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事实上形成了对于平等、公平及正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正叉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正义观;围绕着实践的主体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基于个体自由、社会平等以及历史进步的实践正义观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2.
囿于历史与时代的局限,道教思想家们不可能提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正义理论.不过,他们以自己朴素的话语方式深刻触及了社会正义观的内涵、社会正义实现的基本保障.由道教正义观的基本内涵及社会正义实现的基本保障可以看出,平等生存与发展权利的正义观念是道教社会正义观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个人权利与社会正义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正义原则哪里寻找? 如何确认? 这是一个有关社会道德合理性基础的理论问题。本文在分别梳理思想史上有关理论, 并在重点分析罗尔斯与诺齐克给出的正义原则的基础上, 从应然视角, 论证了个人权利的道德基础及其合理性与限定性, 以期达致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对正义的认识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平等正义观独具视角,其对平等的认识不是设定一个遥远的契约,也不是假设"无知之幕",而是考虑到平等正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政治法律的指导思想,决定了我国法的内容和性质,研究其平等正义观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义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追求的一大价值目标,它是一种难以言说但又着实存在的“模糊性价值”。正义具有一定的普在性,但它又具有极其浓重的时空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循着历史的轨迹,展示中西方正义观诸方面的差异并剖析了形成此种差异的诸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正义观是更多的是一种“工具性”的和“道德性”的正义观,而西方的正义观则更多是一种“法律性”的和“自足性”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6.
《正义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A Theory of Justic)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现象所提出的独到见解,在著作中指出了社会上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等不公正现象,全面展现了罗尔斯本人的正义观点。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正义二字是社会制度的正义,它用来形容一种公平的社会制度,公正的法律秩序,和被划分为不同阶级的人所能得到的分配公平。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是平等,他所提出的正义二原则充分诠释了罗尔斯正义观里的自由平等思想([1])。罗尔斯表达了他在道德中在社会中对正义的看法,对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包含有丰富的正义观念和意蕴,"仁"、"道"、"礼"、"义"、"中庸"、"正名"、"均富"等思想都充分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正义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基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通过"无知之幕"、"最大最小值规则"等对原初状态的设定和描述,论证并提出了体现其正义观核心的正义两原则.儒家和罗尔斯的正义观都表明政治与伦理道德不可分割,二者都在某种程度上主张大体上的均等,且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同时,这两种正义观在时代和政治出发点上各不相同,还体现了中西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两种正义观及其差异给我们留下许多启示:我们不能把现代人的政治原则强加于古人;应在主张伦理与道德正义的基础上强调法律正义和制度正义;一个正义的社会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平等的自由权利,并通过各种福利政策和补偿措施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公平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幸福,最终标准和方式是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是不同公平标准和方式的和谐统一。公平的不同目标追求、理论基础、评价标准和实践方式形成不同结果。道德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人格平等,趋向是理想多于现实。经济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是能力平等,结果是现实多于理想。政治公平的目标、理论、标准和方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但其永恒主题不仅是平衡稳定与发展、平等与效率的关系,形成它们相互促进、持续不断提高水平的公平的关系状态,而且总是在道德理想与经济现实的矛盾中博弈和寻找平衡。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互为基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社会公平对促进教育公平有重要意义。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是扶贫帮困、慈善仁爱的理论基础,追求互利和双赢是在能力和劳动面前人人平等的理论基础。整个社会道德追求的主流对教育公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具有两面性,并未涉及导致分数差距的经济和社会根源。在政治、道德平等和经济不平等情况下,以不平等的方式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才是公平的。追求公平既有对能力、经济等有优势的人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也有对能力、经济等处境不利人群的权利、利益缺位的关注,但通常情况其核心是对后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协调道德、经济和政治公平的标准和方式。以人格平等的道德标准和方式,实现教育平等。以能力平等的经济标准和方式,提高教育效率。以平衡道德公平与经济公平关系的政治标准和提供机会、过程公平的方式,形成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通过整合道德、经济和政治的公平标准和方式,形成持续不断提高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水平的高水平的教育公平。公平与正义、公正从社会发展中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最高目标看,具有完全相同的本质,追求和实现教育公平就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正义、公正。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的社会批判理论家、女性主义者南茜·弗雷泽致力于社会正义理论研究.她从客观、社会的视角审视社会批判理论的“文化转向”,认为“承认政治”与“再分配政治”的“二元主义视角”(或者用“承认政治”取代“再分配政治”的做法)严重弱化了对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批判,是一种悲剧性的历史讽刺.因此,她提出一种整合“再分配正义”和“承认正义”的“参与平等”正义观.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的前提是对女性主义社会性别问题的重新阐释,因而她提出一种“二维”视角的新社会性别观,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实现性别正义的“二维”路径.她的性别正义观为左派的政治斗争和女权主义等新社会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批判武器和实践指导.她的性别正义观更多是政治的,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0.
丁道勇 《教育科学》2012,28(3):10-14
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诉求之一。但是,有关讨论并未意识到,不同教育公平观在基本原则上存在分歧,并且秉持不同原则的教育公平观对教育部门的设计、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定位都十分不同。为了澄清我们的教育公平理想,很有必要深入检讨其基本原则。为此,文章区分出基于平等原则的教育公平和基于多元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两个观念。随后,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基于平等原则的教育公平观较难满足当前教育公平的核心诉求;由于多元正义原则与教育的个性化原则之间相互匹配,所以基于多元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观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成人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提高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为新农村建设进行教育储备;为少数民族农村积累人力资源,加速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成人教育是实现教育平等的有效途径,发展成人教育还可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相似文献   

12.
论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既存在着相同,也存在着不同,不能混淆。正义是一种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公平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操作工具。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统一,公平和正义是两个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正义优先。公正的理想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至善性,公正的制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公正的实践具有相对性。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想和价值原则.文章在全面理解公正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西方几种主要的公正理论,并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借鉴西方公正观,提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遵循平等原则、贡献原则和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14.
分配正义是基于正义的立场和视角对社会利益分配关系的伦理反思和价值追问,其核心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嬗变的,人们对分配正义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视野和价值立场。在当代中国,实践分配正义需遵循三个原则,即满足基本经济需求的"平等原则"、按劳分配的"应得原则"和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差别原则"。同时要警惕"粗陋的共产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分配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是法治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重要特征。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力量。所以,提高法官素质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法官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从法官的道德修养、业务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我国法官的素质,加快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公正亦即正义,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公正理解为人的伦理德性,人的行为善良、合乎“中道”(中庸)原理就是公正德性的体现。在他看来,公正既是总体德性,又是部分(个别)德性,而分配公正就是作为部分德性的公正之一种。分配公正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是各取所值或比例平等,根据是人的价值和才德。分配公正是城邦稳定和谐、幸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主义德育信奉多元价值观,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与自由发展。但自由主义德育有严重的理论缺陷,将自由作为人类先验的终极价值,忽视了民主、正义、平等等其他价值观的相应地位。自由主义德育重视德育过程和德育方法,不注重德育的文化内容。自由主义德育对于学校教育、社会道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基本价值观明确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自由主义德育方法可能是德育教育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未来在于今天的塑人,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应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教育,在德育教材中渗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一种途径,也是我们共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任何社会都有一套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体系。它是在该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取向。它对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进行调节、引导和限制,使之趋同。中国过去长期形成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观,尽管它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它所提倡的注重道德义务、在获取物质利益之前应首先考虑其是否正当的原则,即使在现在看来仍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义利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是坚持义利统一和义利"双赢"的价值立场的义利观,她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抵制人际关系中盛行的物质主义;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爱情婚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