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人 ,无不被作者的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穿过铁道 ,爬上月台去给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所感动。其中 ,作者用“蹒跚”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步态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父亲的个人处境和爱子之情 ,属于成功的步态描写范例。何为“步态描写” ?它是指聚焦于人物脚步情态的一种描写方式 ,属于动作描写的一种。由于人物的步态往往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外化 ,所以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应充分用好这一“武器” ,以达形神兼备之效。下面就是一篇学生习作中的一个步态描写片断 :“口当口当 !口当口当 !……”下课铃终于响了。…  相似文献   

2.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3.
“背面”指什么?先从正面谈起。 例如《背影》,父亲爬过月台,过铁道,买桔子,“走”“探”“攀”“缩”“倾”的过程,表现父亲关心儿子的一腔温情,是正面描写之笔。而在此前,作者曾推想父亲过铁道不容易:“……走过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就不容易了。”便属于“背面”的内容了。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背影》共有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重要的一次是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方法是感悟式语文教学。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评议。一、形象感悟法形象感悟是让学生遵循阅读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形象为媒介,以感悟为主要方式,达到对作品思想情感意义的把握。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抓“背影”形象,引导学生感悟。1.抓重点词句,初步感知形象特点。作者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做了具体细致的刻画。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蹒跚”“探”“攀”“缩”等,感受父亲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的艰难形象,初步体会爱子之情。2…  相似文献   

6.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7.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父亲喂上那边月台”的情景,特别是那一连串蹒跚动作的描写,把父亲“怜子”的感情全部凝结在苍老、笨拙的“背影”之中,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描写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教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之上传授描写的方法。尤其要注重讲读课中精美的文段,给学生写作的榜样,从中总结经验。一、描写应抓住人物特征朱自清这样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他穿着长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以细心观察为基础,通过探、攀、缩、倾等动词把父亲年事已高,身体肥胖,行动不便的特征写出来了,这些动词的运用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朴素的爱。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美文”。他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作者极深的语言造诣,独树一帜的语言艺术特色,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要谈朱自清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他散文超乎寻常的语言艺术。一、语言的情韵美《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融情于叙述、描写之中,是《背影》语言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作品叙写“我”和父亲为祖母谢世而奔丧回家,丧事之后“我”要回北京读书,恰好和父亲同行至南京,临行时,父亲又特地去为“我”买了几个桔子来;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一篇只有1500多字的短文,但却有巨大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通过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人们所共有的细腻感情,从而拨动了人们的心弦,产生了感人的力量。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作者要表现一个人物,是通过人的语言、行动、肖像、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的。《背影》中,作者不去描写父亲的鼻眼口耳,胡须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12.
我们写文章刻画人物时,为了让读者看到鲜明具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总要运用"描写"这种手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写父亲买橘子的情景,就运用了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  相似文献   

13.
张丹志 《文教资料》2006,(7):157-158
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融于景、感人至深的散文。其中车站买橘子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两次背影,两次流泪,作者都作了细致地描绘,尤其是对遭受“祸不单行”磨难的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形更是描画得细致入微。对于父亲的这一举动,教学中,我们总是把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一、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些什么要求学生在默读课文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1)父亲的背影。(2 )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3)在祸不单行的境遇中 ,父子车站分别时 ,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背影。比较以上三种回答 ,哪一种更合适 ,为什么 ?明确 :第三种更合适。因为概括叙事类文章的内容 ,就应该说清楚“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一味追求简略 ,表意会受到影响。再次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略 )二、理解分析 ,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篇 ,选“背影”这一表现角度新颖独特。1.父亲的背影 ,我们已司空…  相似文献   

15.
父亲印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幕经典的父亲印象:(父亲为“我”去那边月台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文曾使多少人产生过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6.
朱红的橘子,蹒跚的背影,儿子的眼泪,有如一面明镜,折射出父子间的悠悠亲情。那位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橘子,蹒跚地穿过铁道,又艰难地爬上月台,抱着朱红的橘子回到车上。那肥胖的、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让儿子潸然泪下,也让我内心激荡,因为,我也有这样的爸爸。  相似文献   

17.
【案例】作文课上。师:作者为何要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生:从“背影”中能感悟出父亲那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爱子之情。生:父亲的“背影”既蕴含着深深的父爱,又承载着我对  相似文献   

18.
董燕子问:“《背影》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这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作者在文中把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是,作者没有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写,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独特。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  相似文献   

19.
朱红的橘子,蹒跚的背影,儿子的眼泪,有如一面明镜,折射出父子间的悠悠亲情。那位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橘子,蹒跚地穿过铁道,又艰难地爬上月台,抱着朱红的橘子回到车上那肥胖的、穿着青靠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让儿子潸然泪下.也让我内心激荡,因为,我也有这样的爸爸。[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的线索,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以“时间先后”为线索:有的认为是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更多的却认为是以“背影”时隐时现贯穿全文为线索。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背影”一词曾四次在文中出现,每次听包含的内涵都有所不同。表现父子之情的高潮则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橘子,“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