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司马迁,龙门(今陕西韩城)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对他的生卒年说法不一,暂以邓鹤声所著《司马迁年谱》为准。以下司马迁一生活动的时间,也都以郑著年谱为准)。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当代大学者,也是历史家,学识很渊博。司马谈给汉武帝当史官,兼管天文、星历、占卜的事。类似算命卜卦的巫人,不受一般人重视,皇帝也把他们当作取乐的人。但是做史官的人自己倒很重视这个职业,认为责任重大,是探究天地、人事和古今变化的重要事业。司马谈和司马迁都是热爱他们的事业的。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原来担任“太史令”。是当时史坛上的泰斗。在朝中专管天文、历法和历史文献。司马谈勤勤恳恳地工作,搜集掌握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准备写一部记载“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史书。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人的心血结晶。司马谈身为太史时,便志欲撰史,但因不得参加汉武帝的封禅盛典而患病离世。临终前,把撰史这一宏大志愿托付给儿子司马迁。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完成了史书的编纂述著。司马迁在撰史中,对其父的撰史指导思想是全盘接受,还是部分采纳?父子两人的撰史指导思想是完全相同,还是有异有同?历来在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中,显然忽略了这一问题。而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史记》,其意义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生于何年,是《史记》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司马迁的生平履历,而且与其交游、创作以及司马谈作史、《报任安书》的写作时间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围绕这一问题,中外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国内学术界更  相似文献   

5.
司马谈临终遗命 ,对司马迁撰述《史记》影响至为重要 ,它是司马迁撰述《史记》的最初动机和创作动力。在某种程度上 ,司马谈临终遗命决定了《史记》的产生和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6.
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产生了编写一部史书的理想,并开始着手史书的编写准备和写作工作,对司马迁创作和完成《史记》产生了极大影响,对《史记》的出现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司马谈,就很难有司马迁的《史记》。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生逢大汉盛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正当他年富力强、事业即将有成时,却惨遭宫刑,于是他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方式,来彰显自我人生价值。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立言为文,司马迁都是汉代文士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在汉代,乃至我国古代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司马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汉代文士的生活处境,而且可以窥视出古代文士的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8.
班固和司马迁是关中文化孕育出的两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们用自己终生的志业参与了根源于关中地理空间的长安文化的建构;班固和司马迁都继承了由屈原开拓的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精神,在各自的人生境遇中,他们表达出一种对浪漫主义内在矛盾的自觉及其超越的可能性;虽然班固和司马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有明显的差异,但共同的地方性视野促使他们形成共同的问题意识;共同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班固和司马迁的历史叙事具有某种神学本体论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谈身为太史有着中国史学家高尚的品德和执着精神这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以史学家的正直实录精神记载历史,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思考历史,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他就是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他的先代,世世为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精通天文、历史、哲学,在汉武帝初年时曾为太史令。司马迁年少好学,聪慧有志,并喜欢各处游历,访古察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才  相似文献   

11.
一、目的司马迁把著述《史记》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著述目的,前后有所不同。开始的时候,他从司马谈那里禀受遗命,主要是想克尽史官的职分,歌颂空前统一强大的汉帝国,歌颂本阶级的杰出人物。《自序》记叙他父亲临终时的遗言说:“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司马迁自己也说:“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  相似文献   

12.
《云南教育》2008,(16):31-32
为了自己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张正和老师扎根祥云二中这片土地上,不计得失、不计名利。他或许不是一位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但却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3.
<正>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汉武帝时司马迁任太史令。一日,司马迁正在书居中翻阅史书,忽然家仆来报说门外有客人求见。他急忙放下手中的书,示意有请。不一会儿,一位家仆打扮的人走进屋来,只见那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和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递给司马迁。他打开信一看,原来是大将军李广利写来的。  相似文献   

14.
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相似文献   

15.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是苏教版六年级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重点段,文章条理非常清晰,从司马迁当时的心理写到做法,…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富翁,垂垂老矣。他把儿子叫到跟前,向儿子讲述了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儿子也能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来。  相似文献   

17.
谢红英 《现代语文》2008,(9):122-123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里,司马迁用无比激愤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极端痛苦的心情,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在情感上激愤沉郁,意志上坚定不屈。语言上将叙事、议论、抒情交融为一体,修辞手法运用浑然天成,辞气沉雄,磅礴激越,感人之至。虽然《报任安书》末收入《史记》,但却是学习、研读《史记》必不可缺的一篇文章,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两司马之一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汉武帝时太史令,其著作《史记》代表了汉代散文最高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约生于公元前 14 5年 (汉景帝中元五年 ) ,约卒于公元前 87年 (汉武帝后元二年 )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 (今陕西省韩城 )人。司马迁基本生活在汉武帝时期 ,他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 (负责管理国家历史和天文的官 ) ,卓越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十岁时到长安读书 ,跟随当代著名学者学习 ,不仅阅读许多书籍 ,而且反复思考 ,深入钻研。二十岁时 ,开始漫游祖国大地 ,考察历史遗迹 ,探访风俗人情。其父太史令司马谈死后 ,公元前 10 8年 (武帝元封三年 )司马迁接任太史令 ,有机会博览和整理汉朝政府所藏…  相似文献   

20.
在韩城市二十里的芝川镇南原韩奕 坡(当地俗称司马坡)上,有一座面临黄河的宏伟壮丽的古建筑,这就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的陵墓——“太史公祠”。这地方是司马迁的故乡,汉代称夏阳。司马迁就诞生在此坡西北十里的续村(即今嵬东乡的徐村)。但是,司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