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结构是作者创作作品立意布局方式的总体构想,是字、词、句、段排列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指文本中语言运用的环境,是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确定了特定的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语境的作用自然获得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构是作者创作作品立意布局方式的总体构想,是字、词、句、段排列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准确地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第六节 介词     
《中学文科》2008,(11):24-29
一、介词的概念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宾语。  相似文献   

6.
说话、写文章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言为心声”,感情的表达市要依靠语言,读者要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依靠的也是语言。而语言的排列在意思的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排序题的设置,就是为了考查学生对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条理性和连贯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排序题的关键在于弄清题目所给排序项之间的关系,把握词序和句序特点,掌握各种文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充分利用词与词、词与句或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关系对语意的理解非常重要。同时,通过衔接关系,读者还可以推测在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的含义。这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从而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衔接可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语法衔接手段包括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等衔接形式。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重复、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下义关系、局部整体关系等等。 一、利用文中词的属性,理解句意 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不必了解每一个生词的含义,只要知道这个词是指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东西、一项运动或者是…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的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根据时代背景、作介绍、分层分段、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甚至要求学生能理解“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教师成为作、作品与读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是程式化的解读,而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阅读主体,是作品的再创造。在语的阅读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点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让学生能真正走进作品中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9.
张焰明 《考试周刊》2014,(78):64-65
背景知识和主要信息关系的处理对适切的英汉转换很重要。这种关系体现在词或词组之间,句内部分之间,句际之间,以及段内部分之间和全文。教师要处理好这种转换,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10.
当前,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缺乏有效的逻辑思维训练。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辨别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明白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织排列的。只要这样长期坚持,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特殊词、句、段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理解文章的基础,因而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一些词、句、段,由于它们的语言环境不同,往往具有其特殊的含义。这些含义,是工具书中所没有的,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也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对这些词、句、段,学生在阅读中或自以为懂而忽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的编排明确彰显了课程标准“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理念,赋予了字、词、句、段应有的活力与魅力,教学中,教师应融字、词、句、段、情境、体验为一体,使平面的字、词、句、段“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立体的课堂中综合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先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正确,现在请大家齐读第一、二句,读后想想“水平如镜”这个词的特点,然后照样子说出几个这样的词。生:红叶似火、对答…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抓“联系”□王冰清文章是一个系统,是由词、句、段等要素组成的篇章系统,词、句、段、篇之间相互联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段篇中的某些体现联系的关键性词句就能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15.
1化解教学难点、疑点时巧用多媒体课件每篇课文都有突出中心和可以用来体现训练重点的词、句、段,也有意思比较深或离学生实际比较远的词、句、段。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  相似文献   

1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李卫东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了解各部分之间在内容和逻辑上的关系,训练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之后,他又带着学生对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句、段质疑问难,很好地处理了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整体(篇章)与部分(词、句、段)的关系,值得一线教师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仿拟五法     
仿拟,亦称“仿词”、“仿化”和“仿用”。其主要特点是用旧形式装进新内容。它亦仿亦造,边仿边造,即故意模仿固有的词、语、句、段、篇,临时新造鲜活的词、语、句、段、篇。它给人以新鲜、活泼、幽默、俏皮的感觉,可收到变死为活、化庄为谐、令人解颐、引人捧腹的效果。仿拟之法,常见五种。 一、推及仿拟 这种仿拟之法,借助曾发之事,推及新发之事;仿照固有的词、语、句、段、篇,新造鲜活的词、语、句、段、篇。两种词、语、句、段、篇,结构相似,意义无关。 例如: 1、幸亏编辑好心为我删去许多棱角,否则,父亲准会开除我“家籍”的。(齐岸青《执火者》)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鉴赏中,对文学背景、环境和外因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但是绝不能以此替代对文本自身的分析和研究。文本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中,某个词(句或段)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决定着该词(句或段)的具体意义。正如伽达默尔所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阅读教学,应引导儿童从理解课文的词语句段的意义入手,展开思维活动,认知对象,扩大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上培养和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作为思维训练的物质材料主要是课文中词语句段的系列.这个系列在意义上是有机的构成,而在形式上则是线性的排列,就是说,某一词、语、句、段,可以同相近的某个词、语、句、段意义相联系,也可以同间隔着甚至远离着的某个词、语、句、段意义相联系,彼此意义不仅互相渗透,而且互相呼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在行文上却只能一个一个词、语、句、段前后排列,表现为线性的形式.因此,阅读教学须得通过词、语、  相似文献   

20.
表原因的"以"字的用法,的确难倒了不少学生,更难倒了不少老师。本文从连词、介词的基本用法出发,以现行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的句子为例句,来辨析一下该词的词性。现代汉语中对连词的一般表述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它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现代汉语中对介词的一般表述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它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与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名词性结构)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作状语、定语(如在桌子上的书)或补语(如睡在地上)。也就是说,一个词若做连词讲,是能在语句中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