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诗评家说,诗歌是诗人借助语言寻找到的美好世界。我想这句话真正提示出了诗的本质。诗歌作为诗人心灵最深处的呼吸,它吐纳的必然是最纯洁、最神圣、最精美的东西。我们阅读诗歌,其实也是在寻找一个世界,我们的心灵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飞翔、攀升,  相似文献   

2.
一个诗评家说,诗歌是诗人借助语言寻找到的美好世界。我想这句话真正揭示出了诗的本质。诗歌作为诗人心灵最深处的呼吸,它吐纳的必然是最纯洁、最神圣、最精美的东西。我们阅读诗歌,其实也是在寻找一个世界,我们的心灵在诗人构筑的世界里飞翔、攀升,和诗人的心灵在此相遇、交汇、相融,于灵光一闪的刹那,我们会发现:我们所寻找的那个世界,和诗人所寻找的那个世界竟是如此相似!在一种共鸣的愉悦和兴奋之中,我们达到了诗的彼岸,流连忘返。阅读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也会给我们留下这样一种愉快的记忆。一个真正的诗人借助于语言要寻找的是…  相似文献   

3.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亚伟属于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诗人,但现代汉诗的说法更能弥补“第三代”的时代命名缺陷,李亚伟属于真正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队伍一员,具有源头性诗人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以一种诗人的本能,揭示了现代性的矛盾;在以一种鲜活口语为基础的诗歌写作中,李亚伟凭着一种置身“语言灵地”的写作才能,表现了和捍卫了汉语诗歌开阔的民间传统;李亚伟也感受到了诗的写作难度,诗的写作限度等困扰现代汉语诗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前对于李商隐诗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诗歌意境的朦胧、意象的重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纯美爱情以及诗人自身情况和特别篇目等等方面,而针对于它的结构所做的研究就相对较少些,且在深度上也稍逊于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要求语言精练而形象。诗人在写作时感情特别强烈,想象力特别丰富,所有这些,都依靠诗歌语言展现出来。因此,掌握诗歌语言常用的修辞手法,明确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诗歌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8.
欧阳江河在诗歌批评中阐释了写作自省和语言自律的元诗歌观念,强调疏离现实而“站在虚构这边”,其诗歌创作渗透着诗人的写作立场,体现了独具一格的写作方式.欧阳江河的诗歌在语言修辞、排列、运用上无不表现出他的“元诗歌”倾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元诗歌所产生的对于现实的离心力.面对诗歌在当代的困境,欧阳江河选择“元诗歌”建构“最高虚构的真实”,其诗学体现了当代诗人对生存本身以及诗歌技巧的追问与焦虑.  相似文献   

9.
林徽因诗歌的艺术形式与诗人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是一致的,体现了诗人对形而下现实生存和形而上生命存在的观察和思考。它以意象的平凡朴素、语言的凝练工整及哲学意蕴的强烈穿透构成了整体风格的轻灵深邃。诗歌在主题的对立、矛盾和互补上,在篇与篇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对比和并列上,在长句的精心分割与诗行的巧妙编制上都恰到好处地凸现诗人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给诗歌带来了独特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自白派诗歌是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特有的文学现象。文章通过金斯伯格、普拉斯、贝德曼、赛克斯顿等自白派代表诗人的作品,剖析自白派诗歌的特点,从而进一步阐述自白派诗歌的狂欢化写作。文章发现,自白体诗歌是诗人为了挣脱自身痛苦经历的个人化与狂欢化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诗人的生活,但是由于自白体诗歌中上帝的缺场以及对于宏大史实的书写,使得自白体诗歌高于自身经验,成为信仰缺失和真实世界的隐喻。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出生的诗人以群体面貌崛起于诗坛.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游离,没有充分挖掘这一写作资源;他们的诗歌创作成为生活表象的罗列;诗歌语言完全追求叙述化的效果.他们进一步发展了第三代诗人的后现代精神,谈不上"诗歌革命".  相似文献   

