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现役的3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其在萧山、苏州的田径大奖赛和石家庄全国田径锦标赛中最好成绩动作的技术进行解析,从时间、空间和时空三方面特征对最后用力阶段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1)李梅菊的右脚蹬转的不够积极,左脚的有效制动和积极蹬伸的能力欠缺;李玲的主要用力点不突出,左侧肌群预先拉紧程度不够;李玲的左脚距抵趾板距离较大;巩立娇的上体抬起和发力较早,出手角度偏低,但是出手速度大于其他两名队员。2)现役的三名队员与前优秀铅球运动员相比,出手的高度没有差距,但是出手的速度仍有较大的差距。3)在最后用力的过程中,铅球做功的距离和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3.
摘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和综合性理论知识,对我国田径女子铅球项目备战世界大赛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立适合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测试法、仪器研制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结论:1)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的建立,帮助了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提高了竞技能力,并为该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保障。2)铅球项目出手速度与成绩之间相关系数为r=0.94(p<0.01),与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为中度相关(p<0.05);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的出手速度达到13.80m/s以上,最佳出手角度为38°。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整体出手速度相对较低,除巩立姣外外普遍小于13.50m/s。3)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奥运会备战周期中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所占比重较大。4)上肢专项力量能力与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高度相关(r=0.80),下肢蹬伸专项力量与铅球成绩中度相关(r=0.40)。原地投平均下肢最大合力值ΣF相当于体重的1.45倍,垂直方向上的Fz相当于运动员体重的1.40倍;优秀铅球运动员有着强大的投掷臂肘关节力量素质(p<0.05)。5)专项信息反馈、最佳竞技心理素质和视频图像快速反馈能很好地帮助提高铅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6)田径专项视频技术分析软件和铅球专项力量训练仪器研制,对女子铅球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新老两代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李梅菊等在2003年石家庄全国田径大奖赛上的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前国手李梅素、黄志红和隋新梅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国新老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优越的身体形态条件是成为世界一流铅球运动员的基础;在滑步开始阶段奖牌获得者就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速度,滑步和最后用力阶段与其他运动员没有太大区别,过渡阶段要高于其他运动员;过渡阶段奖牌获得者的肩轴和髋轴平均角速度大于其他运动员,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奖牌获得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速度增量和加速度;出手速度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与运动员各自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巩立娇2011年前半年的竞技表现水平和背向滑步推铅球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的运动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前半年巩立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成绩稳定在19.85m左右。在技术特点上,巩立娇过渡阶段肩、髋扭转角较为合理,肩轴和髋轴的角速度偏低,过渡时间较长;最后用力阶段起投速度偏小,速度增量大,出手高度较为合理,出手速度快;双支撑时间较短;单支撑时间较长;工作距离较短;出手角度偏小。  相似文献   

