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书渎百遍,其意自见”。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低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读,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语文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分析课文重难点上。课堂上要么老师讲,要么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3.
梁好 《班主任》2014,(8):57-57
正一位特级教师到偏远农村乡镇送课,全乡镇语文学科的老师齐聚一堂,准备一睹这位特级教师风采。然而,特级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却令老师仉大失所望。这节课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精彩纷呈,有的只是他们平日课堂的那般平淡与平凡。整节课,特级教师没有什么精巧的设计、精致的课件和精深的解读,只是指导学生读课文,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不厌其烦。这样的表  相似文献   

4.
教读《我的叔叔于勒》已经多遍了,感觉今天的语文课上的最为生动活泼,原来是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礼物:原来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温故而知新的,  相似文献   

5.
等待是美     
于永正老师在给一个班的小学生上课。教学内容是课文《全神贯注》。一位学生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能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地鼓励道:“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第七遍,他终于将这段课文读通顺了。是的,教育需要等待,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关爱!我们知道任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在一个一个错误的尝试中建立起来的。我们老师十分希望课堂上出现“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化境。可学生的心智水…  相似文献   

6.
在观摩一位老师执教《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这节课简约扎实的课堂设计和老师挥洒自如、进退得法的教学所叹服,但这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却让我心生疑惑:老师指名一位女生读课文第十自然段,可在学生读第一句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时,第一遍学生把鄙夷的鄙读成了四声,老师纠正了学生的发音,可是第二遍又把释放读成了释发,立即有学生指了出来,直到这名学生读到第三遍,才完全把这句话读正确。  相似文献   

7.
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学前教育也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认识几百个字,有的只认识几十个字。学生自身学习水平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一句话读一两遍就记住了,有的读好几遍也难以记住。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整齐划一,同等要求,必然扼杀部分孩  相似文献   

8.
当前,在新课标引领下,老师们都很“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阅读教学,“书声琅琅”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君不见,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等,课堂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让人眼花缭乱;“你们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也成了当下课堂中的时髦用语。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时,  相似文献   

9.
一、导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才能促使学生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把某些教学片段适当地改成课堂剧,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可以增加教材的活力,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导读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例如:一篇课文、一段资料,有的学生读不进去,有的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不知道文中“说”了点什么。这样的学生最缺…  相似文献   

10.
龙刚 《成才之路》2013,(5):25-25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每当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也感到头疼。作文课上,当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有的学生总是抱怨"哎呀!又要写作文,心烦!"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记流水账不知所云。老师万般无奈只好借助读范文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要么要求学  相似文献   

11.
14+8大于5+17     
一次,某校进行四年级语文会课,统一教《火烧云》的第一课时。上第一节课的是一位中年男教师。导入新课后,他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学生刚读5分钟,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开始检查自学情况,先指名认读12个生字:檀、寿、葡萄、梨、茄、跪、狮、庙、镇、惚、操。结果有的学生读得不准,有的读错了,老师只好一个个纠正,不厌其烦的一遍遍指名重读、领读、齐读。还逐一讲  相似文献   

12.
每当谈起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们总是叫苦不迭,埋怨学生头脑笨,不开窍。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头脑“开窍”呢?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只要做到“读思写一体化”,就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一、以读为本,让学生自行感知课文内容常言道:好书不厌百遍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知道,文言文是不易读懂的,但读的遍数多了,也就会自悟其意。现在的白话文,不要说读“百遍”,就是读上三遍两遍,也就可知其八九了,而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却往往热衷于满堂灌。从某种角度说,教师的讲,实质上是剥夺了学生读的权利和时间,学生无暇读或没有充足的…  相似文献   

13.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很多老师对此存在偏颇的认识,以为"感受语言的优美"就是多读儿遍课文,于是在课堂上不惜耗费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多读多谈,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忽略了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品味、分析.……  相似文献   

14.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15.
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没有你来我往的频繁问答,没有逐字逐句的烦琐分析,没有对课文内容的机械支解,有的是书声朗朗,静思默写。这样抓住语文课的本位,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于老师上的《圆明园的毁灭》两节课可分四大板块。第一,充分地读书,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于老师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书,在课堂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读得津津有味。于老师自己也说:“我最大的本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读出思想。”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次比一次有深刻的体验,在读书中学会读书。第二,动情地写话,提高学生动笔写的能力。于老师用…  相似文献   

16.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十二种现象(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泛化体验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我们认为语文学…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以读明义”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读”让课堂情思涌动,异彩纷呈,有的“读”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也枉然。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8.
许多老师都认为朗读教学的“头”特别难剃。要说方法,有的,但指导读起来又好像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板斧;要说让学生多读熟能生巧嘛,多读几遍他们又都腻味提不起神来。让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指导学生读《翠鸟》。有些句子、段落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不说学生依然好兴致,就连我们读者不在现场,没受那种现场特定气氛感染,就仅从抽象的文字去接触它,也不觉得烦。这真的不能不说于老师好功夫。为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1.读的方法多变;2.每次读与读之间的引导过渡得法,很有情趣。不信,你还是自己把下文读一读。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舍不得读,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讲,或老师问学生答;一种是使不上劲,课堂上有读,但质量不高,老师指导不到位。如有一位老师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叫学生读出奥楚蔑洛夫因狗的主人变化而变化的几次对话的不同语气。学生怎么读,他都不满意,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指导学生弄明白读出什么语气来,怎样读出这不同的语气来。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诵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叶圣陶先…  相似文献   

20.
蒋莉萍 《现代语文》2008,(9):104-104
学生云:都高中了,还读得这么响做什么呀,看看也就可以了,再说语文也没什么的。如果一篇好的散文,在课堂上要他们多读几遍,他们好象很不情愿,觉得这有什么好读的呢?曾有个老师在教《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他先要学生读上十遍,然后再上课。否则的话写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