12.
朗读与品析     
“诗是一种最精炼的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又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何其芳。从这段话中我们可看出诗歌的基本特征。正鉴于此,我们认为诗歌的学习重在朗读与品析上,通过正确的朗读与对诗歌语言的品析揣摩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进入诗歌意境,达到把握诗人感情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3.
潘菁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32-134
上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处于"边缘"位置,准备突破.而学院批评家们占据着"诗歌话语霸权","老资格"总是会有意忽略先锋诗歌.在学院派批评家那里,它成为了匿名的事实,它的缺失损害诗歌(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在语言和观念、经验表达上有所突破,成为写作"时尚",优秀作品和诗人得以成长,一代新人得到哺育.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当代诗坛,"中间代诗群"是介于"第三代诗人"与"70后诗人"之间一股不可忽略的中坚力量。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诗歌起步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间代诗群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诗歌运动,而是指一代诗人的写作立场和诗风,代表诗人有安琪、臧棣、伊沙、叶匡政、陈先发、赵丽华、潘维、西渡、桑克等。中间代诗人具有鲜明的写作个性,自觉维护诗歌的独立写作与本真写作,反对诗歌派别之间的对立,对观念写作持否  相似文献   

15.
下半身诗歌流派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与泛学院化的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存在着天然的敌对状态,以盘峰论争为契机,下半身诗歌写作正式走上文坛,并引起了文坛上的高度关注。诗人们主张去掉遮蔽,关注肉身,关注感官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感受的观点更是遭到了一致抨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了解这个流派,才能真正评价其文学价值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诗歌精神,王家新有诸多的阐释。“诗歌永远有它的标准”,“一种精神,一种不可见而又确凿无误的尺度,在秘密地激励和提升着一个诗人”,“诗人所有的写作最终要达到的就是对这些标准的确立,诗的力量就来自这种肯定”,“诗人是一种语言和精神的存在。在我心目中的‘诗人’是那种具有杰出的诗性语言能力而又以其精神的存在唤起和激励我们的灵魂的人”,“诗歌终归是精神的领域,因此只能是一种心灵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对保罗·策兰诗歌的分析,认为策兰的诗,有着它自己的“词根”。他的诗从他的全部生活中生长起来。他的诗,是“经验”的产物,是生命的结晶,也是他作为“奥斯维辛”的幸存者穿过苦难历史的语言见证。正因为如此,策兰的诗获得了它的真实可靠性。认同策兰这样的诗人,更因为他们一直在面对内心、面对他们灵魂内部的那些问题。在策兰那里体现了一个诗人与语言相依为命的关系,并且指出,高度的独创性,或“独一无二性”,是一个判断诗歌和诗人的不可或缺的尺度。写作的难度关涉到对内心的发掘和忠实,关涉到朝向语言的纯粹和绝对性的努力,关涉到一种“不可能的可能”。策兰的诗之所以具有不朽的价值,就在于它既是对难度的某种克服,又是对难度的保持。有难度和没有难度,这会永远是一个尺度,它会把一个真正的诗人与那些充斥的冒牌货彻底分开。  相似文献   

18.
正霍俊明认为:"诗歌是维持纷乱世界中内心平衡的装置,诗歌必须维持内心的记忆和对生存现场的持续发现和命名。诗人必须具有担当情怀、语言良知和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应该说,他对诗歌观念的这一界定体现出了很强烈的圆融个体与现实存在和历史想象之间关系的色彩。由于以上三者之间并不是一个自足的三角关系,所以它需要诗人通过对个体经验和语言之间关系的把握来加以实现;同时,由于诗人强调  相似文献   

19.
诗人黄昏真正与诗坛产生密切联系是在2004年之后.他的诗歌语言的更新、诗性想象的激活是在他创办了《九月诗刊》之后。从2004年至今,黄昏的诗歌写作进发出巨大的能量:诗歌产量极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清晰的语言和情感面目,2009年出版了诗集《那些消逝的事物》,是这个阶段黄昏诗歌的一次集体展现。  相似文献   

20.
诗人西渡说过:“写诗是对你最信任的人的倾心相告,它本质上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它是和理解、爱、幸福这样一些事情联系在一起的。在诗歌写作中,我体验到一种完全的自由感和一种完满的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