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英勇善战,但是不爱读书,吴王孙权就叮嘱他要多读书。吕蒙听了,为难地说:“军队里事情这么多,哪儿有时间读  相似文献   

2.
读书的孤独     
性喜好静,不爱打牌搓麻,也去不起歌厅茶楼,于是业余时间除了看电视,便是读书,三五年下来,杂七杂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越读越有一种尤端的情绪暗滋潜长。有时若有若无,如薄纱如淡岚,有时酽酽笼罩,如厚幔如浓雾,让人好不缱绻的。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竹篮     
“老师,我觉得您给我们这么多阅读课和阅读时间是没用的,是在浪费我们的学习时间。您经常说:做人欲脱俗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我姑姑是个老师,她也常常劝我要多读书。于是,我不停地读,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读《汤姆叔叔的小屋》,读《西游记》、《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陈晨 《下一代》2014,(4):12
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在我们的生活字典里模糊起来。有人不爱读书,有人没时间读书,有人读起书来"不知是他读书还是书读他",也有人认为,现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触手可得,为什么还要读书?在一些地方,政府下大气力建起的农家书屋里,渎者寥寥无几。那里的常客,只是个别老人,还有放假的学生。其他人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5.
食指(左一)和本刊总编王晨(左二)、本刊记者蔡诚在一起在没有见到诗人食指前,通过电话,我隐约感到这是个性情中人。记者在电话里约定采访时间和采访地点时,说就到你家吧,他说不行,家里地方小,还挺乱;又说到附近哪家茶馆也行,他说不好,贵,一杯茶好几十呢!于是就约好在记者所在的杂志社见面。约定采访的这天在时令上虽然正逢立春,但北京的天气仍然寒风刺骨。原想着食指会晚一些来,不想上班刚坐下不久,就见他穿着破旧的深蓝棉大衣,匆匆地走进了编辑部。爱写诗的少年食指从小就爱读书、喜欢写诗。这和他妈妈有关。还在上小学时,母亲就给他读很浅…  相似文献   

6.
看电影电视时,我们常爱推想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结局,这种推想的方法用到读书上来就是推读。推读,国外称为预料,现在也有叫猜读的。古今中外,凡是善于读书的名人,没有不善于推读的。 华罗庚年轻时读书就爱推读,他手拿书本对着书名沉思,然后躺在床上闭目静想。他设想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里应如何如何写,设想中遇到疑难再翻身下床查书。他在推读中锻炼出来的才思和敏捷曾使熊庆来大为感叹!  相似文献   

7.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8.
周德藩 《教育》2011,(12):37
走进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你就会感到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接近孟彩娟校长,你就会觉得她是个爱读书的人。她不仅自己爱读书,还带领她的同事们一起读书。学校已经形成了一支爱读书的教师团队,依靠这支爱读书的教师团队,引领全校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校园里充满浓烈的读书氛围。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喜欢读闲书。不管什么书,拿到就读。书读得多,见识自然就广,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那还是在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见我爱读书,便在班上表扬我。我至今还记得他的话:“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像赵丽宏那样,多读课外书。”在作文课上,老师常常将我的作文念出来。私下里,老师还对我提出一个要求,他要我准备几个小本子,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书中精彩的描写,不管是写景的,写物的,还是写人物神态和心理的,都要留意,见到好的词句或者段落,就把它们抄到小本子上。老师的话,我当然老老实实地照办。于是读书时,就把小本子放在旁边,经常往上面抄一些词句。很快,小本子上就抄得密密麻麻,而且抄满了好几本。  相似文献   

10.
孩子到了学校,大约有下面一些类别:小学时还蛮喜欢学习,越往上走,越不喜欢;从幼儿园读到高一,就是不爱读书,只爱打球,上网玩游戏,也就是说,抛开学习,一切都好;从小成绩就好,越读越好,但不喜爱活动;全面发展却不能出类拔萃;初中时还不是很喜欢学习,到高  相似文献   

11.
文京 《师道》2002,(1):58-59
在我们这个望子成龙的社会里,教育总是中心话题,孩子的事总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全民重教的共识常常会导致谬种流传。在我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里,在中小学读书的孩子起得最早,睡得最晚,读书时间最长,生活也最单调。毛泽东早就说过:“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革命的目的在于还孩子自由呼吸的天空。读书嘛,人生节目之一,想读什么读什么,想读多少读多少。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故事     
我爱读书,我的学生也爱读书。每隔一两周,当我更新读本的时候,总有学生跟着买跟着读:《朝花夕拾》、《悲惨世界》、《论语》——而《苏菲的世界》,竟然有6个学生同时读,一个学生还告诉我:“不太懂,古希腊人的名字好难记。什么唯心唯物的真绕人,我觉得,它其实不是一本故事书!”孩子的语气里有抱怨的成分。我笑了:“老师30多岁读它,还是读了两遍才基本弄通的。先放书架上吧.到了高中——如果你够聪明,也许到初中就读懂了。”  相似文献   

13.
在读书中,有人主张书本“越读越薄”,也有人主张“越读越厚”。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介绍自己“越读越薄”的读书方法。他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印仵他的意识里。”可见,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非常重要。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积极性,我认为一定要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快乐地读书。让书伴着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士子于去恶平日不爱读书,只管将一篇篇文章焚化成烬,吞进肚里,以此代读。他于是便能倒背如流,文思俊发,下笔成章。但这只是个虚妄的故事,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2006,(7C):53-53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18.
晚唐诗人汪遵年轻时家里十分贫苦,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县衙里当了一名衙役,可是他对自己鞭笞乡民、催捐逼税的走狗地位很厌恶。为了摆脱自己这种可悲的处境,他开始拼命地读书。家里仅有的几本书读完了,他就向别人借书,并连夜抄录,苦读强记。就这样,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秦汉散文,六朝诗赋,他几乎都读遍了。读书之余,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悄悄琢磨诗艺,练习写诗。时间久了,绝句诗越写越好。可是他对自己的身份处境很自卑,作品从来不肯让别人看。所以,一直没有人知道这个在县衙里做差役的年轻人会写诗。当时,汪遵在县衙里认识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啪啪啪”爷爷又在房间里玩电脑了,你一定会问,我那年过花甲的爷爷怎么迷上了电脑呢?这个嘛,听我慢慢给你说。爷爷退了休,闲在家中没事干,只是偶尔写几首诗词,读给家人听,时间长了,便下决心一定要找份事干干,于是他就看上了爸爸常玩的电脑,从此便苦练电脑。学电脑可不是件容易  相似文献   

20.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爸爸。爸爸爱读书,一有时间就会拿本书读得津津有味。爸爸不但自己读书还教我读书。 从我小时候起,爸爸就经常到书店给我买拼音图、认字图、古诗图等。买回来以后,用透明胶条把它们粘在墙壁上,然后一个字一个字教我读。读拼音图的时候,爸爸一边教我怎么读,一边教我怎么记住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