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相融合,主要解决“为何融入”“谁来融入”“怎样融入”三大问题。在“为何融入”上,“四史”教育与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共同目标指向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在“谁来融入”上,强调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主导力量;在“怎样融入”上,提出从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00后”大学生的特点:价值取向多元,思想活动差异性增强,表现出更强的包容性;主体性显著,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表达自我的意愿强烈;能动性凸显,存在接受心理抗拒,对教育形式和内容有新要求。而“剧本杀+思政”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依托主流价值观,寓教于乐易接受;宣传正能量主题,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情景模拟感染力强,适用范围广泛。积极探索“剧本杀+思政”的实现路径,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皓月 《林区教学》2023,(12):95-100
大学生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大思政”的“整体观”思维和“三全育人”方法论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巩固中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价值;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时,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缺乏全方位、整体性、协同化育人的机制等现实困囿,基于“大思政”视角探索式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常兵 《成才之路》2023,(15):37-40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检验。文章分析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现状,探讨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研究高职财经专业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策略,指出高职院校要抓好日常思政工作中的就业教育,提升学生内驱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确保思政育人质量;加强校企合作,强化社会实习实践教育。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空间作为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战场和第一线,是高校“立德树人”、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场域,关乎大学生成长健康和国家网络的安全稳定。文章从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如何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三贴近”原则开展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三个维度展开论述。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政治方向,使政治理论落地到实践;建立健全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体系是完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贴近学生主体、贴近具体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更具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徐玉祺 《教育文汇》2023,(3):4-7+2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大思政”格局构建提供了新的思想指引,“守正创新”作为大会主题关键词体现了传承与发展、固本培元与返本开新的辩证统一。“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本质要求,着眼于思政要素的全过程融入和全社会力量的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创“两个结合”之“新”;守理想信念教育之“正”,创人的全面发展之“新”;守铸魂育人之“正”,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之“新”;守人民立场之“正”,创教育公平之“新”;守立德树人之“正”,创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之“新”。  相似文献   

7.
面对网络文明建设新要求及网络发展引起的育人环境新变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应顺势而为。要形成“学习引导,强化网络文明价值导向;平台善导,强化文化供给阵地优势;队伍助导,实化思政工作者网络角色;作品创导,优化网络思政内容与作品”创新路径,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文明建设活力能量,促进网络文明建设不断进阶新高度,使之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陪伴”与“支持”。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饭圈”是网络空间生态的指向标,是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聚集地。近些年,“饭圈”乱象的出现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加强“饭圈”生态治理,要发挥党的领导“主心骨”、网络空间“主阵地”、思政课堂“主渠道”、朋辈群体“主力军”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道德素质和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培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新问题,网络技术发展增加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难度。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给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出了挑战。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在思政教育内容上有所创新,结合招生、分配改革进行思政教育,要科学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注重学生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紧跟时代脉搏,把握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与大学生党建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旗帜的原则,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大学生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政教育成为加强“中国梦”教育的五大平台和方法途径,增强高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当前社会也带入到微时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微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对高校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针对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网络舆情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微思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适用性以及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的有效措施,以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热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经济与科学技术双向同步发展,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渴求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步显现。“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教育理念,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对于培养高校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从“课程思政”背景下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入手,分析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在“课程思政”理念支持下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措施,以期给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三全育人”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全员育人意识不强、全程育人力度不大、全方位育人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应通过采取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主体、建设全程衔接的教育链条、打造全方位协同的教育内容等创新措施,不断提升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分析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特征,结果显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主流是积极的、良好的,但理论认知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表现也相当明显;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特征;思想观念、心态环境集中表现为:“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个压力”、“四个更多”。为此,课题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改革对策探讨,提出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融合的教育模式,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期提升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难以满足互联网发展速度与大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强化吸引力与时代感,把“互联网+”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紧密融合,革新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强化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围绕总书记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从强化思政师资保障、拓展思政概念外延、延伸思政教育过程、打造思政社会平台等四个方面着手,探索以“大思政”涵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积极寻求中国特色经济学话语体系建立。通过多年专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上海师范大学总结出经济学专业教学经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经济学专业办学的灵魂;应将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养成置于经济类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学专业建设要做到“中国特色”和“国际化”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7.
社会“四个多样化”的现实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当前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效益提出了必然要求,迫切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思政工作效益,立足于“知识政工”的新要求,从对大学生“人本关怀”的新视角,满足大学生“德性需要”的新方向,采用“网上政工”的新形式,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效益。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出现的新情况,主要有虚荣心强,诚信度弱;功利色彩强,社会理想弱等“六强”、“六弱”。面对新问题,高校在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时,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校园化建设相结合,构筑新时期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等“八个结合”为切入点,主动应对时代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着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运用高校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挖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思政和美育相融合的实践教育内容,研究构建“三维度·三融合·三联动”的“思政+美育”实践体系:从“社团活动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美育综合课程”三圈层维度入手,创建美育型社团、师范内涵校园文化、特色美育实践基地;从“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社会服务与艺术展演”“社团活动与网络育人”三个层面融合开展实践育人;以学分为纽带实现第一(校园内、课堂上)、第二(校园内、课堂外)、第三(课堂外、社会中)课堂联动,将思政理念、元素融入美育实践教育中。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大变革的产物,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新一轮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趋势。面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缺失、教育形式及方法单一、权威性下降、干预能力不足的难点,高等院校应通过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力、丰富思政教育方法、树立教育机构教育威信、构建思政教育预警机制、加强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接轨等路径,实现网络环境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