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提及.这是因为,“审美文化”恰当地描述了90年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当令社会.普通文化不断向审美靠近,审美不断渗入到社会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审美与人们的生活已密不可分。本文仅从比较的角度谈谈80年代到90年代审美文化的变迁。80年代的审美是完整的纯审美.反映人们精神的向往。到了90年代,纯审美被泛审美所代替,更趋于生活化、实用化、商品化、通俗化。从纯审美到泛审美的这种过渡,体现在充满魔力的广告中,商品的魔力通过广告被体现出来,经典的艺术被运用到商品中时,审美…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是全球化背景下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教育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深度探索”“广度探索”与“承诺”的三因素互动模型解释了个体文化认同的形成机制,发挥着文化认同教育“发动机”的作用,自上而下地为文化认同教育树起了“风向标”。“文化体验”对文化认同有着生动诠释与内在追求,是“文化探索”教育学本土化过程中的“加油站”,自下而上地为文化认同教育规划了“线路图”。以满足心理发生机制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重点,以“认同”与“认异”的协同发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为抓手,由亲历与描述、思考与阐释、比较与分析、反思与重构组成的文化体验学习活动是对文化认同教育路径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的格局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改变,大量乡土在“企业房产”等推土机前不断流失,无数乡民逃离土地,远走他乡,“离土时代”的到来也宣布了乡土文化的黄昏。同时,乡村教育也并未能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城市导向”的教育面前退缩为“忘本的教育”。乡村少年在此环境中经历着特殊的成长烦恼、读书价值的怀疑、乡土身份的迷失、教学文本的困惑以及教学方式的矛盾。“离土”问题在西方文化回应教育学中的共鸣为乡村少年的烦恼找到新的路径,即从教学身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实现“离土”到“归根”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化越来越成为大学参与教育竞争和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要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河北师范大学坚持对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守望,以大学文化研究激活文化传承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血脉,不断推出以文化为特征的创新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如人们所已普遍了解的.数学教育研究现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具体地说.关于数学教育的文化研究是近年在数学教育领域中新出现的一个研究热点。对此我们可作出“宏观意义上的研究”与“微观意义上的研究”的进一步区分。前者所关注的主要是整体性文化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信息文化多元格局中 ,高校“两课”教育的定向性与网络传播的散发性之间的矛盾 ,造成主流文化垄断话语权威被分散到虚拟社群中 ,使得主流文化趋于分化和细化成为必然。“两课”教育模式通过网络信息特征来审视自己的形式 ,积极参与活动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该文拟从教育社会学的相关视角,对公开课场域内的隐性课堂文化进行考察,揭示出其中呈“受抑状态”的学生文化的三种形态表征:“话语空间的被剥夺”、“想象空间的被剥夺”和“人文空间的被强加”,试图从教师文化及其观照下的教师行为等角度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独立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心理研究范式一直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文化回归”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回归”的现实意义出发,从大学生个体的文化自觉和高校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两个文化维度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文化回归”。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的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被外来文化所同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点点被人们所淡忘,甚至会有灭绝的危机。因此,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如何保持我们文化的相对纯洁性,如何维护我们文化的生存空间,应该值得每个中国人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王继华 《教育文化论坛》2009,(1):I0002-I0002
如果用“文化”是光芒普照的思想,形成人们治理世界武器的词义和哲学思辨质疑的精神,观察揣摩《教育文化论坛》词组的逻辑结构,人们会注意到,它的要素组成是以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属性的文化形态,是以研究教育文化过程、教育文化方法的目标指向为路径.进而对教育文化理念、教育文化精神以及特色进行意义追问的辨证形态。  相似文献   

12.
陈秋鹏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3):123-123,127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通常人们把它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也有人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环境三种。实际上,物质文化环境即为“硬环境”,而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当属“软环境”。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其潜在的教育效应正在不断地得以发掘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班级的概念逐渐被淡化,学生社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阵地,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在讨论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澄清被遮蔽的本真的教育本质,大学教育应走出“工具化”的误区。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只有变狭窄的“校园文化”为宽广大的“文化校园”,超越工具理性的模式,以人为本,才能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校园。  相似文献   

15.
当今大学教育理念的某些欠缺在根本上源于人们对于文化的不当理解,因此,更新对文化理念的理解是更新大学教育理念的关键。“文化”实际上就是“人化”,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在此“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大学教育理念就应该实现“从专家到通才”、“从求知到做人”、“从科学到人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当今大学教育理念的某些欠缺在根本上源于人们对于文化的不当理解,因此,更新对文化理念的理解是更新大学教育理念的关键。“文化”实际上就是“人化”,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人文精神。在此“文化”理念指导下的大学教育理念就应该实现“从专家到通才”、“从求知到做人”、“从科学到人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近期以来,“教育创新”、“研究生教育创新”等成为人们关注的词汇。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必须创新。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研究生教育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遇到的阻碍主要是文化阻滞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创新所面临的传统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18.
自二战后起,人们开始了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母语对外语的学习有正负迁移的作用,并对学习者产生的错误不断地提出各种分析假设,观念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提法,都和最初的行为主义“干扰说”的观点是相通的。母语的干扰是错误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有不同层面: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文化干扰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解决干扰的办法是进行足够的目标语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  相似文献   

19.
学校大力营造“和雅”文化,进行“和雅”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立足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和雅”教育的践行主要有:不断丰实和雅文化的底蕴,精心培育和美典雅的环境文化、和睦儒雅的教师文化、和乐博雅的学生文化与和悦慧雅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20.
取得非凡成就的莫言、屠呦呦和韩春雨的教育经历极其平凡,相比之下在古代科举和现 代高考中获得状元的人中多数业绩平平,这个事实颠覆了我国社会(包括教育)对人才和教育关系 的习惯看法。有关科学研究也揭示了,自古“状元难入大家之列,而大家又很难高中状元”这一极为 独特的文化之谜。事实上,这一文化之谜隐藏着业已存在千余年的“人们追求的优质教育,难以培 养杰出人才”的文化悖论。要解析这一文化悖论,需要从反省我国教育质量文化之精神文化、物质 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误区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