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考察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过程:"往"在汉代开始具备语法化的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有了它的介词用法,到明清时期它的介词用法才发展成熟."往"的"位移"语义表达的转移和"外向性"特征的消失伴随着它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短语动词是英语语言实践中最活跃、最重要的词语组合。它既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语法单位。其语义繁多,句法功能和结构复杂,记忆、归纳较困难。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应从结构、句法、语义等方面对短语动词进行深刻地分析和确切地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三者都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动词性短语与对应的动词在本质属性上是否相当以及动词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法功能加以分析,证明在结构分类之外,没有必要再将短语进行功能分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吃在广州”(“V +在 +N”)及其相关结构的比较分析来揭示“V +在 +N”自成句子的各种因素 :“在”为定位动词而非弱化 ,“N”宜为处所词而非名词性短语 ,“V”宜为事物化、文化性、俗语性的单音节动词 ;并力图从语法的三个平面来考察出“V +在 +N”成句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词头"有"可出现在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三种词素之前,这些词素前的"有"具有同一性,从中抽象概括出其语法作用,这种"有"应是汉语历史中较早一个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标记.这个标记的历时形成是表示拥有、存在两种基本实义的动词"有"语法化及"有+S"这种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上古汉语"有-S"这种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形态具有跨语言的比较价值,而存在标记"有"发展到现代某些汉语方言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子"尾是汉语方言广泛存在的构形手段之一,它往往显示出方言语法的特色.研究"子"尾可以揭示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法差异.在描述、分析、归纳天水方言"子"尾在方言点的语音形式和实际读音,以及"子"尾的构形功能和语法作用,并比较了天水话和普通话"子"尾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保定方言“揍”的语义以及语法化演变路径进行分析,讨论其进入“X了”结构的动因。研究发现,“揍”具有明显的语法化路径,主要与注意力视窗的开启与变化有关。“揍”的语义经历了“打(人)”义—“做”义—“打碎”义—“把事情办砸了”(结果义凸显)—不如意语义特征。相对应的句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用作动词,后跟指人宾语—用作动词,后跟指人、物宾语—用作动词,语义成分含有结果义—用作补语成分,凸显结果义—脱离述补结构,能产性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9.
重动句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点是在句中重复运用同一个动词.本文分析重动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指出重动句可分为不带标记类重动句和带标记类重动句,其标记词有助词"得","了"和介词"到"等.并且分析得出动补短语V2C为重动句的语义重心,动补短语V2C对动宾短语V1O在语义表达上存在多种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入的动词为考查范围,确定出254个使动义动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原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使动义动词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动词 数量短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入手,探讨动词后面的时间补语与时间宾语的区别,并分析带时量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以及时量宾语与动词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英语短语动词的语义纷繁复杂 ,语义之间的关系亦多种多样。有的为动宾关系 ,有的为动状关系 ,有的含比较意义 ,有的意义表原因 ,有的表达方式。从语义的角度来认知短语动词是一种科学的新理念、新方法。由away组成的短语动词含“continuously”(不断地 /连续地 )之义时 ,所含意义为动状关系 ,常用的短语动词有 33个。  相似文献   

13.
陕北神木话中的助动词"敢"有多种用法,可表有胆量、允许、可能、要等,可分别称为"敢1""敢2""敢3""敢4"。这几种用法之间存在引申关系,其中主要涉及主语的范围,动词的语义特征、语义关系的扩展、句子语气的变化等因素。本文描写神木话"敢"的上述用法,并通过与周边方言及元代口语文献的比较,讨论助动词"敢"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方面解释汉语中双音节名词、形容词加后缀“化”构成动词这种语法现象。第一,对“N/A 化”进行句法分析,指出“N/A 化”具有动词的句法特征,同时又体现了不同于一般动词的语法特征。第二,对“N/A 化”作进一步的语义解释,并指出后缀“化”可以激活“N/A”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最后简单总结“N/A 化”动词数量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想来"与"看来"在现代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其词汇化、语法化及语义、句法的研究在近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想来""看来"的语义演变及词汇化、语法化的历时性研究,对"想来"与"看来"的词性演变及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中动词“有”的用法灵活多变 ,以“有”为结构中心的句子在句法结构及语义结构方面都呈现出繁复的特点。以配价语法理论为指导 ,研究《诗经》中“有”的配价类型 ,同时参用格语法理论 ,在对配项进行语义角色分析的基础上 ,可归结出《诗经》各类“有”字句的语义表达式有 7种 ,这 7种语义表达式对《诗经》动词“有”的句法和语义功能的理解得以理性化和概念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宾结构可作状语、补语。但单音节动词后带介词结构,应分析为动宾结构更为合理文章。从结构划分、语义所指、语音停顿及语言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了这种划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颖 《江汉学术》2011,(4):73-77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9.
对“一杯”、“一次”这样的量词短语用在动词后面时的定位,长期以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将它们处理成宾语,有的将它们处理成补语。对这种“动+量词(数量)短语”结构,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其中量词短语的性质而定。如果是名量短语,就是动词后的宾语;如果是动量短语,则是动词后的补语。  相似文献   

20.
上古汉语中,双音节"不过"构成的句子有三种情况,即动词性短语的不过句,约数短语不过句,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类不过句。各类谓语与主语直接构成陈述关系。不论从句法结构看,还是从语义关系看,这些例子里的"不过"都应当分析为双音节的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