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对“他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一句中“他”的用法提出异议,他说:“乌鸦是鸟,应该用‘它’,为什么这里用单人‘他’?”我听后高兴地说:“是啊,为什么这里用‘他’呢?谁能回答?”于是,有好几个同学举起了手,有的说:“这里是把乌鸦当作人来写,所以用‘他’.”有的说:“因为书  相似文献   

2.
一、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富有启发性的疑难问题,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注意。例如教学《燕子飞回来了》一课,教师问:“‘她们找到了老家’,这里哪个词用得好?”学生茫然,无言对答。如教师变换发问角度问:“燕子有翅膀,说‘找’到老家好吗?学生中有的说“找”好,有的说“飞”好,各执一端。究竟是哪个词好  相似文献   

3.
语文五册9课《罗盛教》的重点,是罗盛教三次钻进冰窟窿救崔(王莹)。阿·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学生默读课文以后,我抓住“摸”、“托”、“顶”三个动词,牵句连段,让学生鲜明感知罗盛教冰底救人的感人情景和舍己救人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第一次用“摸”。我先让学生查字典弄懂“摸”是“用手探取”的意思,没有固定的目标。然后发问:“这里为什么用‘摸’字?”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罗盛教闻声飞奔而来,孩子已‘掉进了冰窟窿’,‘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由于‘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这里说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同志们共同讨论。 要以学习和掌握知识为基础 有的教师说:“现在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掌握知识,而在于给学生以‘钥匙’,以‘方法’,以‘点石成金的手指头’”。这话从重视培养学生智能的角度来说,不无积极意义,但从科学的观点来看,则是值得  相似文献   

5.
巧设障碍,激发学生求新求异。这里的障碍是指疑难,或“激将法”。那就是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故意设难,“挑刺”,激发学生“异想天开”。如教《桂林山水》一课,课文中“桂林的山真奇、真秀、真险和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时,我向学生提出文中的‘真’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这一连六个‘真’字,都可换成‘很’字。”有的说“真”字还可变成“非常”、“特  相似文献   

6.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欣赏完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草》,心中那份激动难以平静。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做于老师的学生是莫大的幸福。于老师充满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在眼前怎么也抹不掉。第一次画草:在学习“离离原上草”一句时,于老师先让学生用“原”组词,学生说出了“草原、原始、原来、原野”等词语,于老师一一板书,然后问:“你认为‘离离原上草’中的‘草’应该是哪里的‘草’呢?”学生回答是草原、原野上的草,于老师给予了肯定,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绿色的粉笔画了一片草,问:“孩子们,你认为这些草怎样啊?”有的孩子说“这些草很绿”,有的孩子说“这些草长得…  相似文献   

8.
点滴录     
在教学《渡船》一文第五自然段时,有个学生举手问我:“老师,这个中年妇女不应该嚷。用‘嚷’一是不文明,二是嚷声会影响病孩休息,应该改为说”。我让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思考一下,这里能不能用“嚷”,理由是什么?然后提问学生,形成如下的教学纪要: 师:“嚷”是什么意思? 生:“嚷”是喊叫的意思。师:这位中年妇女为什么事而喊叫呢?  相似文献   

9.
开心QQ糖     
没关系孩子和父亲坐车同去看足球,因堵车而迟到了40分钟。父亲:真可惜,一场精彩的球赛少看了半场。孩子:爸爸!没关系,现在比分是零比零,和刚开始一模一样。比大4岁的明明问妈妈:“四和五哪一个大?”“当然是五大。”妈妈不假思索地回答。明明不服气的说:“那爸爸是老四,叔叔是老五,为什么他却比叔叔大呢?”骑马更久孙子:“奶奶,我们这里到北京要走多久?”奶奶:“就是乘火车也要很久。”孙子:“起码多久?”奶奶:“‘骑马’?‘骑马’比乘火车更久。”一片天真儿子:妈妈,爸爸生在哪里?妈妈:上海。儿子:你呢?妈妈:广州。儿子:我呢?妈妈:北大荒。…  相似文献   

10.
读了《穷人》,有的学生问:“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和她的丈夫能养活她们吗?她的好心能办成好事吗?”读了《太阳》知道太阳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有的同学说:“太阳那么好,为什么妈妈还要擦‘防晒霜’?”……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质疑和争论,可谓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11.
开心果     
我教老师头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来,妈妈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你些什么?”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有教我,反倒问我‘一加二是几?’我就教给他说‘是三’。”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就必须依靠知识创新。为此,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就须调动所有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碰撞”的情境,使之能迸射创新火花,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让学生与教师“碰撞”在教学中,我用“归谬点拨”法,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作简单的纠正,甚至有时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错误,引导学生将错就错,推论辨析,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恍然大悟。如在教学《守株待兔》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原文中动词的意思和作用,我有意识地将一只野兔窜出来的“窜”字改为“跑”,让学生评价。当学生指出错误时,老师问:“跑”与“窜”是否一样?学生答:都表示速度快。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百米运动员向终点飞快地“窜”去,这样说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必须用‘跑’字,因为运动员是有目标的。”“那么,‘窜’怎么讲?”老师问。学生恍然大悟:原来“窜”是没有目标地乱跑。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比较中终于悟出了“窜”的含义,进而在学习“窜”的字形时,学生又说出了“上边是洞穴的‘穴’,下边是‘串’,一个洞穴中窜出了一只兔子...  相似文献   

