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展开了多项研究,但对其变动原因则一直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目前国际学术界采用的“供给—需求—制度”(SDI)框架对于理解单个经济体教育收益率变动趋势具有一定帮助,但对解释不同经济体教育收益率变动的适切性缺乏严谨的论证.SDI框架将“供给—需求”和制度割裂开来考察各自对教育收益率的独立影响,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所以,本文提出“市场化:供给—需求”(MSD)框架,探讨市场化程度与供求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供给—需求”关系变动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验证了MSD框架对解释多经济体教育收益率变动趋势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2.
朱穗鹰 《文教资料》2009,(8):122-123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很多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孩子不能享受均等的教育条件与教育机会,贫困孩子受教育权利并没有完全得到保障.是否存在教育不公正现象?是谁限制了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利?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8年CFPS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份的家庭单维贫困发生率,采取A-F多维贫困测度方法对我国贫困家庭教育阻隔相对贫困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多维贫困维度分解方法估算经济、教育、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认同等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贡献率,并利用OLS模型考察贫困维度个数取值不同下各维度对相对贫困家庭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单个指标间的贫困发生率差距较大,经济维度不再是相对贫困家庭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多维贫困指数分解看,成人教育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不同临界值下多维贫困家庭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即教育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位列第一.基于上述结果,相对贫困治理时代应该向教育维度加大倾斜力度.  相似文献   

4.
罗伏生  肖祥 《文教资料》2009,(9):223-225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困难对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怎样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使用收入导向型多维相对贫困测度方法识别农村家庭的贫困状况,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教育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多维相对贫困程度越深,教育维度受到剥夺的概率也越大;教育减贫效应显著,越是贫困的群体,教育的减贫效应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减贫效应越大;金融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在教育减贫中发挥中介作用,在极端贫困状态下,社会资本取代自然资本的地位,发挥中介作用;教育的减贫效应随着居民年龄的提升,边际效应递减;相比于东部和中部,教育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减贫的影响更大.进入"后扶贫时代",在充分发挥教育对缓解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作用的基础上,应将教育资源向相对贫困的个体、家庭和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6.
陈纯槿  郅庭瑾 《教育研究》2021,42(4):139-152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测算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利用Logit模型考察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hapley分解方法估算教育、住房、户籍转换等因素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最高,成渝、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位居其后,珠三角城市群相对较低.教育、住房支出及出生队列是影响我国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关键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差异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缓解的贡献率最大;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教育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仅次于住房.其政策意涵是,应注重因城施策和因人施策,设定“一城一线”,构建分档式的相对贫困甄别与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在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普惠性作用,有序稳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陈纯槿  郅庭瑾 《教育研究》2021,42(4):139-152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测算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利用Logit模型考察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运用Shapley分解方法估算教育、住房、户籍转换等因素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发生率最高,成渝、长三角及长江中游城市群位居其后,珠三角城市群相对较低.教育、住房支出及出生队列是影响我国各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关键因素,其中受教育程度差异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缓解的贡献率最大;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教育对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贡献率仅次于住房.其政策意涵是,应注重因城施策和因人施策,设定“一城一线”,构建分档式的相对贫困甄别与监测机制,促进教育在缓解流动人口相对贫困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普惠性作用,有序稳步探索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子女教育是影响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14省区609户农村家庭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子女教育有加深父代家庭贫困状况的迹象,子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自身一代家庭摆脱贫困的比例越高,并且能传承下代家庭使其免受贫困;家庭贫困代际变动的断裂点为15年(大专教育)。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对于贫困群体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贫困群体的教育问题相对于非贫困群体而言,更应该受到重视和关心.通过校企联合定向教育,针对于贫困群体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探索,力求通过教育方面的努力,提高贫困群体的教育层次和教育水平.以贫困群体教育为视角,分析影响校企联合定向教育过程中的因素,寻求其中的关键因素,目的是提高贫困群体的校企联合定向教育活动开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贫困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治贫先治愚”、“知识改变命运”这些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教育成本的增加,教育却成为了一些家庭走向贫困的直接原因.教育究竟是治贫还是致贫呢?本文拟从“教育致贫”的现象入手,分析“教育致贫”的影响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农村经济贫困的重要根源,要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必须从农村义务教育抓起,而教育投入问题始终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应当由政府财政支出作为保证。只有采取措施,完善政策,切实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才会改变目前的弱势状况,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演变逻辑和广西的教育贫困实际,广西的基础教育扶贫政策逐渐囊括了教育补偿的资助体系、学校发展的援助体系、教师队伍的补充体系、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融合体系等独具特色的教育扶贫内容,在政策逐步落实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特征:以贫困学子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教师发展为核心的扶贫体制、以学校建设为支撑的扶贫平台、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扶贫手段。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是我国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历史,民族地区教育贫困治理目标实现了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全面脱贫,治理理念实现了从区域公平向群体公平的回归,治理方法凸显了智力层面与能力层面的共同帮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贫困治理目标需从全面补齐短板转为教育优质发展,治理理念需从群体公平转向个体权利公平,治理方法需从外部被动给予转向内部需求关照。面向未来,民族教育不仅需要着眼教师培养,积极构建教师教学共同体,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发展,而且需要关照教育过程公平,重视“小微学校”建设,促进学校育人功能发挥,更需要关照民族学子的需求,开展文化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4.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深陷教育贫困的状态,扶教育之贫是教育价值理性的要求,是教育扶贫功能发挥需首先解决的问题。教育扶贫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力点,以"思想引领"为重要途径,以"知识与能力"为直接方式。教育扶贫的实践路径应走上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有机结合的轨道,即正视教育事业的长效性特征,对教育的基础环节常抓不懈;重视个体对教育回报的期待,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准确把握教育事业的系统性特征,构建教育扶贫的系统模式,以保持教育扶贫固脱防返成效。  相似文献   

