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增强服务能力,这是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功能要求,更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在剖析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增强服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及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双高计划"建设具有统一性和同步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基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逻辑基点和专业发展能力要素等,提出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协同模式,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聚焦教师专业发展的四大核心能力等,多视角全方位推动。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双高”建设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文化建设,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经济发展的规划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机遇与更高的挑战。高水平专业群文化建设是推动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整体优化,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的重要抓手 [1]。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结构,应经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专业整合,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联系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而建立。对于高水平专业群文化建设的路径,应充分考虑到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其发展的能力和空间,加强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能力,协同并适应社会进步。本文着重从高水平专业群文化建设的内涵、意义出发,系统的阐明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金工实习是高职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包括钳工、车工、铣工、磨工等实习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内容没有反映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金工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是加强高职机械类专业《金工实习课程》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进入“全面提升质量和加强内涵建设”的阶段,专业群建设不仅是加强内涵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更是服务区域经济、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客观要求。文章从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方向脱节、专业设置结构不尽合理、就业质量不高和服务区域产业群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以系统理论为基本指导,探讨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建设提高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刍议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文中从专业群的内涵、具体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交通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动学校的改革发展.高水平专业群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等,为了将自身的职能落实到位,需要采取有效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在此背景下,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能力的现实要求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服务产业发展的高职汽车专业群建设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与汽车企业行业协同创新发展。基于汽车产业服务目标,高职院校建设汽车专业群,需要教育工作者清楚专业群内涵与意义,以此为基础,通过融合产业链、对接岗位群、共享教育资源、强化师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策略的实施,实现高职汽车专业群的有效建设,满足院校服务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堵琴娟 《英语辅导》2014,(3):136-138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是教师素养培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应以高职商务英语的教学目标和特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趋势、高职商务英语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依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其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的可持续发展。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加强专业群建设有利于高职院校集聚专业资源,密切与产业界的合作。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专业群教学运行的三个阶段构建了高职人文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专业群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相比于本科教育和中职教育,它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紧密,为适应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专业群建设又是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因此积极探索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从专业群的概念入手,分析当前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面临的实现困境,并从调优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合作、创新管理方式、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10所高职院校426名专业教师和2,937名高年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领导的素质和能力、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激励机制、实训实验条件、实习机会等管理与条件因素对教学质量有着显著影响,而师生对本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激励机制、实训实验条件、实习机会的满意率不高。对此,高职院校应着手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实习和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因此,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汕头、深圳和河源等三所地方高职院校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从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结果的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若干建议,为制定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教学学术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学术,其本质在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教育性质和教师实践性教学特点决定了教学学术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即,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需要.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学术”的发展,应树立“教学即学术”的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建立健全以“双师型”教师建设为突破口的职称评审机制,构建以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师教学学术多样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介绍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现状,提出在目前发展机遇良好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的建设思路,即努力构建"双突出"的专业课程体系,"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宽松的校园环境,"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会服务。并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出如何把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做强、做大。  相似文献   

16.
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重要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专业群规划与建设是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实施与变革,是高职教育顺应经济领域产业发展模式与方向的战略选择,是高职教育发挥对产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长远性基础支持作用的主动措施。要全面深刻认识专业群建设的内涵和对高职院校战略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重大意义,科学规划并全面推进专业群建设工作,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群建设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提出了源于"产业集群"理论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思想,解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要义,并概括提出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三个基本特点,最后对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优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喻  朱强  白欢  陈玲 《职教通讯》2021,(4):19-26
跨学院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适应区域产业链和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的本质体现,也是"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现有学科制度体系下,跨学院专业群建设在动力机制、组织机制、共享机制和教师考核与晋升机制上面临着较大阻碍,限制了其发展。要激发跨学院专业群建设的内外驱动力,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健全资源共享机制和改革教师的身份归属与考评晋升制度,以创新高职院校旧有的组织建制方式,突破机制建设困境,为跨学院专业群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心理契约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兼职教师流失问题治理的一个重要视角,依据心理契约视角分析得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兼职教师流失问题治理的关键在于对心理契约违背的有效规避。为了避免心理契约违背或违背情况发生后的积极补救,高职院校对于专业群兼职教师要规范管理,制止心理契约的有意违背;积极引导专业群兼职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群发展目标相统一,实现心理契约的兑现;落实交流沟通机制,实现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心理契约的动态匹配。  相似文献   

20.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和获取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可以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