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月31日,埃菲社记者从北京发出一篇电讯稿,题为《中国试行议会民主》。稿中写道:“电视天天向观众介绍议员分组讨论情况和记者招待会概况”,“观察家们认为,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在报道新闻透明度方面是空前的”。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期间,首都新闻媒介在提高会议报道的“透明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时地、客观地报道决策过程中的讨论情况,摘登与会者的发  相似文献   

2.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两会”的宣传报道高度重视,除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外,还要求在言论上很好地体现和宣传会议的精神,既抓好社论,也抓好小言论。“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共发表“两会漫议”8篇,“记者随感录”11篇。“记者随感录”是今年的新品种。这些四五百字的小言论犹如一朵朵小花为人民日报“两会”  相似文献   

3.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人民日报编委会对“两会”的宣传报道高度重视,除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外,还要求在言论上很好地体现和宣传会议的精神,既抓好社论,也抓好小言论。“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共发表“两会漫议”8篇,“记者随感录”11篇。“记者随感录”是今年的新品种。这些四五百字的小言论扰如一朵朵小花为人民日报“两会”宣传报道的大树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4.
全国“两会”期间新闻媒体如何报道重大新闻,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对象。今年的“两会”,传统媒体各施解数报道新闻自不待言,网络媒体的大量介入更是为“两会”报道增添了不少热闹气氛。人民日报网络版的一则新闻中曾经对网络媒体记者介入“两会”报道的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网络版记者从会议现场向报社传输图片和稿件时,经常被众记者围观,成为‘两会’期间  相似文献   

5.
七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堪称是一次“大曝光”,它们以其前所未有的公开性,为国内外新闻记者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充分条件和机会。自中共“十三大”开始趋热的我国新闻界的竞争,在两会期间形成整体展开之势。——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记者一反“配角”常态,纷纷“抢”话筒发问,逼使当惯“主角”的外国记者们不得不要求“通融”;  相似文献   

6.
七届人大、政协一次会议,堪称是一次“大曝光”,它们以其前所未有的公开性,为国内外新闻记者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充分条件和机会。自中共“十三大”开始趋热的我国新闻界的竞争,在两会期间形成整体展开之势:——中外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记者一反“配角”常态,纷纷“抢”话筒发问,逼使当惯“主角”的外国记者们不得不要求“通融”;——“两会手记”,“两会漫笔”、“两会寄语”、“议政录”、“本报专线电话摘录”、“发言摘编”、“专  相似文献   

7.
“代表入京华,聚八方生气”——人民日报记者对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精神面貌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这次“两会”,的确不同寻常,因为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早在全党全国传达贯彻。神州大地春来早,代表、委员情绪激昂,会议气氛轻松活跃,为“两会”报道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8.
“代表入京华,聚八方生气”——人民日报记者对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精神面貌的描述,同样适用于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这次“两会”,的确不同寻常,因为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早在全党全国传达贯彻。神州大地春来早,代表、委员情绪激昂,会议气氛轻松活跃,为“两会”报道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9.
加速改革开放,如春潮涌动,使不久前闭幕的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举世瞩目,也为千余名记者提供了“游泳”的海洋。“两会”期间,他们以超乎往年的热情写精神、书民意、“画”未来,将报道搞得有声有色。这里荟萃了几位刚从“两会”走出来的记者的笔墨,请读者和他们一道回味一下“新闻战”这场竞争中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会出现优秀政治记者吗?一年一次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又结束了。说来也是我的一种“幸运”,从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至今,我已陆陆续续参加了5次这种重要的“国会”报道。前几次,代表中风平浪静,大会按部就班,记者的新闻嗅觉似乎也‘丧失”了。而从去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民主气氛渐浓,整个“两会”  相似文献   

11.
每年3月,中国的“两会”都吸引了世人的目光。2003年的“两会”以其不同寻常的意义尤为世人瞩目,因为这是中共十六大后的第一次“两会”,又是一次换届的大会。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这次“两会”报道搞得有声有色,受到广泛好评。近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江绍高应本刊记者之约,就《人民日报》今年“两会”报道回答了本刊记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七届政协一次会议刚刚闭幕,首都新闻学会为总结对“两会”报道的经验,进一步探讨新闻改革和舆论监督问题,于4月15日在北京日报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首都各新闻单位的新闻学研究者约6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戴邦、顾行、康荫主持,与会者直言不讳地畅谈了各自的观点。不要打宣传战,人民关心的事不报道是最大的不真实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的杨冠三在介绍了该所在全国进行舆论调查的情况后指出,在目前新闻工作的大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自由程度有限的情况下,新闻改革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保证真实性。如果不能报道,宁可不报,也不要曲解报道。去年初  相似文献   