13.
大概是因为《语法修辞讲话》①中说了“‘所见’等于‘看见的’或‘看见的东西’”这一句话,所以,有的语法书就说“‘所”字结构相当于‘的’字结构,如:所见、所说”②,“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的’字结构”。③一、内部结构不同。组成“的”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宽。如:“我的(代词)”,“公社的(名词)”,“红的绿的(形容词)”,“吃的(动词)”,开车的(动宾词组)”,“孩子玩的(主谓词组)”,“来参观的(连动词组),“浅红色的”、“打得好的”(偏正词组),“使他感动的(兼语词组)”。组成“所”字结构的词类范围很窄,只有动词(或合成性动词)才能构成“所”字结构。如: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从教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做法是:一、训练学生敢说、爱说、会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刚入学的孩子胆怯,不敢当众讲话。我们结合常规教育,教学生要有礼貌,每天早晨到校,见到老师要说声“×老师早”,放学回家,要向老师说声“×老师再见”。在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中,又借助记忆有关拼音字母和汉字字形的儿歌,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如巩固“安”的字形时,有的这样说:“‘安’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宝盖头,下边是女同学的‘女’,合起来就是天安门的‘安’。”有的那样说:“有个女同志,头上戴了一顶帽子,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下午,家长接孩子回家时,一位小伙子走进我们教室,大声说:“倪伟呢?走。”倪伟拿起书包慢慢走到我跟前,我说:“倪伟,老师说过,老师不认识的人让不让接走小朋友?”倪伟说:“不让。”“你和老师说说他是谁?”“是叔叔。”“爸爸、妈妈为什么不来接你呢?”说到这儿,我发现倪伟眼里含着泪,伤心地对我说:“老师,我不要‘离婚’!”这话让我吃一惊。“什么!怎么啦?”“我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跟爸爸,这是爸爸厂里的叔叔。老师,我不要‘离婚’,‘离婚’就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动词作动词的状语,语法学家作过不少的研究。动词是否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认识不很一致。有的认为能作状语的动词很少,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说:“动词中除助动词外,其他动词很少做状语”(下册,第343页);《汉语知识》也认为:“动词有时候也可以作别的动词的状语,如‘他微笑地看着’”(第174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有的认为个别的动词必须带“地”才能作状语,华宏仪的《实用汉语语法》指出:“有时,个别的动词可以作状语,但必须带‘地’字”(第137页);华中师院中文系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也说:“动词作状语的很少。能用作状语的,只有‘关心、同情、注意、拚命’等几个,而且要求带‘地’ ( ‘拚命’例外)”(第16页)。说法虽有差别,但见解都很相近。有的根本不提动词作状语,吉林师大中文系编写的《语文基础知识》(1972年版)和曹蔚文编写的《语法基础知识》都没有讲到动词可以作状语。以上三种见解,在我们看来,并不都符合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拟在专家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动词作动词的状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郭铭辉  宋洁  李学任  金培忠 《师道》2012,(Z1):29-33
郭铭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里,我们就金培忠老师执教的省级课题"语文‘三维’创造性阅读探究"的一个课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课堂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对学生思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而作为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想象思维,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就自己有关方面的教学探索作如下例谈。一、循意延续式即要求学生凭错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依据课文内容和中心,从结尾句、段切入,展开合理的想象。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抓住结尾句“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激发学生想象:“狐狸把肉叼进洞后,事情又会怎样发展?”这一问,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有的说:“小狐狸看到肉高兴地叫起来:‘妈妈真好!妈妈真好!’”有的说:“乌鸦看到自己窝里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河水和小船》课文时,我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再读文,当孩子对课文能较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时,我又引导孩子观看教材中河水里游着小鱼的另一幅插图,鼓励孩子大胆想像,说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其中有一个小女孩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说:“老师,我觉得课文应该是‘河水和小鱼’”,我惊奇地问:“为什么呀?”“因为我们这里的河水浅,不能行船,但河里有鱼,河水像妈妈,小鱼像孩子。她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我鼓励了她之后,她把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改写,自豪地给大家朗读了自己的杰作,全班的孩子被感染了,有的说大树和小鸟就…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各种评价和反馈 ,是很经常又十分重要的师生交流。看起来这种评价的进行并不难 ,学生做对了 ,说对了 ,教师就给予肯定 ;反之则予以纠正。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并不简单。有位老师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 ,问学生 :“课文中说大渡河‘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里的‘只有’是什么意思 ?”前两个学生说“只有”是“仅有”和“唯独”的意思 ,老师都不置可否 ,当第三个学生说“仅有”是“唯一”之意时 ,老师立刻点头微笑着说 :“对了 !‘仅有’是‘唯一’的意思 !”其实 ,三种答案都是对的 ,教师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