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官”,自古有之。它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因此,“官”字的一个主要解释为“处理国事者”。除此之外,《礼·乐记》中又说:“天地官也。”即谓天地事也,“官”和天地有了关系。另,《礼·礼运》篇中记:“其官于天也。”此“官”当作“法”讲,“官”与“法”又有了不解之缘。但在《汉书·盖宽饶传》中,“官”又有一种新的含意,“五帝官天下”,此“官”当为“公”字解,“天下为公”。总之,“官”字,从。、从■构成①,“■”是众。那么,“官”就应是管天下地上之事的人,管群众百姓之事的人,是执法的人,应是公正无私的人。我国…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有位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人问苏格拉底:“怎样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看,才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呢?”苏便问他:“你说一个干净人,一个脏人,他们谁需要洗澡呢?”那人说:“肯定是脏人.”苏说:“错了,是干净人要洗,脏人不习惯洗澡.而干净人习惯洗澡.现在你再说他们谁要洗澡呢?”那人说:“是干净人.”苏说:“也错了,是脏人要洗澡.他很脏,有必要洗,而干净人没有必要洗.现在你知道谁要洗澡了吧.”那人回答:“是脏人.”苏说:“你又错了,他们都要洗。干净人习惯洗澡.而脏人也该洗澡了.这下到底谁要洗澡呢?”那人说:“两人都要洗.”苏说:“你还是错了,他们都不需要洗澡.干净人根本不需要洗澡,而脏人又不习惯洗澡!”  相似文献   

3.
阿加林至今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多余人”典型。他以其独有的特征进入俄国文学“多余人”链条。他前面的“多余人”没有一个这样“全盘西化”而又无能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他又远无前面“多余人”那种实践真理的行动和勇气,连一次“改革”失败的尝试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可说阿加林提前敲响了“多余人”退出历史舞台的丧钟。“高谈阔论”先进的西方,是19世纪前期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时髦”的风尚,而作家又使阿加林比任何一个“多余人”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几乎近于苛刻地描写了这位“临时英雄”的思想和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4.
渡边麻友和柏木由纪一起走过的青春轨迹,让两人的牵绊也日渐加深,“我是你的Mayuyu你是我的Yukirin”,她们时而是“母女”,时而又是亲密“恋人”。  相似文献   

5.
李言 《课外阅读》2006,(5):38-38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6.
杜鲁克飞了     
杜鲁克是个又聪明又调皮的小男孩,今年10岁,上四年级。“杜鲁克”这个洋气的名字,是舅舅给他起的。舅舅在美国杜克大学读研究生,他觉得杜克大学不错,首先取了“杜克”两字,又觉得小男孩应该“鲁”一点,就把杜克的中间加了一个“鲁”字。杜鲁克最喜欢数学,脑子也快,解数学题是把好手,人送外号“数学小子”。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名和字孙玮古人有名,又有字,这与今人很不相同。现在所说的“名字”,是把名和字合二为一了。古时,名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名一般只有一个,字可有两个,称“又字”.或“又号”。“名”:《说文》释为“自命也”。它是指一个人的称谓。《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8.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9.
“多余人”是俄罗斯学中的一个专用名词,但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的反映,“多余人”并不是俄罗斯学的独有现象。在中国现代学史上,同样出现了与俄罗斯“多余人”社会背景相似,“时代病”相近、悲剧意义也相同的学典型。剧作家曹禺笔下的曾清,就是其中的一个。本通过对曾清矛盾性格的分析和梳理,旨在强调其“多余人”特征,并由此洞察中国二三十年代一部分中上层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幢憬又迷茫、挣扎又无奈、抗争又沉沦、生活空虚、无所作为的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于是仿造语也层出不穷。仿造语是对已有词语进行改造而形成的。例如“导演”是已有词,而今仿造出“导医”(在大医院中从事为病人挂号、联络等服务工作的人)、“导购”(在大商业区从事向顾客提供商品咨询等工作的人),最近又出现了“导路”、“导厕”等新行当。又如“文盲”是已有词,改革开放以来,“法盲”、“科盲”、“股盲”、“机  相似文献   

11.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一词并非出自爱斯基摩语。最初,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人用这一词来称呼其身穿兽皮,檀长狩猎的邻族,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后来又普遍为欧洲的探险家所用,而如今其应用更加广泛,甚至连爱斯基摩人也如此称呼自己。但他们对自己的称谓是“因纽特人”,意思是“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提“庸医”,人们常恨之入骨。近来电视报纸也经常报道某些医院的医疗事故,披露一些不该发生的致死、致残事件,病人家属把某些“庸医”和医院告上法庭的官司也是司空见惯。然而,对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这一职业里的某些道德、才能一般甚至低下,从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误人子弟的“庸师”,学生家长又有几人能把他们告上法庭、诉诸法律呢?我们说,“庸医”害人,害的是人的生命和肉体,人们一眼就能看个明白;而“庸师”害人,害的是学生的精神和前途,又有几人能知晓呢?正如有人说的老师好当,医生不好当,如果医生用…  相似文献   

13.
黄伟杰 《学子》2004,(11):13-14
当我与《学子》杂志总编辑贾立范商议《学子》本期《文化名人》专栏的首位采写对象时,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位共同的熟人,就是陈凤翚。谈论间,又随即闪出一个题目,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其实,这是我沉淀多年的一个印象。我想,以这个题目来写凤翚:“踏遍青山”是背景,“人未老”是重点。而“人未老”者,又在其心态、在其品格也。  相似文献   

14.
<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人常常把“学而优则仕”作为批判的重点,说它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教育路线的核心;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的人也常常批判“学而优则仕”,把它说成是封建教育的灵魂;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又把“学而优则仕”说成是所谓十七年修正  相似文献   

15.
妙联趣事     
江苏、四川成巧 对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时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游戏,叫做“石头、剪刀、布”.玩法简单,两人或多人同时做出“石头”、“剪刀”、“布”的3种手势.“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若手势相同则平手.多人游戏中3种手势同时出现也算平手.这种游戏胜、负、平的概率都为了1/3,是既公平又简单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近读文卫星老师的课例“抽象函数(高三复习课)”,给人的感觉是它重“双基”,又不是传统的“双基”教学;它以解题为主,又不是传统的解题教学.可以说,它超越了“双基”,也超越了解题,是数学“双基”教学和解题教学的新探索.特别是由这一课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教学具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9.
女性的“全面发展”实则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过程。但由于女性的特殊历史地位,又使二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辩证关系。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女性解放与发展的程度比男性要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解放才成为了衡量人的解放的“天然尺度”。所以,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得到“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