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较强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知道应该遵守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介:"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介:"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基于学生对生活中的记时法的已有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9~52页。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2.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建立  相似文献   

5.
六年制课本数学第七册二单元“日”的两种记时法,教学目标是掌握一日有24小时,学会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方法,能准确地对24时记时与12时记时进行相互转换,会正确运用24时记时法计算(口答)一日中的任一经过时间。教学过程如下:一、介绍“日”与地球自转一周的关系。教师出示用一面红旗插在中国地图上的地球仪,(把电灯当作太阳)和一个12时记时的钟面,边演示边提问:地球仪背光的一  相似文献   

6.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7.
蒋玉琴 《江苏教育》2012,(16):35-37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这部分知识初看之下,的确密密匝匝,让人眼花缭乱。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是两种不同的表示一天时刻的方法,课本上给出的两种记时法的概念,只不过是数学学科世界的一片风景,是经过很多人长期努力逐步凝结而成的风景。笔者试着以"24时记时法"一课的教学来阐释如何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9耀51页。【教学目标】1援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初步理解其基本原理,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发现并归纳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转换。2援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24时记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索意识。【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建立钟面上只有1至12的生活经验与24时记时法记时方法之间的矛盾。笔者把田径跑道上的跑步情境迁移到24时记时法的教学中,发现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0.
24时记时法     
教学目的: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11.
<左传>与<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源头,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编写方式,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左传>使用的是编年体记史方法;<史记>使用的是传记体记史方法.然而在两者的历史记载中,都存在同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以人记时"和"以事记时".通过对这两种特殊的时间记录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时间观念,揭示中国古人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他们更看重时间的整体性,注重时间流的内部逻辑联系;记录的历史事件总携带着主观的情感基调及特别的价值意义,是一种感性的、总和的、解释性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2.
汉字与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化相联系,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特有方式,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进行字形分析,利用因义赋形、认知结构识字、发散识字等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开阔教学思路,增加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的姓名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姓名作为一种人工创造的事物,具有某种传达性,或者说其中负载有某种信息。它是人类社会每个独立成员正式的代指符号,并且能代表汉英民族在命名过程中思维、文化与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仁山丛考     
辨证了《四库总目提要》及其它文献对金氏文献著录若干错误 ,力图对金履祥诗文集的历代板刻流传及著录情况作一系统的疏理、考辨和叙述 ,并对《抱经楼藏书志》著录中有关错误作出辨证。  相似文献   

15.
姓名是用以确定和代表个体自然人并与其他自然人相区别的文字符号和标记,是自然人姓名权的客体。姓名在法律上使一个自然人与其他自然人区别开来,在一定意义上姓名是主体存在的标志,也是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和承担相应义务的前提条件。对姓名权的民法保护,就是认定侵害姓名权的行为为侵权行为,责令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姓名权纠纷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案件,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进行审理依据不足,而且同类案件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法院审理结果不一,由此造成诸多不良社会影响,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为此,作者结合实践,对姓名权的法律特征、侵害姓名权的构成要件、几种特殊侵害姓名权、承担侵害姓名权的民事责任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通过统一认识。达到同类案件不同法院审理结果一致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电子出版物在现代图书馆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提高电子出版物的利用率,一方面可以从合理采集,统一著录格式,统一收藏,对电子出版物进行科学管理的角度来实施;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特色电子文献,实现电子资源共享,加大电子出版物的宣传咨询,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对电子出版物进行多方位的开发利用来考虑。  相似文献   

17.
清朝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绘制出多幅各级行政建置的地图。清代盟旗游牧地图,乃其中之一。在清代盟旗游牧地图的基础上清朝会典馆组织人员编写《大清会典》,其《疆理卷》载有较为详细的蒙古各盟旗游牧地。张穆《蒙古游牧记》吸收其成果,第一次尝试以内地郡县为例,撰写外藩蒙古行政建置——盟旗的历史地理。该著作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边疆史地研究留下了光辉篇章。但由于《会典》的作者群和《蒙古游牧记》作者生活年代、历史背景、语言功底等诸因素所限,该两部文献所记载的地名解读、游牧地方位界定、方向辨认以及历史考证方面犯有不少讹误。本文试图以《蒙古游牧图》(以下简称为《图》)等各种古地图、历史地图、现代地图为据,对喀尔喀4盟86旗的数千条地名进行研究考察,对其讹误地名进行归类和纠正。  相似文献   

18.
杜诗诗法森茂,变态万端,"切姓而用"为其一例。所谓"切姓而用"即暗用同姓人物典故以取得表达简洁效果之手法;因多用于交游、赠答诗中,故又可收阅读亲切之效果。本文用举例的方法解释杜诗中"切姓而用"同姓人物典故的来源与含义。  相似文献   

19.
电子档案是一种全新的档案记录形式,一旦缺损或丢失,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传承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电子档案的特性以及随之伴生的各种风险,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有力的措施来防范与控制风险,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鸿门宴》的设计与应用策略。在实践中,采取学习动机激励、学法指导、个剐辅导、过程调控、评价指导等策略指导学习,得出的结论是开发与使用专题学习网站能有效地促进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