7.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不同时期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名优秀铅球奥运选手分别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和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比赛上最后用力技术录像分析,揭示河北省新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上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我国三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一台日本产的JVC9800小型数码摄像机对我国三名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菊、程晓燕、张小雨在2004年度内二次比赛和一次训练的专项技术动作进行定点、定焦距、高速拍摄,采用录像数字化数据平滑处理和运动生物力学计算机辅助解析和辅助教学系统——Sbcas2软件解析以及体育统计等方法得到每名运动员过渡阶段运动学参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发现不同运动员过渡阶段技术的特征,为教练员和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就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作为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定量的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的顺序基本正确,右髋转动合理有效;但是,左膝角偏小,缓冲过大,造成左侧支撑不理想,铅球运行距离短,影响了髋部和身体重心的侧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一球"系统的速度叠加和动量的传递.从而,导致出手条件不理想,影响了专项成绩.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两差”效应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专项技术指标与参数,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即"两差"效应的运动学意义及其对整体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加大"两差"有利于增加铅球的用力距离,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是影响前俯差的重要指标,而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重要因素;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与出手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跳投已成为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主要得分手段。对不同水平比赛中三分跳投的动作特征比较,能揭示其共性特征和优化特征。方法:采用比赛现场三维摄像,视讯解析系统,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采集,解析及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高水平组),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CUBS,中水平组),高校业余联赛(低水平组)等3个水平比赛的三分跳投。结论:跳投的共性特征有:1)跳投的各动作阶段持续时间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举球阶段,稳定阶段,投球阶段,随球阶段,准备阶段。2)远距离投篮都在重心达最高点之前出手,需借助重心向上的速度,以给球更大的初速度,产生更大的出手速度。3)各关节遵循了近侧端→远侧端的发力顺序,各关节角速度从近侧端→远侧端依次增大。最大伸肘速度与球出手瞬间几乎同步,可能对球的出手速度影响最大。4)稳定阶段小幅度的肘外张角与上肢关节解剖结构的限制有关。上臂的外展,肩轴,髋轴的旋转有利于肘,腕,眼正对篮圈,保持上肢各关节的屈伸运动与球的飞行方向一致,也使球在出手前更接近篮圈。5)在比赛中,出手时躯干小幅度的后倾可以拉开与防守者的水平距离,减少来自防守的干扰。也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稳定,并形成更大的出手角度。跳投的优化特征有:1)高水平组在一次完整的跳投中持续更长时间,表现在有更长的稳定阶段,腾空时间和随球阶段。可能是高水平组更高的起跳高度和更接近重心最高点的出手时机引起。更长的稳定阶段和腾空时间使其身体重心更稳定,并有更充裕的时间调节身体姿态和对球的控制,更长的随球阶段则表明动作完成得更充分、舒展,有利于产生更好的动作效果。2)高、中水平组相对于低水平组有更高的出手高度,其原因除身高外,更主要的是起跳高度和出手时机。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推铅球运动员技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的方法 ,对我国优秀女子推铅球技术速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在滑步阶段铅球的运动速度须与身体重心运动速度的下降相适应 ,以便形成有利的最后用力姿势。运动成绩在1 9.0 1~ 2 1 .5 2 m时 ,铅球速度适应区段为 1 .870~ 2 .1 38m/  相似文献   

13.
对土家族棉花球运动的创新研究,填补了国内外无扣篮体育项目的空白。项目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趣味性以及易普及、易推广的特点,是一项以扣篮为中心的民族特色体育运动。通过实验表明,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此项目适合在大中专各类学校及社会推广。  相似文献   

14.
篮球急停跳投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停跳投具有起跳突然、速度快、出手点高的特点,是篮球运动中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运用三维测力平台系统,测量运动员一步急停跳投和两步急停跳投时所受的地面支持力;分析急停跳投阶段地面对测试对象的作用力、测试对象的腾空时间、垂直方向冲量等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对急停跳投技术各环节中的运动生物力学规律和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棉花球运动是一项以扣蓝为中心的民族特色项目,具有趣味性高,观赏性强,易普及,易推广的特点,通过教学与实验表明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此项目适合在大中专各类学校推广。  相似文献   

16.
全国田锦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状及其落后原因,采用美国Ariel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2008年全国田锦赛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7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取其最好一投成绩来进行图像解析。结果表明:7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控制较为适宜,但器械出手瞬间膝关节角上升不到位,前后差值不太理想;在器械出手瞬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屈髋后座现象;部分运动员右踝角、右髋角、右膝角伸展程度不够理想;最后用力所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大;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存在右髋、右肩过早加速特征,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较差,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尽合理,加速施力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分析法对第6届沙滩足球世界杯32场比赛进行分析,从进球时间、射门方式、进球属性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沙滩足球进球时间呈现双峰特征;抢点射门、任意球和个人突破是沙滩足球得分的重要手段;定位球战术在沙滩足球体系中日趋重要;进球区域有规律性,与射门方式具有相关性;进球以反弹球、地滚球、低平球和高球为主,半高球较少;头球破门日益增多;守门员进攻作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主要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身体重心和铅球运动速度曲线在过渡阶段的分合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大的作用;过渡阶段摆动腿快速落地缩短单支撑时间是尽快形成双支撑进入最后用力的关键;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双支撑前便开始最后用力,有待于提高向下运动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对两名不同水平男子铅球选手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使用高速摄像对两名不同水平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投掷时身体环节的速度变化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两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胸部的速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别,身体投掷一侧各环节的速度变化也有所不同.制定了推铅球最后用力身体环节速度递增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