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击乐教学作为小学音乐器乐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从中得到生活乐趣和美的享受。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一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器乐演奏对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及音乐创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普及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演奏是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六大模块之一,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所指出的——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姚金秀 《知识文库》2022,(15):136-138
<正>高中音乐是一门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相关要求,积极深化音乐教育是首要任务。高中音乐器乐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器乐演奏能力为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实际上,目前高中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影响因素表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多个方面,因此新时期积极深化器乐教学很有必要。本文就高中音乐教育现状着手分析,了解器乐教学的必要性,提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处,以期提升高中音乐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为深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与实效,立足实际,我们将音乐课堂器乐教学与学校乡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让尤克里里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音乐课堂器乐教学现状分析(一)器乐的课堂普及度偏低器乐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音乐文化素质的普及教育,其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器乐教学首先要遵循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原则,其目的是通过乐器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激发兴趣,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主要以声乐为主,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噪子不好或处于变声期的学生会对单纯的唱歌教学产生厌恶感,从而丧失学习音乐的信心,也许很多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就扼杀在小学阶段,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的目标必然会落空。器乐进入课堂,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标志着音乐教育改革新纪元的到来。由于器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育近年来才正始引入课堂,许多人对器乐进课堂的性质,任务以及其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误区。认为器乐进课堂就是在  相似文献   

7.
器乐教学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导下,音乐教师们对器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器乐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由此,探讨器乐教学的论文也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器乐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一理念,强调了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位置中的重要性,而作为器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乐教学,则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培养学生的群体精神、合作能力和音乐的表现力,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民族器乐因其涉及的乐器种类较多,需要花费较多的练习时间,因此通常只能将其放在课外活动中去学习,笔者从事多年的民乐教学,摸索出一些可资操作的途径.本文就主要方面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9.
李迪 《辽宁教育》2012,(15):50-51
器乐教学是学生参与实践、创造的重要手段。美国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精辟地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学生在演奏中学习和感受音乐,既培养了音乐表现能力,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在新课程的指导下,音乐教师们对器乐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器乐进课堂教学的研究。由此,探讨器乐教学的论文也渐渐增多。纵观这些器乐教学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器乐教学的意义和器乐教学的策略,探讨初中课堂器  相似文献   

10.
器乐进课堂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音乐教学中将器乐纳入教学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才能、特长。而且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一定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校提供的教学器材选择相应的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弦类乐器。器乐教学对促进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艺术的价值、对艺术的审美有以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晔 《教育艺术》2005,(2):44-45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艺术的教育。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作为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的本质同样电是审美的,因此,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或审美的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音乐课堂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人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2.
<正>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尤其是器乐的演奏。器乐的演奏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表达和创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情感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全面发展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儿童们以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期盼中逐渐把音乐变成自己吹奏出来的东西,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十分美好的。学生通过器乐演奏,可以更好地掌握音高位置,练习音乐听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团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一种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好的音乐审美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要重视运用多媒体,尝试把器乐引进课堂,渗透民族民间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音乐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器乐教学能有有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乐感,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文将针对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器乐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提升音乐教学课堂质量,全面促进音乐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器乐教学在音乐领域里为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的音乐教育价值,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较为先进,在它们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器乐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器乐课"代替"了音乐课。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乐器学习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中实施器乐教学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对自制乐器进行器乐"童玩"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能够开启农村学生的器乐童玩之门,让他们享受到课堂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本身的非语义性和不确定性使其具有特殊的学习方式——体验的方式。学生通过器乐的学习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增强音乐的审美能力。著名的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莫塞尔的话不仅使人明确了器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激励我们去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的领域。"器乐教学有助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美感、乐感;可以帮助学生积极接近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达到陶冶情操、开发智力以及提高鉴赏能力等目的。  相似文献   

19.
林峰浩 《林区教学》2013,(9):117-118
演奏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吹奏口风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口风琴吹奏与形体律动的整合,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器乐进入音乐课堂,已经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丰富学生的课余音乐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如何让乐器进入课堂,充分发挥器乐的教学功能,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20.
"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语),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当前音乐教改的课题之一。新课标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人在竖笛教学中也认识到器乐教学可以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