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嘉宏  李会 《山东教育》2005,(31):60-61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笔者认为,此精神要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克服高纬理论与低纬实践的矛盾,关键是让写作“回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中期,“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讨论在报刊流行一时。主张妇女回家的多为男性,而反对妇女回家的多为女性。回顾此次论争,考察论争发生的背景及两性观点的歧异,促使人们对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3.
抗战前关于“妇女回家”的争论是由国际和国内两重因素促成的,通过对这次争论原因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妇女的处境,为现存的妇女问题找到历史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回家     
五岁。跟着大哥哥大姐姐瞎跑乱窜了一整天,仍不知回家。野孩子似的在门前的水田里玩“过家家”、“捉迷藏”、“老鹰捉小鸡”。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出现在田头:“建华,吃饭了。”那是母亲。我有点依依不舍地被母亲牵回了家。家中的餐桌上早已摆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母亲心疼地埋怨道:“瞧瞧你!满身是泥,快洗手了吃饭,以后呀,可不许这样了……”“嘻嘻……”我朝母亲做了个鬼脸……  相似文献   

5.
回家     
周末办班报“小草”,中午我就打电话给老妈,今天不回家了。 夜幕降临,风呼呼地拨撩着窗户光滑的脸庞,天阴沉得可怕。我哼起周传雄的《我要回家》,于是,突发奇想:风雨夜行人,潇洒走一回,让老爸老妈来个意外惊喜。于是我匆匆收拾一番,骑上自行车,开始了我的“夜行”征途。  相似文献   

6.
“妈,这周我不回家了。” “哦,那注意身体!”(回答声中带着失落) 他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他的妈妈苦苦盼了他两个月。可他…… 自从来到了新学校,认识了新同学后,他的心全不在学习上,整日浑浑噩噩地过:呆在网吧,吸烟,喝酒也学会了。  相似文献   

7.
刁斗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当代的精神漂泊,漂泊与流浪是其小说反复咏叹的主题。《回家》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它将精神关照与叙述自觉融为一体,通过叙述方式的变化来展示和体认生存所面临的苦难。  相似文献   

8.
回家感觉     
“回家感觉真好,别管世俗纷扰。把一整天的面罩忙和累的大脑都往热水里泡.让每一颗细胞,忘掉烦恼。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每一砖一瓦用爱创造。家里人的微笑是我的财宝……”  相似文献   

9.
李小涵面对心理老师,轻轻说出这样一句话:“我都不愿意回家了。”闵老师为她倒上一杯水,默默地坐在她身边,用亲切、友善的目光望着她。李小涵一阵委屈,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回家     
《中学生电脑》2008,(7):99-99
话说木兰经历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之后.带着万千赏赐.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回家之旅。一路上.沿途百姓视她如神一般,顶礼膜拜。木兰玩弄着手中的戒指,心想:有钱真是好呀!  相似文献   

11.
萧红和迟子建都有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是她们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并不一样,在萧红笔下,大自然在更多的时候被暗示为东北乡民奔放、强悍、坚忍的生存方式,他们沉寂单调的生活一如荒凉的自然。萧红是要透过自然的荒凉来写人性的荒芜,同时,她借助对风物习俗的描绘展现了这里的人们的宿命与挣扎,并对风俗中的迷信予以化批判的观照。迟子建怀着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圣洁情怀抒写大自然。她笔下的自然,与小说中人物的纯朴至善的美好情怀相得益彰。她在描写风俗时,不是审视、批判,而是有意略去其中的迷信性质,欣赏其作为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她对风俗更多的是持有审美的态度。她刻意描写东北边陲的自然景致和宁静悠远的民俗风情,是为了借此召唤一种质朴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萧红作品的抒情品质,源自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它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自传性色彩和浓郁的寂寞情调。萧红通过情绪结构将文本整合成具有统一抒情品质的有机体。回忆是情绪结构得以生成的内在动因,也是作者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从文化意味审视,萧红的抒情姿态还来源于外在的文化语境的渗透。这表明她对生命中一种根源性的回归和坚守。  相似文献   

13.
大二学生小辛,女,20周岁。因为思维“神游”,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真实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完全不同,无法统一,怀疑自己人格分裂,特别痛苦,抱着最后的希望来求助。通过访谈了解到,小辛的情绪情感长期压抑,有很强的完美主义倾向,始终在追求认可,其思维模式中存在不合理信念。通过三次心理分析和认知治疗。让小辛明白自己性格、认知中的偏颇是其问题的核心原因所在,从而调整认识,促其心理行为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5.
萧红散文中倾诉与萧军在哈尔滨生活艰难情况的文章比较多,其中关于她自己“饿”的生理与心理描写特别突出。从表面来看,物质的极度匮乏是她频频述说的直接原由;实际上,生理“饿”下潜藏的是她“情绪饥饿”的内在精神状态,而“情绪饥饿”则源自她对“温暖”与“爱”的追求后不得的失望。  相似文献   

16.
启蒙视角下的民间悲剧:《生死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生死场》的分析阐明,坎坷的生活经历和敏感的内心.使萧红的创作非常贴近中国民间的存在现实。她在坚持启蒙立场,揭发民间的愚昧、落后、野蛮和展示中国民间生的坚强、死的挣扎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这证明萧红应列于中国现代文学最优秀作家之林。同时,她那带有诗意的笔致、抒情的句子和回旋的情感,同样证明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文体意识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爱的永远憧憬和追求--关于萧红的一段情感遭际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献材料的爬梳与辨正,通过本的细读与分析,梳理一段萧红与萧军结合之前的、至今仍扑朔迷离、鲜为人知的恋爱经历,分析萧红离家出走的真实原因,考证出究竟是谁始乱终弃了年轻无助的萧红,探究萧红在这段经历中所遭受的心灵创伤及其形成的性格裂隙,从一个侧面透视中国现代妇女自我解放的艰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8.
身处边缘地位,有着独特的“边缘意识”的萧红,在其短暂一生中始终关注与叙述着“边缘”群体,被弱视的女性以及积贫积弱的民族的生存处境,在某种程序上,萧红与其所处的时代,与其作品中的被弱视人物,是可以互为诠释的,在其文本中,即表现出作者对“边缘角色”所抱的同情,悲愤,反抗的姿态,又表现出其对“温暖和爱”的满怀希望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林徽因的小说理论文字事寥无几,但全是她创作经验的总结。一方面她在创作中忠实践行,另一方面以此为准则批评编选作品,理论与创作呈现为一种互动和共振的态势。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与田小娥都有不幸的遭遇,都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受害者。不同的是,祥林嫂是甘愿做奴隶却最终没能坐稳,而田小娥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她本身不甘愿做奴隶,进行过一定的反抗,但由于封建宗法制度的制约,她未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同样被毁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