15.
贫困文化改造取向中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小农文化、下沉的文化和前喻文化,对教育有着负面侵蚀作用,教育在贫困文化中很容易沉沦,但如果充分发挥作用,教育也可以改造贫困文化。基础教育在贫困文化改造中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教育在改造贫困文化中的作为必须是系统的,并且要与其它非教育措施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6.
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实施职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国家财力显著增强,使实施贫困生免费职业教育制度的条件日趋成熟。为此,要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加大投入力度。挖掘职业学校办学潜力,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现这一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7.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指凭借轮岗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引领帮扶学校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变革,以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力量,实现薄弱学校精准脱贫。这与旨在从根源上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相契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却遭遇了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的困境。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需要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相似文献   

18.
Inspite of the fact that primary education forms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education at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levels rests, the issue of poverty is undermining its roles in Nigeria. In this paper, this issue of poverty of primary education was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history, scope, indicators, in terms of inadequacy of resource inputs (i.e. funds, facilities, and teachers), narrow curriculum, and limited access. The effects of the poverty, particularly on the other education levels as well as the economy on which it depends for fund, were also examined. To eradicate/alleviate the poverty and enhance the status of primary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allocation of more funds to the education sector and primary education, recruitment of more teachers, provision of more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in primary schools, among other suggestions were made.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期,扶贫攻坚的思想脱贫问题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物质匮乏问题同样重要。文章从调研湖南省慈利县贫困人口的思想问题入手,总结导致该地区贫困的几种典型脱贫思想观念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思想脱贫问题的方法只能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文章结合慈利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前提,再结合新时期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教育理念以及构建全面性地政治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慈利地区贫困人口思想脱贫的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面临扶贫对象识别如何更加精准、扶贫主体间如何更加协同、扶贫供给如何精准对接需求、扶贫成效如何更具持续性等问题。而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扶贫实践中扶贫对象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扶贫治理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乏力,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培养受限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需要构建基于扶贫对象需求的职业教育扶贫制度保障,完善基于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扶贫治理机制,拓展基于多元优质的职业教育供给内容,遵循基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