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夷中(837——884)字坦之,河东人(今山西永济)。出身贫寒,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全唐诗》辑存其诗一卷,计三十七首。其中五首“一作孟郊诗”,一首“一作李绅诗”。宋人孙光宪认为聂夷中的诗“有三百篇之旨。”明朝的胡震亨说:“晚季以五言古诗鸣者,曹邺、刘驾、聂夷中、于、邵谒、苏拯数家。其源似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初看殊难入,细玩亦各有意在。就中邺才颖较胜,夷中语尤关教化。”内容关系政治,语言通俗精警是聂夷中诗作最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今日所见孟郊诗歌的最早集子,是北宋宋敏求采用"以类相从"的方式编订的《孟东野集》。宋敏求如此编排孟郊诗歌,除了受《文选》类总集编排方式,以及宋初编辑大型类书之风的影响,还与孟郊诗歌多为古体的创作实际紧密相关。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方便后人学习孟郊诗歌,亦为今人研究孟郊诗歌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教学资料: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中唐诗人。早年屡试不第,隐居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等职。孟郊性格耿直,一生困顿贫寒,其诗作多五言古体,大部分是倾诉穷愁忧戚之作。有《孟东野集》,此诗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课前交流  相似文献   

4.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5.
知人论世     
小时候读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情意真挚,着实感动。孟东野存诗不少,但多倾诉穷愁之作;前人评定他与贾岛的诗为“郊寒岛瘦”,这是人所共知的。有一种说法,孟郊诗风凄苦似乎出于他的气质,由于他为人格局小的缘故。如《唐宋遗史》云:“孟东野有《下第》诗曰‘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又再下第诗曰‘两度长安陌.空将泪看花’。其后登第,则志气充溢,一日之间,花皆看尽。进取得失,盖亦常事,而东野器宇不宏,至于如此,何其鄙邪!”(宋周紫芝《竹坡涛说》亦有类似说法)这种话是似是而非的。其实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对于科举中成败得失,几无不刻骨铭心,得之者如白居  相似文献   

6.
韩愈与孟郊是驰名贞元、元和年间的著名诗人,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韩愈是诗文兼长的大家,文坛上交游极厂—,诗歌唱和者也很多。但诗中知音,却无如孟郊者。《旧唐书·孟郊传》称:“韩愈一见,以为忘形之契。常称其字曰东野,与之唱和于文酒之间。”翻检韩孟诗集,自贞元八年(792)到元和九年(814,是年孟郊去世)之间,韩孟之间的赠答诗有二十余首,联句十余首,共三十余篇。是同期中唱和最多的。 本文拟从考察韩孟交游入手,对他们各个时期的唱和诗进行考证与分折,以期为探索韩孟诗派的形成、队伍、风格等做些资料准备与初步尝试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李绅是一位重要诗人,可说有两点理由:第一,《悯农二首》确是杰作,短小精悍,以四两搏千斤.虽没有收入最通行的选本《唐诗三百首》之类,仍照样不胫而走,家喻户晓,可谓流传千古,与世长存.纵然这可能出于聂夷中之手(《全唐诗》十函一册聂夷中《田家二首》“锄禾日当午”四句下注云“此篇一作李绅诗”),但另一首的著作权并无疑问.其社会效应为李杜苏黄诸家所不及.  相似文献   

8.
《四库全书》所收《松泉诗集》系清代休宁诗人汪由敦所作。诗集中有一组70首诗,描写了诗人的故乡双溪的文化,展示了灿烂的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如此大型组诗描述一个村落的文化,其文学价值十分显著。从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村落文化的系统性、典型性、层次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张籍现存450余首诗中有30多首重出于他人诗集,对于这些"重出"诗,佟培基《张籍诗重出甄辨》已作比较深入地考辨,本文就佟文未考定的、证据不足的两首重出诗作补充甄辨。认为《送李评事游越》确为张籍之作;《赠项斯》为王建之作,题应为"寄贾岛"。  相似文献   

10.
张志先 《新读写》2009,(3):48-48
1 以字得名 古人到了成年才取字,如王勃,字子安。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有《王子安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的一些诗歌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孟郊,字东野,与韩愈交谊颇深,共同组成“韩孟诗派”。孟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包括《才调集》在内的十五种历代唐诗选本所选孟郊诗数目的考察,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唐诗选本对孟郊诗的选取差异较大,孟郊诗所受关注程度随时代发展逐渐加深。从对包括《唐文粹》在内的八种代表性唐诗选本中所选孟郊诗篇目的考察来看,各家对孟郊十四类诗的选择并不均衡,但乐府诗是共同的首选目标。在历代唐诗选本的传播与接受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游子吟》《古别离》为代表的一批孟郊诗的名篇,它们构建起孟郊诗高妙简古的印象,拉开了与诗论家酸呻苦吟之论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贾岛·韩孟     
贾岛( 779— 843)唐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 ,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 ,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就是由其诗句“僧敲月下门”而来。有《长江集》。 韩孟唐代文家韩愈、孟郊 (字东野 )的并称。唐赵磷《因话录》卷三载 :“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 ,孟长于五言 ,时号孟诗韩笔。”两人诗风也相近似 ,韩愈诗中 ,常以己与孟郊并举 ,二人并多联句之作 ,工力相敌 ,故后人论诗 ,也常以韩孟并举。 资料…  相似文献   

