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5,(35)
当地时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屠呦呦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最主要的成就是发现了青蒿素.国际科学界这样评价:"屠呦呦的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国际     
<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屠呦呦因"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而荣获该奖项,她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科学家。另外两名获奖的科学家为爱尔兰医学研究者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获奖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  相似文献   

3.
<正>热新闻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奖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目前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一时间,中国沸腾了,不仅各种有关屠呦呦的报道占据了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而且人们将诸多美誉加在了屠呦呦身上。屠呦呦则显得非常低调,还一再表示"获奖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15,(34)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从事中西药结合研究,带领课题组人员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以奖励她发现青蒿素而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也因此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相似文献   

5.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全新治疗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经历13年,聚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工作人员达五六百人,研发过程折射出屠呦呦团队科学研究的专注、执着和恒心,同时也体现出前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团结合作和创新精神,这些都是现在科研工作者和年轻人必备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不单单是向人们昭示科学家在其专业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揭示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创造性科学方法。高级中学课本《化学》(上科版)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简史的学习,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可以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和科学思维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7.
疟疾猛于虎 三位为防治寄生虫病作出革命性贡献的科学家,荣获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一位是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她的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正是她的获奖,将世人的目光再次引向了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疾病——疟疾.  相似文献   

8.
王桂卿 《化学教学》2005,(1):124-125
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不单单是向人们昭示科学家在其专业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家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揭示自然界变化规律的创造性科学方法。高级中学课本《化学》(上科版)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发展简史的学习,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具体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可以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一种模式和科学思维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家往往会出现在机制外,就像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一样,原来只是一个"三无科学家"。教育家也一定会产生在教育一线,就像屠呦呦与她的研究团队一样,青蒿素的发现是通过了无数次研究实验得来的。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了新药研发工程,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最后才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在研究过程  相似文献   

10.
化学史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建立、重要观念的转变,化学家们的探索和努力可以带给学生许多启迪。我国著名化学家付鹰教授说过: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电解池这节课,以化学史为载体,沿着戴维发现金属元素的探索思路与电解的发展历程从电解水到电解水溶液再到电解熔融物,和学生一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1.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嵩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国内激起了大浪,一个默默无闻的八旬老妇人,一夜之间名满天下.如果不是刚刚获颁诺贝尔医学奖,成为我国首位获得科技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恐怕大部分国人不会知道她是谁?  相似文献   

12.
徐光宪:我国著名科学家,资深院士。192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自幼勤奋好学,1947年12月赴美深造,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为了参加新中国建设,他费尽艰辛回国。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发展中,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因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生命,2011年9月24日,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登上了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的领奖台。由于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人们称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相似文献   

14.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在实验中发现新的科学事实,从而使科学得到飞速的发展。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对化学实验功能可概括为: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探求真理。培养美德,  相似文献   

15.
2015年10月5日颁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85岁女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此殊荣。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是屠家唯一的女孩。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望。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1890.8.9.—1974.8.26)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和骄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侯德榜为我国制碱工业的创建立下了丰功,可谓声誉卓著,名扬世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历尽艰辛,作出了重大贡献。值此纪念这位著名学者100周年诞辰之际,通过缅怀他热爱祖国、勤奋上进、开拓创新的业绩,借以激励我们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17.
本刊寄语: 《时间简史》,这真是一本辉煌的、一提到就令人肃然起敬,思绪万千的书。首先,它出自一位极其富于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之手;而且,它的内容在于解释、探讨并深入发展这么几位科学巨人的理论——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时间简史》凝聚了人类最杰出的智慧。这本极其富于内涵的书,值得我们用长久的时间去品味、思索、吸收,甚至它附录的几则小文也是如此。这些大科学家笔下的大科学家轶事,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巨人的另一面,去思索科学精神和人性。据《北京青年报》近日报道.著名科学家霍金最近决定重写其著名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以使12岁的孩子也能看懂他的研究。其新版《时间简史》预计于明年秋天问世。因此我们把这本书介绍给广大中学生读者,并摘选几则附录,让大家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英语》2016,(Z2):18-19
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让国人感到自豪。然而舆论却并不是一面倒的赞誉。有些人质疑奖项只颁发给屠呦呦一人,这对团队其他成员是否公平呢?显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的文化冲突。Tu Youyou,an 84-year-old woman scientist,became the first Chinese citizen to win a Nobel Prize in science on Oct.5,2015.While the news has made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national pride,it has also highlighted1differences in prize-awarding practi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2015年10月5日,84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多次指出将化学史教学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结合“有关化学发现的故事;有关理论、模型不断发展的史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化学科学与技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作出贡献的事例”选择情境素材进行教学等[1]。  相似文献   

20.
<正>既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创新者"名利双收"。2017年1月9日,科学家们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总书记为获奖代表颁奖"的消息迅速传播。两位科学家及其获奖成果也成为搜索热词。网友们纷纷留言,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为科技创新的诸多进步感到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