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这是一篇说服力强、令人感奋的业务研讨文章,值得一读。作者关于绍兴的三篇报道写得好,体会文章也写得好。好就好在有真情实感。作者的实践说明,只要一线记者开动脑筋,真正下一番功夫,就一定能够写出有思想、有情感、有风格、有文采的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2.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就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精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讲得都很有道理。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么能传之久远呢”? 所谓文采,指文章的文辞风采,构成文章风格和质量的要素之一,属于表现形式的范畴。它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篇新闻精品、佳作,不仅要立意深刻,内容高雅,而且要结构新颖,写得精彩,字里行间溢出文采,读之琅琅上口,让人爱不释手。然而,目前报刊上的许多文章和新闻,却写得平平淡淡,读来无味无采无奇,不那么吸引人,缺乏可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缺少文采。 古人认为:说话要动听,就得讲究辞令;文章要耐看,就得讲究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这么讲:“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倘若文章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持之久远呢?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一位新闻工作者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得枯燥乏味,缺乏文采,空话套话,那他就无法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就没有什么宣传效果可言了.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是写作必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同样写一个人物或一个事件,出自不同人之笔。写出来后会完全不同。有的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有的则单调死板、令人生厌。俗话说:“讲话要有口才,作文要有文采。”不管是口才还是文采,都离不开运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要把文章、报道写好,固然有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新闻时效等各种因素,而运用好语言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有些文章、报道,读来有声有色,主要原因之一,是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具体说来,给报刊写稿,在语言方面有哪些要求呢?  相似文献   

6.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政论名家、文章高手都曾把知识的宝山作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驰骋的场地,借助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来说明道理,使人们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联系自己的实践,得到这样一点体会:新闻评论要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不仅要情理交融、叙议交织,而且要有知识的闪光。为什么知识可以增添评论文章的文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有些评论文章为什么缺乏文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章的内容贫乏。一篇评论既无感人形象、故事情节,又无旁征博引,只是讲抽象的道理,就会使读者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意思”。常写评论的人都懂得:说明一个道理,如果采取简单化的方  相似文献   

8.
谈层次     
写文章、报道,都离不开层次、段落的安排。安排得好,文章、报道就顺当,脉络就清晰;安排得不好,就会东一鎯头、西一棒子,言而无序,杂乱无章。有一篇写巨轮下水的文章,初送编辑部时有点前言不搭后语,它的几个层次是这样安排的:一、写  相似文献   

9.
在不少作者和读者心目中,新闻评论包括专栏评论的先天性的弱点就是枯爆、干巴,缺乏文采。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就像一切文章一样,新闻评论完全可以写得生动活泼,文采飞扬。在这个方面,专栏评论具有更大的优势。这是因为,专栏评论是署名评论,在报纸上又都是属于“花边文章”,因而它比评论员文章、编者按语  相似文献   

10.
两点建议     
新时期,搞好党报的理论宣传,我认为有两点至少是应该改进的。其一,报纸理论文章需要文采。不管是何种类型的理论文章,要成为上乘之作,多应写得文采飞扬引人注目,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写的文章不能说理论性不强,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了解并掌握和运用马列主义,不能不归功于毛泽东同志的理论文章。其中那些深入浅出的说理,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电视新闻写得更有文采,更加优美,更有情感,更受观众的欢迎?建德电视台于2008年2月25日在"建德新闻·真诚面对面"节目中,推出的一组"民间手工艺集萃"报道,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这组系列报道至今已播出30多篇,以其独有的文采和情感,打动了观众.尤其是这组报道的散文化写作特色,不拘一格,随笔就章,给观众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也让我们看到了写作电视新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3.
李涛 《新闻界》2004,(4):90-91
不少人不太会也很“害怕”写“成就”题材的报道,自己写得头昏脑胀,文章写得冗长乏味,不仅文章没有“成就”,人家原本的成就也常常给写没了。可是一年到头了,总要回顾一下成绩,就得在岁末年初搞过去一年的成就报道,每逢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会议的召开,也都要搞一些成就报道,每遇“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也要搞相关的成就报道……总之,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隔三叉五就要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  相似文献   

14.
解题之前,先举一例: 一次,我们单位有位通讯员采写了一篇党委改进作风的报道,文章写得漂亮,但是内容真假参半,有些荒唐,被报社采用之后,引起了舆论哗然。一些同志要找领导对质辩论,弄得党委十分被动。党委在会上宣布这篇报道是假的,并做了一些工作,方挽回一定影响。经过这样一折腾,一些读者说:“这样的报道,还不如不写。”“还不如不写。”不写,在刊稿登记本上是零;还不如零,那岂不是负数吗?文章很漂亮,刊用时位置又很醒目,但是失真,就显得十分丑陋了。这岂不象代数中“正负相乘等于负”的公式吗?  相似文献   

15.
论“风骨”     
写一篇文章,无论是言论,通讯以至小品,杂文,应当有个主题,谈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使人一目了然,既能充分表达你的意见,又能使人理解你的意见,而且要写得饱满,活泼,逻辑严密表达清楚文采斐然,我们通常把这样的文章叫做有血有肉。但是我以为更重要的,一篇文章要有风骨,《文心雕龙》有《风骨》一章,它认为“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这是说一篇文章如光有文采而无风骨,就不成其为一篇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写作的人应追求语言艺术,贮积美妙的语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新闻评论者的武器,如果掌握不好语言,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枯燥乏味没文采,无法把评论写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达不到宣传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创新评论语言,必须不断探索评论写作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7.
这组报道策划得很大气、精美、独到,展现得很有特点。绝大多数篇章有感情、有文采,有历史、有现实,有理性、有担当。社会反响很好。影响越来越大,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多。下一步怎么把这组报道做好,我提一点希望:一、既要正面引导,又要敲响警钟。湖北的湖泊问题。对千湖之省带来的作用,对城市之肺功能的发挥,作用真的很大。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怎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  相似文献   

18.
一、抓眼球,提高科技新闻的关注度。科技新闻要提高关注度、抓得住读者的眼球,必须用形象、浅显的语言,当好“翻译”,同时,还要抓好人的报道。有些报刊上的科技新闻写得干巴巴,味同嚼蜡,是受了学术文章的影响科技新闻也要讲究开门见山,突出重点,注重形象,因而要尽可能用一种轻松、活泼的语言,以引起共鸣,达到共识。徐迟先生写《歌德巴赫猜想》,如果不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写,且极富文采,恐怕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也不会感必趣。所以,一个优秀的科技记者就像一个好翻译。  相似文献   

19.
朴实无华写新闻严介生为了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我们要从多方面努力,使报道的事实更新,内容更实,思想更深,角度更巧,同时在语言上下力气,使之有文采。文章的文采,好比女性的梳妆打扮,是“浓妆”还是“淡抹”,完全可以按照各人的长相、爱好和不同场合的氛围,自由选...  相似文献   

20.
引子近几年来,学习写一些人物通讯,总感到在大体上可以写得出之后,便迎面碰到怎么才能写得深、写得活的难题,并常常有难以突破的苦恼。于是,我便试着从思想、细节、文采等方面作一点探索,也在读书、思考之余,零零星星地记下一些感受,尽管它是肤浅的、粗陋的,但对自己的写作多少还有些裨益。这关于文采的一篇,便是其中之一。现记述于后,和同行们切磋、交流,并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