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产生“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许多利益诉求达不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层面,致使许多关系民生的利益矛盾长期积累得不到解决,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最终产生消极的甚至对立的社会情绪,引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因此,有效减少“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应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和增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意识入手。  相似文献   

2.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靠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的合力来解决。但因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人们心理冲突和情绪宣泄的结果,因此文化在化解此类矛盾中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本刊特约了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孙玉杰教授结合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问题研究”组织了这组笔谈,旨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探求解决这类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要求加强舆论的引导力,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中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舆论引导,在政府、民众、媒体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三者在舆论引导功能,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P17)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国内一些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所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一些国家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方面,从宏观执政理念、微观政策设计到具体实践操作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新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矛盾表现形式,这种社会矛盾的具体表现是:一个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众多与冲突事件无关,且无自己的直接利益诉求的人以围观、起哄等形式对弱者进行声援,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谋取某种利益,而是借机会来发泄自己心中淤积的不满情绪.“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偶然,实属必然,冲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客观对待、理性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实现“五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特别是近年出现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思考,更需要探索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与手段。由于“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更多地反映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和情绪上,因此,除采取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外,更需要从提高人们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所以,通过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共生理念,倡导宽容社会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透视非直接利益冲突,不难发现:“非直接利益冲突”根源于现实利益冲突,本质上是一种现实利益的冲突博弈;大力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背后的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和谐,才能从根本上化解“非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8.
“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目前有数量增多、涉及面扩大、暴力和危害程度增强的趋势,其成因主要有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何化解这类矛盾,一些国家在宏观理念和政策上都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和借鉴国外的这些矛盾和经验,对全面把握我国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现状、主要成因及在宏观上如何化解这类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实质上是社会主要矛盾以及诸多具体利益矛盾在社会心理上的反映,要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包括“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内的各类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化解目前我国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的体制性症结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直接利益冲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矛盾,而是社会矛盾日趋复杂的外在表现.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导致社会矛盾外溢、贫富分化引起社会心态失衡、基层政府权威弱化造成社会规范失序以及社会治理机制的内在缺陷等是诱发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体制性症结.只有针对这些体制性症结,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曾经作为“精英培养摇篮”的高等教育,在朝着“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失衡发展的根源及表现,都在于缺失了惠及全民的“公益性”。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均衡发展不仅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哲学,在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上也找到了其现实理性。  相似文献   

12.
金庸武侠小说生命意识悖论现象十分明显。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情爱观悖论;二、生命观悖论;三、狂欢悖论。金庸武侠小说悖论产生的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武侠文类的限制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悖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又带来了资源锐减、生态恶化的负面效应。我们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可持续发展,又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规范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作品,读者从中透视出的不单是人性美、人情美的书写,还有作者心灵深处内隐的困惑和矛盾。从古朴自然的湘西走入大都会后,作者便产生了一种难融于都市的精神苦闷,而解脱这种精神苦闷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故园。然而此时的故乡早已无法承载作者过重的心中理想,他试图寻找都市与乡村的完美契合点。但人类历史发展本身就存在的历史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二律背反现象注定了他寻找的无望,也注定了他无法从困惑和矛盾中走出。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中国汉语文学史上,"反思文学"与时俱进地在政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作家的个体精神诉求和读者的艺术审美期待中实现空前结盟,用小说文本这一艺术形式展现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文化生态。小说《天云山传奇》、《灵与肉》、《芙蓉镇》真实地再现了右派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确认的精神矛盾:苦难反思与道德拯救的二律背反;主体建构与民粹诉求的二元对立;时代精英与落难书生的双重身份。"反思文学"以其绝对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确认提供了鲜活的标本。  相似文献   

16.
"立德"是儒家的"三不朽"思想的最高层次,指以道德垂范后世,是士人立世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伦理生命价值观的最高层次。"伏膺儒术"的陆机,立德亦是他人生追求中的应有目标。陆机始终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并恪守"匡世难"的志向。  相似文献   

17.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死者的奢华>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事实上,从<死者的奢华>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代道德生活中底线伦理问题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学科基础。对于“底线伦理”问题的考察,必须把它纳入到关于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理论框架中去。其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底线伦理的保障,主要有待于“文化生态”的完善;至于作为社会制度道德的底线伦理的保障,则呈现出更复杂的状态;处理好底线伦理问题要正确处理好其与道德结构、文化生态以及政治正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实际出发,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从事物发展的否定的环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层面以及当前道德教育和实践的缺位等方面进行理性分析,并努力地子求重塑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积极探求实现社会规范的途径和方法,可以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