13.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每年年初的重要的政治性会议。对于新闻单位来说,报道好“两会”,也是每年开局之时的一个重头任务。今年的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和省政协八届二次会议,处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所以,虽然不是换届会议,但仍然受到全省人民和各新闻单位的强烈关注。“两会”期间,河南日报调动一切宣传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两会”的盛况,从策划到运作,从内容到形式,从广度到深度,都有一定的创新。 认真作好思想准备 多年来组织“两会”报道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组织好“两会”报道,必须首先使上会记者充分认识人大、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克服“‘两会’年年开,很难出新闻”及“‘两会’是例会,会议报道只要比葫芦画瓢就行了”等错误认识。因此,在今年“两会”召开前夕,  相似文献   

14.
寿川 《新闻战线》2015,(7):36-37
今年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的亮点之一,是设立“中央厨房统筹组”,负责两会期间全媒体平台机制的试运行,实现新闻稿件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实践证明,“中央厨房”不仅创新了策采编发的新闻报道工作机制,体现出两会报道进一步“融起来”的探索与努力,而且在内容创新、表达创新上“试水”成功,以《书话两会》为代表的“新闻美味”展示了“中央厨房”的精彩厨艺,为人民日报两会报道注入了新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从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媒介正式被允许派记者随各代表团进京采访“两会”。他们的加盟,使每年一次的“两会”新闻竟争变得更加激烈。如果把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出动几十上百名记者的中央新闻单位比作“大兵团”的话,那么随代表分散在各住地,一般只有三两名记者的外地来京新闻单位则是一支支“小武工队”。“大”、“小”之间、“小”、“小”之间有配合、有竞争、有交流、有借鉴,虽然这次“两会”是例会,但由于事关“九五”计划及今后15年远景规划这一大事,因而从中央到地方新闻单位在报道上都不敢怠慢,一致认为这是一次“不一般的例会”。  相似文献   

16.
如何突破会议报道的“老格式”,把会议新闻写得生动活泼些?在今年五月举行的人大六届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开辟了《会场内外》专栏,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它丰富并活跃了这次会议报道的内容。这个专栏里刊登的短消息和“袖珍式”小通讯(特写),很能吸引读者。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17.
今年3月在京召开的政协全国十届一次会议和全国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举国关注,世界瞩目。因此,聚集“两会”、报道“两会”,自然成为新闻传媒3月份宣传报道的头等大事。纵观省内外十余家报纸的“两会”报道,笔者认为:《华商报》在“两会”报道中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给我们研究都市类报纸如何处理政治新闻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记者云集早有人说,一年一度“两会”的记者云集可称作中国的“记者节”。 3月18日、20日开幕的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和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春暖花开之际再次令人瞩目。作为中国的窗口,里面传出迅疾的改革开放的鼓点,引得记者蜂拥而至。据统计,除随团记者外,这次参加“两会”报道的中外记者达1050多名,其中外国记者来自近30个国家,达170余名;香港、澳门记者来自21家新闻机构,60余名;台湾记者来自14家新闻机构,27名。香港记者比去年增加较明显。大陆记者  相似文献   

19.
经历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两会走笔”言论专栏,如今依然走俏。今年3月3日至15日召开的第十届第一次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会议期间,人民日报照例开辟了专题式言论专栏“两会走笔”。先后发表了《代表谈“代表”》、《请委员多说》、《老话题与新话题》、《“每于寒尽觉春生”》、《辩证看西部》、《伟大的十年》等十二篇言论,对会议的召开起到了上下和会内外的舆论沟通和信息交流,活跃了议政的舆论氛围。 在“两会”期间开办专题式言论专栏这一举措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91年3月28日至4月12日召开“两会”时,人民日报就开…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2009年中国“两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海内外记者采访,每天向世界提供大量的新闻。各媒体或辟出大量版面,或腾出黄金时段,派出大批记者挖掘这一新闻富矿,以其吸引读者,占领“两会”报道的新闻制高点。笔者仔细翻阅了《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15种报纸,发现相较于往年,今年的“两会”专刊报道亮点频出:更强化报告解读、更注意民生报道、更注重话题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