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翻旧报,发现文摘中也有讹误,估计是娘胎带的,属“先天性”。如: 1983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社出版的《文摘报》第103期7版《张作霖逃离北京的独家新闻》,内称,顾执中说:“1928年6月2日深夜,我在北京又发了一个电报给上海《新闻报》馆。电文是: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6月3日的《新闻报》上就用大字标题报道了一条独家新闻:“张作霖偕眷属逃离北京。”文中称:“当时正是北伐战争紧张时期……”(该文摘自《新闻战线》第9期)  相似文献   

2.
我和实报     
实报是抗战前的老北京人熟悉的一张四开小报。因为它比对开的小,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小实报。我熟悉的是1933年以前的小实报。那个阶段,我给它写过通讯和社论。小实报不同于当时的一些不登或少登政治新闻,只搞低级趣味的一般小报,它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即“小报大办”。它的内容和大报一  相似文献   

3.
西方记者为了抢得“独家新闻”,那是什么绝招都使得出的,有时甚至是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比如,为了获得一个名人的隐私轶闻,可以十万十万美元地花钱去买。为了抢发新闻稿,亦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两家报纸都派出了最能干的记者前去采访。通过“九国公约”的那一天,两报记者都得到了公约的全文。这算什么“独家新闻”?独家就得独二无二!想办法争取在对方  相似文献   

4.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5.
独家新闻的内涵修正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这一词条的解释。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独家新闻 关于“独家新闻”的概念,学界可谓众说纷纭。由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偏重点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1)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2)只有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3)独家新闻,就是“人无我有”的新闻,但并非任何一条“人无我有”的新闻都可成为独家新闻,它必须是影响较大能引起读者广泛关注的。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独家新闻 内涵的嬗变 “独家新闻是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 这是《新闻学大词典》对“独家新闻”这一词条的解释。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在传统时代,信息传播技术欠发达的环境下,“独家发现”、“率先刊播”是独家新闻最重要的特征。 然而,进人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  相似文献   

8.
宜冰 《青年记者》2003,(4):26-26
“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北京青年报》“新闻一条是一条”——《北京娱乐信报》“晚报不晚报”——《北京晚报》“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新闻创造价值”——《21世纪经济报道》这一句句冥思苦想的广告词,  相似文献   

9.
在2004—2005年这两年里,笔者每年先后有20多篇新闻稿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采用,这对于一名地方党报记者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知道,在福建漳州有一个中国女排训练基地,这为笔者深入采访中国女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并非因此每个人就都能采访到第一手的“独家新闻”,下面笔者将谈谈获取独家新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有人提出“信息时代新闻资源共享”,说什么“信息时代无独家新闻。”受此偏见的影响,不少媒体忽视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家新闻,靠网上信息办报,出现广电、报纸新闻趋同化,平面媒体雷同化,同城报纸同质化。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得着力抓好独家新闻,形成特色。因为特色是生存发展的品牌,特色彰显个性。一张报纸没有个性,无疑会逐渐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西双版纳报》这几年来能在激烈的报刊市场竞争中取胜,走的就是一条特色兴报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论点辑录     
“独家新闻”别解关于独家新闻,一本颇有影响的辞典收了两种解释。其一是:“只有一家新闻机构单位报道的新闻”;其二是:“某一新闻媒介抢先刊载或播发的独自一家的消息”,“还应是概括事实更本质、启迪人心更深刻、社会影响更普遍,指导作用更明显的重大新闻”。应该说,这两种解释都有其道理,但前一种解释似乎过于简单,不便操作。后一种解释也值得推敲,“抢先发表”和具备“重大”品质,一部分独家新闻的确是这样,但不见得每一条独家新闻都是如此。就是说,这两点不一定就是独家新闻的质的规定性,而独家新闻质的规定性却另有别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同行都知道,采写独家新闻难,而在一个为广大群众和众多新闻单位所关心的重大事件中,能先于其他新闻单位采写到独家新闻,则更难。《新华日报》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日一版显著位置刊登的《袁伟民纵横论英雄》(获江苏省1984年好新闻一等奖),就是一篇先声夺人的独家专访。请看文章的开头“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昨晚刚从美国洛杉矶回到北京,今天首先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昨晚刚  相似文献   

