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清政府推出“新政”,实行“改革”。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具体表现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定学制等方面。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但并非独立学科的语文教育,此时成为在全国推行的独立的一门学科。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同时还有《钦定蒙学堂章程》和《钦定小学堂章程》),在“中学堂章程”中,对“课程门目”所包含的各科(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外国文、图画、博物、物理、化学、体操十二科)分学年(四年)列述课程内容,其中“读经”和“词章”属语文课的门目。这个被称为“壬寅学…  相似文献   

2.
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及《辛丑条约》签订、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先后颁布30多道上谕,推行新政主要内容有:一、改革军制,编练新军。1901年,清政府废除武科举,各省设立武备学堂,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军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军事学堂,以培养新军军官;派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镇江中学创建于1892年,至今已有九十五年历史,它的前身是镇江历史上最后一个书院——南(?)书院,地址在北固山前的鼓楼岗。1903年,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办学堂,即将南(?)书院改为镇江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1912年至1913年鼓楼岗这座学府叫旧府属公立镇江中学,1914年又改设江苏省立第六中学。  相似文献   

4.
时代列车载着中华儿女鸦片战争后觉醒的民族意识,挟着改革崛起的雄风,穿过时光的隧道,向着90年代奔涌而来。 1903年(光绪20年),在国人强烈要求改革的压力下,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较《奏定学堂幸程》,张之洞、荣庆、张百熙等制定了《学务纲要》,规定中小学堂开设语文课程: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学”(包括“读古文词”、“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设“中国文学”(包括“习字”、“作文”、“读经”、“词章”),在全国推行,是为“癸卯学制”。从此,语文学科便从几千年的史学、哲学、经  相似文献   

5.
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在戊戌变法前后已初露端倪,到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颁布学堂章程后形成高潮.民国时的浙江,提倡新学,民间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官办的为数较少.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中国师范教育萌芽于戊戌变法时期,而高等师范教育却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年初,清政府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拟定学制,重建京师大学堂。张百熙在《钦定学堂章程》中,将高等教育分为三段: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预备科及各省高等学堂,师范馆即附设在末一段内。当时,各地兴学伊始,不知“何年而学生方能次第卒业,”大学堂没有生源;同时,全国各省、府、州、县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后,教师亟缺。为此,张百熙决定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办速成科,分二门,一曰仕学馆,一曰师范馆。师范馆专招旧式的举贡生监,考生由各省选送,三年卒业。毕业后,“原系生员者准作贡生,原系贡生者准作举人,原系举人者准作进士,……准作进士者,给予准为中学堂教习文凭;准作举贡者,给予准为小学堂教习文凭”。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十三日(1902.10.14)京师大学堂举行招生考试,师范馆录取首批学生56名。这是中国近代首批高师学生。1904年,清政府重新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在这个章程中,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分  相似文献   

7.
1901年1月29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新政”后全国各地大量学堂的创办,以及赴日考察学务的官员和《教育世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规章的介绍,使清政府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全国新式教育的推展。于是,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至8月,包括数个学堂章程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拟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从法律上对实业教育的地位给予了确立。它规定:在大学堂中设农(…  相似文献   

8.
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在戊戌变法前后已初露端倪,到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颁布学堂章程后形成高潮。民国时的浙江,提倡新学,民间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官办的为数较少。其中民办的当推浙江瑞安的孙诒让,他先后在瑞安办起了学计馆、方言馆、化学堂、女学蒙塾及温州蚕学馆等。几乎在同时,杭州知府林启也开始了兴学活动,他一上任即在省城筹备新式学堂。他们一南一北,互相呼应,拉开了清末浙江兴学的序幕,使浙江省的教育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清末浙江的兴学运动,在戊戌变法前后已初露端倪,到清政府实行新政、废科举、颁布学堂章程后形成高潮。民国时的浙江,提倡新学,民间办学的情况较为普遍,官办的为数较少。其中民办的当推浙江瑞安的孙诒让,他先后在瑞安办起了学计馆、方言馆、化学堂、女学蒙塾及温州蚕学馆等。几乎在同时,杭州知府林启也开始了兴学活动,他一上任即在省城筹备新式学堂。他们一南一北,互相呼应,拉开了清末浙江兴学的序幕,使浙江省的教育近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一、时务学堂的创办经过1895年甲午战争惨败,惊醒了中国朝野士人,“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成为一时士论;早期维新人士提出的废科举、兴学校的呼声此时更为强烈。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刑部侍郎李瑞芬上《请推广学校折》,向清廷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并建议让地方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旋即议奏:“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就原有书院量加程课,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②此后,一些地方督抚纷纷奏请开办新式学堂。湖南巡抚陈宝箴则积极筹虑创办新学堂之事。1896年  相似文献   

