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索引,中国旧称“通检”或“备检”。《辞源》解释为“将书的内容,别为目录,以便查检者。”也有据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的。书末索引,顾名思义,是附于一书正文书末尾的索引,它收书中的字、词、人名、内容、主题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顺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  相似文献   

2.
写作短语     
作文时,有时往往因一字一词欠妥,屡屡改动,仍难使人满意,为此感到苦恼。对此,应不要老在一两个字、词上打转转,而应该在句子上多动动“手术”。写一篇或一段,须检查有没有无必要的“然而”、“所以”、“只有”、“才能”等等,有,应尽量设法删减。因为,这种词用得太多,文笔即缺乏简劲。  相似文献   

3.
《康熙字典》是我国清代以“字典”命名的较有系统、规模、影响的字书。在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集中大量人力,由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共42卷,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分十二集,从“子”至“亥”,按地支顺序排列,每集分上、中、下卷。字头按部首排列.共二百一十四部。主要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二书加以增补修订,前后经过六年,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而成书。  相似文献   

4.
《四库全书》电子出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工程背景与目标(1)《四库全书》盛世修典,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开始征书,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馆开馆,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份《四库全书》抄成,这次由朝廷倡导的规模空前的修书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全书》广泛网罗和搜集了从上古流传至清初的所有著作,用“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共收书约3,461种,总计约79,337卷,约SO,000万字或97,7O0万字[1]。它全面总结和系统整理了三千年来中国封建文化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5.
错别字探因     
一、书写错别的情形书写错别是错别字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造成它的原因主要是:(一)由于汉字字形、笔画相似造成的错误。常见的有:未、末;衷、哀;夭、天;干、千;钓、钧、钩;栗、粟;梁、粱;戊、戍、戎、戌等等。(二)有些字形极其相似,而字义差异很大。如:“育”、“盲”“肓”也是常常分辨不清。(三)有些字因其偏旁混淆不清而造成错误。较常见的有“拨”与“拔”;“仓”与“仑”混淆等。(四)对于某些汉字字义不甚了解而形成的错误。常见的“兢兢业业”错为“竞竞业业”;“寒暄”错为“寒喧”;造成这些字错误的原因正是…  相似文献   

6.
词典是一种集语言、科学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词汇按一定方式编排,以备参考的工具书。词典最能集中反映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传播、积累科学文化上有着其他出版物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编校时应掌握如下几条基本原则:规范性规范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在编校词典时,发现有许多原稿上的字词不规范。比如有一些类似的字,“园(圆)”、“付(副)”、“沅(源)”、“兰(蓝”、“午(舞)”等,生活中虽然常混用,但在书报刊物上应正确使用。这类字有字模,如果写在原稿上,照排不误,印出来就会造成混乱。还有些复词,有异体写法,比如“侥幸…  相似文献   

7.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8.
沣与澧     
与在古文中多数学者考证为一字,但也有力辨其非者,如林法《辨》,(见《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即是。在古文字中暂且不管,但在今天之简化字中“普”与“凶(丰)”确实是两字,形者义大不相同,但往往有认作一字者,且举两例:清朝末年有名陈法者,是个音韵学家,很有名气,其所写书当然很可以利用,但有人将“陈遇”简作“陈泽”。如:有书名优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来可扬著),其所引用参考书目有:(清)陈洋《东塾读书记》P569很明显,此“陈洋”为“陈遇”之误,同是来先生在其著作《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出版…  相似文献   

9.
重阳节这天清晨5时,透过东窗仰望亮晶晶的启明星在微笑。这时,我开始伏案登游一座“书山”——《刘江文集》。作者95岁,作品500万字(18本),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感随笔,又有回忆录、书法,还有身体保健与气功。一书一景,书景迷人.漫步在书山路上观赏,闻到了扑鼻的墨香!  相似文献   

10.
“书”字在汉语中有十几种含义,本文只试图探讨一下作为读物或出版物一种的“书”及其同义词“书籍”、“图书”的词源和概念,所知外国有关资料也略为介绍,以便进行比较研究。文字的产生是书籍出现的基本条件,但文字必须书写或用其他方式记录在可携带的载体上供人阅读才能成为书籍。从各国书籍形成的历史,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外书字的来源多与文字及书写文字的行为、工具或材料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原稿差错ABC     
一、差错种类分析 1.多字或漏字如:“海南5日豪华双飞5日游”(多前面“5日”二字);“文学素质的得到全面提高”(多“的”字)。“陈老师为此事四方走”(“方”与“走”中漏了  相似文献   