13.
诗佛王维(701-761),字摩诘。归心佛法,亦官亦隐。其山水田园诗富于禅趣与空静之美。有《王右丞集》。诗仙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性情狂傲不羁,飘逸洒脱。其诗气魄宏大,充满浪漫色彩。有《李太白全集》。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生于乱世,关注民生,抒写现实。其诗风格沉郁顿挫,素有“诗史”之誉。有《杜工部集》。诗囚孟郊(751-814),字东野,有《孟东野集》。贾岛(779-843),字浪仙,有《长江集》。孟贾二人作诗,同以“苦吟”著名,有“郊寒岛瘦”之说,金代元好问称之为“诗囚”。诗豪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人称刘宾…  相似文献   

14.
李商隐诗集中存录的《无题》诗,主要是七律八首,七绝三首,可分别系列于他所写作的拟名“蓝桥记”、“青鸟记”两篇传奇文辞,其无题的语意和情调均和传奇故事中的情节丝丝入扣;诗中有所疑难的语句和隐事,后世注解者多争论不息的无从落实的悬案,通统可由传奇故事的具体经历,恰当地给以解说。另有五首五言短诗和一首七言八句,与“韩翊”传奇文的情节绾合切适,或可拟名“锦书记”。综观李商隐《无题》诗,可分为三四种各自含蕴某些故事情节的连串组诗,并非无具体事实作为这些组诗的背景,且并不存在李商隐本人的恋爱诗。考察李商隐无题诗和他创作的佚失传奇文的关系,乃是关涉唐代文学整体观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张籍诗集》是目前收诗最完备的张籍诗集,然其中有不少误收之作,佟培基《张籍诗重出甄辨》考定误收者有21题29首,据有关资料考证另有15题15首,共计36题43首。  相似文献   

16.
温飞卿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握兰集》三卷,《全筌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观此,则其诗集仅五卷。明人曾益和、清人顾予咸即据宋传本对其诗作了注释校补,康熙间顾嗣立又重校刊行,勒为诗集七卷、别集一卷,又采诸英华等为集外诗一卷,合为九卷。《全唐诗》编温集亦为九卷,收诗335首,与顾氏校注本卷帙次序合,可是其中有14首与盛、中、晚唐十一家重出互见,某些篇章在宋代已经歧异,前人虽间有辨误,但多存有疑问,今以《全唐诗》中之重出篇章,兼考唐诗诸总集及历代流传情况,求证以飞卿及诸家之行事,略作甄辨。  相似文献   

17.
《岁暮归南山》素来被认为由孟浩然所作。唯韦庄《又玄集》署名孟郊。从《又玄集》成书年代与坊间孟郊已知刻本年代之比较、唐人诗互窜、“南山”争论、“不才明主弃”之辨看,此诗著作权当属孟郊。  相似文献   

18.
戴昺为南宋诗人戴复古之侄孙。其诗格清新自然,尝为戴复古、杨万里所称道。《东野农歌集》收诗105题136首,有五个足本和二个选本,常见者为附录于戴复古《石屏诗集》卷九之本。清吴之振《宋诗钞》选入50题57首,作《农歌集钞》,误将戴复古的两首五律《小畦》与《有感》也作戴昌诗钞入,《四库全书》与《全宋诗》,也承袭此误。戴品“嘉定中发解于州”,未中进士,《四库提要》、《全宋诗》和《全宋文》误作“嘉定十二年进士”。  相似文献   

19.
在宋初八十余年时间里,宋人很少论及孟郊及其诗歌;至宋仁宗庆历至北宋末,学孟郊、论孟郊的逐渐多起来,相关诗风批评也随之而来,基本上确立了其“寒苦”的诗风特征;迨至南宋,孟郊诗始获得正确认识,“格致高古”、“古淡自足”,似为南宋人对于孟郊诗之印象。但从整体上看,宋人对孟郊及其诗歌的评价并不高,这一状况与宋人根于心性中和的诗学理想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一、有违编例而误收者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版)卷一录载朱存诗十数首,皆为朱存在南唐时所作大型组诗《金陵览古》二百章之中者。朱存其人亦未入宋,若入宋,也未见有入宋之诗作(有宋人诗误入者不计入)。《全宋诗·凡例》云:“凡唐五代人入宋以后有诗者,将其入宋以前所作之诗一并收录。”又云:其人“虽历经宋朝,而无宋时诗作,一概不录,如其诗写作时代难以确定,则从宽收入。”而朱存《金陵览古》大型组诗之写作时代有明确记载,不属于“写作时代难以确定”者。据马光祖、周应合于南宋理宗朝纂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