11.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普遍要求“改革蔽政”,“奋发图强”。在文化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封建顽固派展开了“新学与旧学”、“学校与科举”的斗争。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把“废科举、兴学校”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光绪曾正式下令,将各省、府、  相似文献   

12.
《四川教育》2010,(2):F0003-F0004
成都市天涯石小学位于灿烂的蜀文化发祥地成都。成都,三千余年城址不变.二千年余载城名不改。得成都城市之精髓.天涯石小学自创建以来百余载.文脉不息。与家乡发展同轨迹共命运。学校始建于1904年.应运”废科举。兴学校“的清廷“新政”而诞生。在追求革新的民国初年.总府街殷实铺家的绅商人士共同携手.“总府街两等小学堂”逐渐发展。在百年的政权交替、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清末就出现了新式的中、小学堂。“王寅学制”、“癸卯学制”颁布之后,全国的中小学堂猛增,据统计,1902年全国学生数为6912人,1905年发展到258876人,增加了37倍。据清政府学部1910年的统计,全国有初等学堂51678所、学生1532746人,比1905年的学生数增加了6倍。这就要求有大量的教师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当时有识之士梁启超、盛宣怀、张謇等纷纷主张兴办师范学堂,以培养和训练中、小学堂教师。从而由短期、速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学堂是由府级书院改设而成。河南省遵从清政府令,将全省府级书院改办为中学堂。学堂的创办,首要问题是招收学生,而中学堂要招收高等小学毕业生才符合定章。这一时期,由于各级各类学堂都处于初办阶段,中学堂为解决生源问题,除招收高小毕业生外,也要破格招收旧时书院的院生及同等学历的学生。学生新旧杂揉,年龄参差不齐,又给教学管理等方面带来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本第 79页《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一目中的“清末新政” ,建议补充以下内容 :190 3年清政府设商部 ,倡导官商创办企业 ,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于是在 190 5~ 190 9年全国共兴办了 171个农牧垦殖公司 ,这表明中国农业经济中也有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190 5年 ,清政府废科举制 ,改设学部 ,实行新学制。笔者认为 ,补充这两则材料 ,有利于学生对“新政”内容、实质、产生的影响及近代清政府统治发生的变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给“新政”以补充$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王本书 $四川省平昌县第二中学@彭红春…  相似文献   

16.
一、奖励出身制度的历史沿革奖励出身制度,即通过奖励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它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选才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励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上。奖励出身制度产生于科举废除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1905年前后的十来年时间。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学堂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9.14),各省及礼部筹议学堂出身章程,为科名奖励学堂毕业生之先声。“由督抚学政按其(大学堂毕业生)功课严密扃试,拔其优者,分别拟取等第,资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并“拟请俟专斋毕业后,即由该督抚…  相似文献   

17.
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已走向衰亡阶段。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在扼杀维新运动三年后,又不得不沿着维新的道路走下去,高唱变法,于20世纪初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其中主要有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但事实上,到了宣统二年,还出现中第举人的喜报,反映出清政府废科举制度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8.
西藏的近现代学校教育规模小、数量少,设备简陋,极不普及。在1907年,清朝政府委派汉官张荫棠以副都统衔人藏查办案件,当时他针对西藏情况提出普及基础教育的主张,各地遍设启蒙学堂,由清政府拨款,在人口稠密处设初等小学堂五、六问,专习汉文。凡男子七岁以上皆可就学。张荫棠“启发民智”兴办教育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他在兴办教育的主张中,过分地强调汉语文的作用,这是藏族人民所不能赞同的。所以,在当时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相当的局限性.联豫在光绪三十一年三月,调任驻藏办事大臣后,也奏请推行新政。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清政府实施的"新政"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举措是"废科举,兴学校"。沙元炳利用这一时机,在家乡兴办多种学校以实现他教育救国的愿望。沙元炳的不懈努力使如皋地区成功确立了由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部分组成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其教育思想主张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