12.
三代作家传帮带作文书一直是有着广大市场的教辅类读物,也是众多出版社一直分抢的一块蛋糕。已出版的作文书,大多是“优秀作文选”、“获奖作文选”、“分类作文”、“中(高)考作文佳作”之类,直至近两三年,“新概念”作文才脱颖而出。再做作文书,如果又落入“范文+简评”的窠臼,重蹈作文汇编的覆辙,极易被淹没在浑涵汪茫的书海中。当旧作文书渐渐陷入困顿的时候,就是新作文书产生的良机。我明白要想再做作文书,就得另辟蹊径,在形式和内容上出新、出奇,让它能够从汗牛充栋的作文书中跳脱出来,才有可能在市场分得一杯羹。我在1999年夏和2000年春两次见到肖复兴老师,都谈到作文的话题。肖老师提了两个建议:一是选取北京乃至全国重  相似文献   

13.
《翻译论集》(修订本)之得与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论集》一书的封面题字,取自怀仁所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中,“翻译”二字的书写很特别:“翻”字少了一撇,而“译”字又多出一撇。对此,罗新璋先生别有新解:“(这)无意中点破了译事的玄机:翻译必然有得有失。”翻译有得有失,《翻译论集》的修订又何尝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14.
走进文本 走出文本——陈善“读书出入法”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入知出——文本阅读的大法 (一)文本——“有字书”的统称 何谓“文本”?汉文指文字作品,英文指text,国外有“文本学”。从传播媒体看,“文本”包括纸本文和电子文;从言语结构看,“文本”包括“文篇”和“书本”;从作品体裁看,“文本”可大别为“文章”和“文学”。  相似文献   

15.
《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李密牛角桂书》的故事,大意是: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少年时勤奋好学,有一回,他骑一条牛去看朋友,出门时把“《汉书》一帙”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正好宰相杨素从他旁边经过,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说;“读项羽的传记。”……书中配有一幅插图,生动地反映了故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幅插图有两个错误:一是把李密手中拿的和牛角上挂的书都画成了线装的形式,二是把牛角挂的一“帙”书画成了一“摞”书(如图)。先说第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与书的装帧…  相似文献   

16.
《千字文》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周兴嗣受梁武帝之命,为清帝子们编写的一部识字读本。据唐朝人李绰的(尚书故实》说:“梁武教诸王书,令段铁石于大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日:‘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而赏赐甚厚。”这段话把(千字文》成篇的前因后果及全部经过,叙述得非常详尽和生动。唐人韦纲的(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几乎与此完全相同,(太平御览)文部也有与此基本相同的说法。(千字文)形式整齐,通篇以四言写成,凡250句,共计1000字,所以称之为(千字文)。全…  相似文献   

17.
《正字通》一书自康熙十年(1671)岭南廖百子(讳文英)授梓南康,署名及书前序言均大书廖文英撰。然时隔不久,即有人提出:“《正字通》一书,廖太守百子刻于南康,此张尔公之书也。”①自此关于该书的作者,三百年来时有论证,大多论断为张自烈(字尔公)所辑。但时至今日,却一而再的有人认为“《正字通》著者是廖文英”②,“《正字通》著作者应为廖文英”③。查检吴小如先生《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文字学类》“正字通”条,虽注明为“明人张自烈编”,但又加括号“一说清人廖文英编”。可见《正字通》的作者,在学术界并非人…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史料》2006,(4):75-75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陈立(1902~2004年)在九十岁高龄时出版了《陈立心理科学论著选》一书。文集出版后,他发现在序言中“晚清袁了凡说过,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一句有误,即把明代学者袁了凡(袁黄,字坤仪)错成“晚清”。陈立用一瓶改正液,亲自把剩下的存书中“晚清”二字一一涂去。陈老耄耋之年,视力又低,不惮其烦,如此认真,可见老人对出版著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中华帝王大辞典》一书,错达700处以上,差错率超过千分之一,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定为“不合格品图书”进行了通报批评。最近见到一本由内蒙古文艺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版的名为《玉房阴阳怪传》的书,就好奇地读了一遍,全书版权页标注29.8万字,但按字数最多的页码计算,实际才227136字(约),最多也就算23万字。仅我粗读一遍后发现的错误竟达400余处,差错率更远远超过千分之一,又是一本“不合格品图书”。本书差错与《中华帝王大辞典》的差错有许多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仍有指出之必要。  相似文献   

20.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