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的写作知识,除思想,生活等方面的培养须加强之外,知识素养贫弱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写作需要建立“T”式知识结构,特别要注意“横移”,即广泛开展多方面的“交叉”,“联网”,实行各条”材源”通道的辐射,渗透,使“摄取”不断地处于开放式的动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自乔治·西蒙斯于2009年前后率先提出以“软、硬知识”区分为标志的“新知识观”以来,“新知识观”在我国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当前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软、硬知识”划分的四种观点,大都是从知识的表达或运用的角度来对知识进行分类,而不是从知识的本体与根源上进行划分的。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新知识观”对于...  相似文献   

3.
在很多研究中国英语教学的文献中,笔者发现很多学者提倡学生“习得”英语,认为“习得”比“学得”效果要好。本文从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的区别入手,通过对“学得”和“习得”的对比与分析,说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过程属于“学得”,而非“习得”。  相似文献   

4.
《语文知识》2005年2期《何为“百战”》一文列出了“百战”的具体名称,其中有五种出现了错误:“垦战”“译战”“侠战”“无战”“望战”的正确名称分别为“昼战”“泽战”“佚战”“天战”“忘战”。这五战原列第二五、三二、五六、八五、一百。“昼战”指白天作战;“泽战”指在沼泽地作战;“佚战”也作  相似文献   

5.
在推行民众教育时,陶行知先生提出:民众教育的根本主义就是把知识扩散给大众.要把教育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荡涤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都得呼吸.把知识变成空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小先生制”.他还说:“小孩子是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可见,学生也可以做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小先生制”是陶行知普及教育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推行“小先生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团结互助、“即知即传人”的思想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不正需要“小先生”吗?可是又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相似文献   

6.
崔皓 《语文知识》2006,(2):34-34
车珊珊同志的短文《“可望不可及”吗?》把“可望不可及”看作“可望不可即”的误写(见《语文知识》2005年3期),这种意见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西西”     
演员一曲终了,手握话筒,款步弯腰,道一声“西西”,“请多关交”,或者添一句:“但愿你死欢。”“西西”即“谢谢”,“关交”即“关照”,“死欢”即“喜欢”。粤方言区讲普通话发音不纯,声调不正,情有可原。但在全国性的表演中,这种不必要的讹音完全可以称之为某种程度的语言“污染”。  相似文献   

8.
当你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会有大量的“白气”升腾。盛夏当你撕去冰糕的外衣,又会发现缕缕“白气”萦纡飘散。这时你是否会想到这磐顽皮的“白气”中,蕴含了许多奥妙的物理知识呢?  相似文献   

9.
与环境污染及保护有关的 在这一点上.“绿”这个词表现得特别活跃,“绿色牛奶”“绿色农业”“绿色生育”“绿色消费”“绿色新闻”“绿色管理”“绿色生产力”“绿色手机”“绿色壁垒”(又称“绿色贸易壁垒”“环境壁垒”,是指以人类健康、本国环境为由,对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环保标准,以限制或制止可能影响本国商业利益的“贸易原则”)等,不一而足。与之相应的有“白色污染”“黄色污染”等。近日,又有“灰色污染”之说.讲的是学生作有绝招:一凑、二抄、三套.写出来的是千篇一律的“灰色作”。因此有人呼吁作应当与做人同步,“可持续发展”。要写“绿色作”。(详见2004年第1期《语教学通讯》赵谦翔《掌握完善人生的健身器——“绿色作”概说》)这里的“绿”多与健康、天然、无污染相联系。  相似文献   

10.
由于过分的思辩机制叙事的损害,也由于研究中“实用主义”式的误构,致使教学论研究的知识形态-教学论知识呈现出“非合法化”的状态。而要使之恢复常态,步入“合法化”的轨道,重构就成为自然之事。以“非合法化”叙事为参照,可解构出“立足现实,回顾过去,面向未来”的教学论知识“合法化”的范型。  相似文献   

11.
王聚元 《学语文》2005,(4):48-48,47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相似文献   

12.
“利奥塔把后现代知识状况描述为对思辨与解放“元叙事”的质疑,实质上是以“解合法化”与“悖论逻辑”对作为“共识”之公共游戏规则的消解,从维特根斯坦到利奥塔完成了对古典“游戏”说的颠覆。这与新实用主义罗蒂以“小”叙事达成的“共识”代替“大(哲学-哲学家)”,从不同的极端,在异质-多元的语言游戏中颠覆着真理,建立起众“小”的迪斯尼乐园,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如杰姆逊、伊格尔顿等,对此进行了批判。从利奥塔提出的五点知识本性改变可见,后现代信息革命并没有改变知识的真理性本性。  相似文献   

13.
“牟取”与“谋取”,虽然在读音上相同,但在意义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软”和“硬”是一组常见的反义词,前者指柔和、软弱;后者指坚定、刚强。如“软木-硬木”“柔软-坚强”“软棉花-硬汉子”等。但近年来,却产生了诸如“硬件-软件”“硬环境-软环境”“硬指标-软指标”“硬新闻-软新闻”“硬科学-软科学”“硬武器-软武器”“硬着陆-软着陆”等一系列的新词语,使一般读者难以知晓其真正的涵义。这是因为“软”和“硬”这两个词,在词义内涵上产生了许多新的义项,通过引申,其词语的外延大幅度地扩大,且进入了诸多新的领域,显示出具有构成新词语的活跃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术语中,有“硬件-软件”“硬盘-软盘”…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实践性”政治教学,是在师生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实行的一种实践化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有专家曾经指出,我们传统的政治课堂只是传授知识,而不能创造知识。“实践性”政治教学正是基于这个弊端出发的;同时,它也是“知识传授型”教学认识论向“知识建构型”教学认识论的转变。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17.
人们的知识是在事物的运动——静止——运动中获得的,数学解题也离不开“动”与“静”的变化,有些用常规思路难以解决的问题,若能将它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则常能使问题获得巧解。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记事写人是“画龙”,那么在关键处扣题就是“点睛”。只“画龙”,不“点睛”,文章主旨不鲜明,弄不好还有离题之嫌,特别是写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  相似文献   

19.
“每况愈下”,我们常常用它来形容情况越来越不好。它来自于另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成语“每下愈况”。虽然“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四个字都是一样的,但是排列顺序不一样,而且“每下愈况”最初的意思与“每况愈下”也完全不同。“每下愈况”出自于《庄子·知北游》。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因此,教师的教应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教”转化为“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