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一个舶来品,1966年杰克逊(P.W.Jackson)在<课堂中的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隐形力量.它在中小学德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学生,是对学生实现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是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学校德育课程包含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两大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结合,它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累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学校隐性德育课程主要体现在学校环境、学校人员以及学生交往中,可以通过加强学校环境的建设,提高教师队伍道德素质和改变学生评价观,优化学校隐性德育课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校德育课程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高校的德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显性课程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集中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在专业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注重通过校园和社会活动相结合,心理咨询与指导,校园和社会环境陶冶,发挥宗教作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考察美国高校德育课程的特色,对于完善和加强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学生临毕业的几天前进行的,对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本文从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职业学校道德教育的隐性课程方面进行阐述,帮助职业学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一、简述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职业学校道德教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概念,具体是指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和非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能力。比如,与人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1问题提出校本研究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已逐渐被教学一线的教师所认识和接受.校本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研究者所从事的关于数学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取舍和修正而形成课堂课程,其中包含着隐性的校本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实质是教师对国家课程的一种增减、修正,对课程某一点的深入拓展,舍弃一部分课程内容,增补一些内容.这时课程教材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具有很大流动性,把最新的社会科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数学文化的学习,应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张奠宙先生认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的确,数学的文化内涵往往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将文化观念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学生感悟这种“看不见的文化”.数学教师在数学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选择和修正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把这种时刻发生着的不自觉的行为引向自觉、自发、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在对课程内容补充、加强的基础上,使隐性的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脱离,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切入点,实现从隐性到显性的过渡.研究者所在的湖州二中属于重点高中,学生基础较好,学校一贯坚持“以人为本”(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6.
<正>从概念出发的词语诠释本文所说的校本课程,应该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一语境里的,所谓狭义的"校本课程"。即学校依据本校学生的需求,通过科学的评估,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似文献   

7.
从小学德育课程历史、范畴、实施的角度反思,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应遵循综合生成、知信同构、具象孕育的原则。重视隐性德育课程、生活德育课程的建设;检视学校规章制度与行为,共营道德教育磁场是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的有效策略,它对提升德育实效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为此,我校在保证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努力建构适应经济先导区发展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多学科整合,全方位育人,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校本必修课程:张扬个性,培养能力,"以人为本"的校本选修课程;学校无小事,事事寓教育,润物无声的校本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9.
单威  单桂华 《教书育人》2012,(33):52-53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在正式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作用就已经被许多学者意识到了。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显性知识,并且获得了态度、人格、价值观等其他隐性的成长。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2]";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3]等。我们认为,隐性课程是间接的、非强迫性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方  相似文献   

10.
从学校实际入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归宿.金水区沙口路小学以"创造与传统"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从学校课程资源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野菜变奏曲活动案例,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小课题探究,体现了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和体验,彰显了校本课程主题性、探究性、体验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校德育课程的特色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校的德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显性课程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集中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在专业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注重通过校园和社会活动相结合,心理咨询与指导,校园和社会环境陶冶,发挥宗教作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考察美国高校德育课程的特色,对于完善和加强我国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一、我们的热切期待课程,从开发主体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现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国家与地方系统地安排了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更有隐性课程在发挥作用。同时,许多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编制、实施着相应的校本课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课程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课程中安排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它们可谓落实小学德育目标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3.
学校中广泛存在着隐性课程。教师通过教学实施而形成的隐性课程是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这使得基于教师的隐性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般模式。隐性校本课程开发,要重视学校文化建构,实现学校精神提升,遵循从个别体悟、局部实验到全面推广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理念"校本化课程实施"是指:学校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纲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的性质和特点及可开发和利用的学习资源,对由学校外部专家提供的科目学习内容进行选择、补充、修正、改编、整合等一系列的课程改进活动。从两个核心概念界定的表述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重在从课程开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及作用隐性课程也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国内外的学者对它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在此,社会和家庭里的教育环境一般不能被学校里的教育所控制和掌握,因此,以下所讨论的隐性课程主要指的是相对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表里的课程)而言的,通过学校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类的、精神活动类的、和社会关系方面)有意传递给学生公开的和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隐性课程的作用表现在:1.在德育方面,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周围的教育环境进行设置(如在校内张贴雷锋等先…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校本德育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本"是一个外来词,英语表述为school-base.校本教育的提出,源于"校本课程"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运用.校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学校其他活动中,便可以形成校本管理、校本研究、校本模式等,这些要素的组合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校本教育."校本德育"就是指立足于本校,在深入研究本校德育实际、充分挖掘本校德育资源、组合有关德育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符合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和德育模式.它是对校本教育内涵的拓展和挖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南京市校本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态势发展较好,同时也暴露了南京市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生本性"缺失、"体系性"缺失、"监控性"缺失和"平衡性"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从学校、区级科研部门和市级科研部门三个层面提升校本课程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又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它的…  相似文献   

19.
正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维度。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具有"累积性""迟效性""稳定性或持久性"特征,~([1])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2])由于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故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3])可以说,就某种程度而言,较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对学校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的成长、成人、成才与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整合形成学校道德教育的校本模式,通过校本实践模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有"仁者爱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