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司法实践中,对于发生在奸非案内的亲属杀伤行为,处置不同于一般的亲属杀伤行为,因奸而杀伤亲属,即便是卑亲属,处罚也极重;若因拒奸或捉奸杀伤亲属,即便是尊亲属,也从轻处罚,甚至可以免责。说明比起亲属间的杀伤,法律更重视奸非问题,从中也折射出古代社会亲属之间严格的性禁忌观念。  相似文献   

2.
亲属相犯是指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中外刑法通常要给予不同于常人的惩罚。作为中国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唐律疏议》中有着关于亲属相犯的详细规定,后来的宋、元、明、清朝的法律基本上因袭唐律。对于亲属相犯实行“同罪异罚”包含着很强的社会伦理基础,虽然我国现行法律不认可亲属相犯的特殊性,但亲属相犯的伦理理论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维护家庭稳定和社会伦理秩序的要求,世界各国和地区刑事法律中都规定了亲属拒证权。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亲属拒证权对社会价值的保护超过了惩罚犯罪所带来的利益,符合民众普遍的法律情感。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对于人性、人情以及伦理价值的维护与亲属拒证权可谓别无二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88条的规定是不完全的“亲属拒证权”。这种不完全的“亲属拒证权”并未免除亲属证人的作证义务,也无法实现特免权制度所要保障的价值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禁忌起源于原始时代,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幼稚低下,自然现象给人类带来威胁和死亡,在不可战胜的险恶和可怕的自然力面前,只能采取躲避的方法,从而产生了对这种自然力的禁忌。《说文解字》字例解释表明,古代禁忌民俗文化具有预警性、防避性和禳解性等鲜明特征。古代禁忌大体可分为宗教禁忌、性别禁忌、颜色禁忌、婚俗禁忌、丧俗禁忌等种类。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提出"禁忌"是道德伦理与性欲冲动之间的内在对立。通过禁忌的双重性使得父子之间的权力游戏成为神化的图腾象征,并表现在圣餐制度和英雄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7.
对2016—2021年我国法院的判决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发案趋势不容忽视。相较于其他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亲属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不仅表现为犯罪主体的身份特殊性,还在犯罪行为上表现出强制性、隐蔽性、持续性和反复性,且犯罪对象多为离异家庭、重组家庭和收养家庭的低龄非留守女童。当前我国在法律治理、协同保护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困境,应当采取多重维度的应对策略:在法律上将亲属身份作为从重处罚情节,加强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障,完善诉讼时效制度;在共治维度上构建执法主体事前预防机制,提高社会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赋予家庭成员及时报告义务;在文化维度上转变传统观念,普及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亲属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已存在了数千年,该制度对现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亲属相隐制度的历史发展进行考察及其利弊所进行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现行刑法中重建该制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在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主要是由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决定的。该制度从自然伦理层面看,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从社会伦理层面看,体现了经权相济的思想。亲亲相隐制度对我国建立现代的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亲亲相隐”的法学意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思想,不仅具有伦理学意义,在法理学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父子相隐"延伸为"亲亲相隐",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在公共道德与家族私德之间,形成了矛盾对抗关系.在古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关于亲属作证的豁免权规定.今天的西方社会,许多国家在作证问题上也为亲属相隐容留了亲情空间.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在公民作证义务的规定上有过于严苛、过少考虑人情世故的倾向,应对<刑事诉讼法>中作证权的规定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11.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亲属关系形成后,在法律上会发生一定的效力。西夏社会中存在着因亲属推恩而减免的荫庇制度、因亲属株连而被刑的连坐制度、对亲属刑事犯罪予以隐匿的容隐制度及亲属相杀、相卖、相奸、相盗等亲属互犯的处罚制度。同时,西夏社会中存在着鲜明的亲属关系的拟制。  相似文献   

13.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14.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15.
法律语言包括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对于目前我国最早的法律文本—《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睡简》)来说,尽管其立法语言和司法语言界限并不是那么严格清楚,但从各篇目的句类选择运用及其分布来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法律语言特点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从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睡简》中的句类进行静态描写分析,描写我国古代法律文本在立法、司法等语言中对句类的选择要求,试图探寻现代法律语言对古代法律语言在句类上的继承和发展,整理出句类在我国古代法律语言中的功能特点,这对于研究我国法律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爱与尘》是非裔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盖恩斯的早期杰作,讲述了黑白种族之间的爱情悲剧。在种族主义氛围浓郁的美国南方,黑人男性与白人女性之间的爱情触犯了最严厉的伦理禁忌,敢于违背这一禁忌的人则不可避免地置身于伦理困境,并将付出沉重的代价。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这一悲剧发生的伦理环境、分析人物的伦理身份以及他们违背有关种族之间交往原则的伦理禁忌所导致的伦理惩罚。本文认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书写,盖恩斯鞭挞了这种禁锢人性的不合理的伦理规则,并指出了其对黑白种族双方所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原则,对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刑事诉讼法》第188条规定了近亲属强制出庭作证予以豁免,该条规定让"亲亲相隐"再次引起法学界广大学者关注.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性地继承,适当地完善我国当代刑事法律中亲亲相隐的制度,从而更好地实现法治.  相似文献   

18.
法律类成语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记录了中华民族对法律问题的共同习惯及其思维活动的演变轨迹,涉及制度本身、法律执行主体、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审判结果和处罚方式等内容,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古代法治文化,反映出汉民族封建社会"礼法合一,德主刑辅"的思想传统、百姓对法治的美好愿望以及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实行的重刑思想。  相似文献   

19.
论亲属法律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律行为又称为身份法律行为,是指对于亲属的身份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产生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亲属法律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是种属关系,亲属法律行为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下属概念。实施亲属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亲属行为能力。亲属行为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行为人具备一般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行为人具备亲属行为能力的特殊要件。亲属法律行为一般要进行登记,得到国家承认,才产生该亲属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20.
《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它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亲属之间的关系,从而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及家庭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