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写作”是王君老师早年“青春语文”教学理念中提到的作文教学理念,包括阅读、写作、生活三个方面,为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提供了许多借鉴经验,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并创造性地回答了教师应该如何教写作,学生如何学会写作的问题,其教学理念强调通过“生命写作”,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与生活激情。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如何借鉴王君“生命写作”教学理念促进初中生写作课堂的发展,这也是语文教育发展领域较为关注的一点。对此,本文力求通过分析“生命写作”的教学启示,从而探索出“生命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课堂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多维视角     
“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校本教研是—种体验。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过程的体验。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的视界,课程教材是学  相似文献   

3.
<正>生命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生命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正确对待人生。凡是涵盖了人的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看成是生命教育,生命需要唤醒、需要激情和分享、需要学会应对挫折。因此生命教育包含了唤醒教育、激情教育、分享式教育和逆商教育。地理学是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内容含有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将上述四种教育穿插其中,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可行性。一、用春天般的温暖唤醒学生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对人的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开发,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滋润光彩的“人”。建设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生态课堂,就是要追寻最自然建构的本真状态,生态课堂中,教与学应更加注重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以及学科的自身特点有序推进,应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求、生动活泼地发展和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成长为主要目的,即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5.
唤醒教育是解放学生内部力量,促使其生命意识觉醒,进而实现个体生命自由自觉建构的教育过程。德国文化教育学派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教育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在于唤醒与建构。语文教育中的解读活动,与唤醒教育有着深层的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生命的壮歌》编入学生的阅读文本中,其意图是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小就铺下一个生命亮丽的精神底色。教学《生命的壮歌〉时,教师就应该多一份思考和掂量。既要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科学、有序地开展生命教育;又要关注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情感体验和理解偏差,和学生一起以理智与激情穿越“生命的壮歌”。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特别注重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 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等。“生命语文”的教育理念正与此一致,“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 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这是“生命语文”的本质, 也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绝 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更是为了唤醒生命,并内化为学生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3,(65):83-84
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世界价值、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人们更注重精神的需求,随之生命的意义更重大。生命教育中关注人们的生命是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育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维持生命充满活力、健康的保证。体育可以让生命充满激情、热情,还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可见生命教学和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值得教育界审视和研究,作者就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以知识为核心对文本的肢解式剖析,走向语言和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呼应。它包括“语文对话”和“教学对话”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后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的核心在学校,学校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如何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实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构建充满生命激情的语文课堂呢?下面就谈一谈我的点滴体会。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语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更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意识的唤醒呢?  相似文献   

12.
体验式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命体验;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作文评改,如何以鼓励和学生为主体参与为原则,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3.
激情是一种强烈而激动的情感。教师只有拥有了激情,才能更好地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教学才会演奏出一首首流畅和谐动人的乐曲;教师只有以自己充沛的生命激情,才可能唤醒学生那充沛的生命激情;教师只有以自己远大的生命理想,才可能培植出学生  相似文献   

14.
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鼓舞什么?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正是生命意识最鲜活、最灵动的体现。  什么是生命意识?广东特级教师李寰英认为,生命意识就是“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就中学生而言,生命意识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敏锐的感觉,是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因素,还有待于教师去…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生写作的内动力。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这是众多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课题。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试行了一种方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颇有“激励、唤醒、鼓舞”之功效,聊称之为“作文教学一趣”。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成为一名临场的聪慧者,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特殊情境、资源和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但还需要激发。激发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寻找“激情”的“喷发点”  相似文献   

17.
一、教师评语应当关注学生情感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评语应该从情感的角度来关注学生,来唤醒学生潜在的习作能力。首先,教师在写习作评语时应该确立一种意识:习作是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的平台。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相似文献   

18.
蔡萍 《小学生》2012,(8):5-5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小学这个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的思维活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结合自身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这样阐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使人幸福。"语文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语文课堂是老师应致力追求的目标。一、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课堂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心灵飞扬的地方,心灵的飞扬意味着一种激情,一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生命的自由呼吸与舞蹈!教育是培育生命呵护心灵的事业,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获得的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作精神的奠基,若学生的心灵一直处在受压抑  相似文献   

20.
教师首先应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我在数学教学中逐渐将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并把创新作为唤醒学生生命活力的关键和数学生命化教学的有效途径。一、何谓数学生命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生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生命成长的过程,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