13.
新政     
《青年记者》2010,(5):2-2
北京第一家公开发行的社区报——《北京社区报》2月28日亮相。该报以“咱家的报”为宣传口号,办报理念注重“家长里短”。《北京社区报》的前身是《北京社会报》,隶属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相似文献   

14.
章宏法  胡波 《新闻实践》2006,(12):27-28
今年3月,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媒”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都市女报》、《时尚女报》、《当代女报》共7家女性报媒  相似文献   

15.
1986年我开始学写新闻稿件,通过刻苦地练笔,写作能力逐渐提高,有了一些粗浅体会。一、精制标题。精采的标题能立即吸引住编辑、读者,所以,我对每篇文章的标题制作都力求新、奇、巧。《闽东报》去年在“经济杂谈”专栏采用我写的《“黑心秤”该寿终正寝了》,《中国汽车报》去年在“司机之友”专栏采用我写的《“护车符”岂能保平安》,这两文的标题编辑都未改动。这都是我吃透新闻事实,找准主题,精心做标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报”是读者和新闻界对新问世的一些8开“报型刊”的新称呼。它以8开新闻纸外加彩色铜版纸封面装订成册,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目前以《北京电视》周刊、《北京青年》、《卫视周刊》为代表的此类报型刊在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吸引了读者的充分“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此外类似的还有《广东电视》周刊和《上海电视》周刊及辽宁的《电视朋友》。以北京为例,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抢占北京的报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报”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就是它找准了市场定位,以特色战…  相似文献   

17.
烧好“家乡菜”办出“特色宴”江苏《射阳报》周如福新闻界前辈赵超构有过这样一段精譬的论述:“本地人爱读本地的人与事,可亲可信。地方性是别的报纸拿不去的东西,是本地特有的,是独家新闻,是绝对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  相似文献   

18.
《京华周末》是不单独发行的。而且出报时,正刊、周末一外一里,叠在一块儿。然而,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的报摊单独卖《京华周末》。摊主把“周末”从正刊里抽出来,把正刊甩下,高声吆喝:“看《京华周末》啦,新出的《京华周末》!”还不止一次听朋友、读者对我讲,在他们单位,星期六的北京日报一来,许多人都找《京华周末》看。常常是拿来北京日报一瞅,嘿!就剩下正刊了,《京华周末》不知让谁抽走了。这并非是《京华周末》的“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9.
西安晚报的《毛泽东手书<长恨歌>碑廊在仙游寺落成》(1992.5.18),在1992年底全国计划单列市党报头条新闻竞赛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条新闻堪称这一园地里的一朵奇葩。首先,记者景险峰具有敏锐的新闻嗅觉。这条新闻线索是他在和一位同志聊天中捕捉到的。闻讯后,他立即深入现场采访,写了这条独家新闻。景险峰所以能多次抓到独家新闻不是偶然的。他认为“积累加思索,才能抓到比较有特色的独家新闻。”他平时广交朋友,涉猎极为广泛,文史哲经、古今中外、天南地北,乃至轶闻趣事等等,都力争知晓一些,都经过“新闻器官”筛选而有计划地予以储存。他的居室分门别类地储存了一批  相似文献   

20.
刘静 《青年记者》2007,(12):117-117
目前招聘类报纸的广告业务已进入平台期,并呈现下滑的趋势,仅靠纸质媒体广告收入的单一经营模式面临考验。上海《人才市场报》、《北京人才市场报》、《前程无忧》、《手递手》、《北京劳动就业报》都开始探索与网络相结合的运营方法,除此之外,许多综合报的人才专版,如《北京青年报》的《人才时代》周刊,《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等,则是附着在大报的网站上。它们的网络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触网”怕跟不上“潮流”,“触”了网却又徘徊不前,这是许多招聘类报纸面临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