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视功名宝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5):45-48
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3.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归隐向往,不仅根基于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而且导源于那个时代的浓郁的政治忧患和生命忧患。剖析苏轼壮心、忧心、归心互相交织的动态心路历程,对于探究宋士大夫的文化心态和多舛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轼遭贬后,为什么不归隐?在贬谪期间又以什么思想战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本文认为,感激皇恩,受唐宋时期"中隐"思想的影响,以及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这是苏轼不归隐的原因.本文还从我国古代文艺美学出发,具体分析了孔子的"孔颜之乐"、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及禅宗的"随缘"思想使苏轼超脱了贬寓黄州、惠州和儋州的痛苦,使其人生境界上升到了天地精神的人生审美高度,从而建立起心隐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6.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人格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在传统士大夫中具有典型意义。其人格意识经过了进取、逍遥、审美三个层面的调适,这种调适表现出苏轼对文化人格的孜孜追求,凤翔、黄州、岭海等不同时期的诗文清楚地昭示出其人格调适和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一生中始终交织着强烈的入世精神与浓郁的归隐情怀。在其词作中,可以感受到仕与隐的矛盾冲突在苏轼内心世界的激荡。同时也能从中读出苏轼内心仕与隐的情感转化的流程:由杭州通判时的“致君尧舜”发展到密州时的旷达、洒脱;再到黄州时的乐观、超脱;居惠州、儋州时的自在适性。苏轼将儒家入世哲学与释道出世精神相融合,成为调和仕宦和退隐矛盾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万露 《天中学刊》2005,20(1):74-78
苏轼将词的性质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他把题材的取向从他人回归到自我,打破了旧的抒情程式和词的创作心理定势,又由于其本身的经历,他把宋代文人士大夫特有的心灵矛盾冲突纳入词的创作当中,并且成为其着力表现的对象。比之于其前的词作,我们可以发现,东坡词所表现的情感意向是多向的,他的生命存在状态是多元的,他在词里构筑起了一个活生生的立体的心灵世界。从展示挖掘文人士大夫心灵世界的直面性和深广度来说,苏轼是词史第一人。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大的挫折,是他整个人生尤其是其词创作的转捩点,也是儒道禅这几种精神力量在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他的黄州词记录了这段贬黄时期的“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较之于苏轼其他时期的词作,黄州词所表露出来的心灵世界的多层次性和生命存在状态的多元性更为特出、鲜明和完整。  相似文献   

10.
苏轼创作于黄州时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运用显与隐、实与虚、明与暗的艺术结构法.不仅表现了一种不怕眼前风雨、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而且表达了企望超脱政治风雨,退避政治、退避社会.退隐江湖、归隐田园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构成了苏轼一生中挥之不去内心情结。  相似文献   

11.
苏轼很喜欢《浣溪沙》的词调,以分别在徐州、黄州填写的联章《浣溪沙》五首最为著名。黄州的联章词在“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忧民疾苦的伟大情怀,士大夫自我形象的展示、语言等方面都有创新,是成功的艺术审美经验的结晶,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情感与思想的高度上远超过徐州的联章词。  相似文献   

12.
东坡剧是元代文人困厄剧的典范之作,主要以苏轼贬黄州为题材,体现了元代文人普遍存在的"入世"与"归隐"之间的一种矛盾心态,具体表现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官复原职后的默认失德、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消极避世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4.
黄州贬谪是苏轼的孤独精神之旅,对苏轼的人格完成和诗文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在黄州获得了人格的超越和艺术才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元丰二年(1079),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苏轼泼来,“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在落寞而壮阔的黄州,苏轼终于跨过他人生哲学的三重门,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6.
被贬黄州是苏轼的人生低谷,但他却能由凄苦孤独转为乐观旷达,其心路历程值得探究。本文从苏轼的黄州词作入手,深入分析了苏轼的心灵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7.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8.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轼以诗文和书画创作为表征,在超然旷达中进行了思想观的探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苏轼的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苏轼黄州诗中的《庄子》化用内涵丰富,寄予深厚。主要表现为人物化用、语词化用和寓言化用。苏轼黄州诗《庄子》化用蕴藏着道家生命观念,其中包括对《庄子》中生死问题、时命问题和养生问题的体悟。文中分析了黄州诗《庄子》化用的主要原因,这与苏轼自少年起在思想上一直倾向于《庄子》,以及其在黄州时期现实处境和由此造成的精神苦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苏东坡原名苏轼,那为什么又叫“苏东坡”呢?故事是这样的: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王安石以“用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抓进乌台审问,世称“乌台诗案”。多亏宋朝开国皇帝规定,宋朝不许杀文人,才得以免死。但死罪免除了,罪还是要治的,于是,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负责统领黄州这个地方的军队)。到黄州后,苏轼住在黄州城外一个叫东坡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又很清静,苏轼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苏轼就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