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家芝、秦子贤等老师:你们问:“为什么艾青同志的《黎明的通知》在句末不加标点符号?”我想说说个人的理解。一、诗坛,存在不同流派。艾青同志在《与青年诗人谈诗》里说,“产生流派总是由于共同赞成这样的主张或那样的主张而结合的结果,而这种主张可以是形式上的,或者内容上的”。自由诗,不用标点符号,就是艺术上的一种流派。这流派将其主张贯穿于艺术实践,其怍品便体现出某种独特的风格。早在本世纪初,法国的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奈在诗歌形式的探索中,提出了取消标点符号的主张,想让诗句本身的音乐节奏来显示它的喜怒哀乐和抑扬顿挫。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同志,多次强调诗要“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他认为这才叫做“散文美”、“口语美”。请听《黎明的通知》的歌唱:  相似文献   

2.
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诗歌的巨擘,抗战初期和新时期初期是他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前者标志着他诗歌的成熟,后者显示了他诗歌创作不衰的活力。本文力图通过对艾青抗战初期诗歌美学风格的阐述,来重新认识他对我国新诗的重要贡献和显著地位。艾青抗战初期诗歌的美学风格,离不开他那现实主义精神指导下,掺和着象征主义的意象色调和浪漫主义的抒情的情调。因此,色调与情调是艾青风格的表征,这体现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而在骨子里,在内容上,则是时代题材和个人心理气质相揉和的化合物——构成其风格的内质。因此,由表征所显示的内质使艾青这时期的诗歌具有一种  相似文献   

3.
艾青,这位中国诗坛上的泰斗,已经以他那博大深邃的诗作,在中国新诗史上立下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对于艾青诗作思想与艺术诸方面的特点,诗评家们已进行过大量的研究。本文论及艾青,想取一个略为与众不同的角度——将艾青置放在中国新诗前三十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确定这位杰出诗人的“艺术喷发期”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具体座标,并由此探寻艾青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这是艾青献给一位女歌手的诗句,不也是艾青自我的真实写照吗?粉碎“四人帮”以后,艾青立即“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以“由衷的高兴”,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歌颂无产阶级战斗旗帜的诗作《红旗》,继后,便以一篇篇激情如火的诗篇“唱出了八亿人民的心”。很快,他为四化进军的中国人民献上了一本新创作的诗集《归来的歌》。《归来的歌》是艾青蘊蓄二十多年之后,对于我们这个伟大而又充滿动蕩和曲  相似文献   

5.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他决不会是个伟大的诗人。”五十年的创作实践证明艾青不愧为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因而也是个真正的诗人。作为思想家,他通过他的诗思考着时代、思考着人生,思考着作为一个战士来到世界上的责任。而他的这种思考,又是“以良知为躯体,幻想为衣衫,运动为生命,想象为灵魂”(柯勒律治语)的诗人的思考,是一种艺术的思考。如果把艾青一生的歌曲放到艺术的手术台上进行解剖,我们将明显地发现:艾青是诗歌意象艺术的大师。  相似文献   

6.
在自身的全部感觉中认识世界并表现自己,便有了艺术。然而很清楚,感觉并非艺术的全部;诗人艾青也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捕捉感觉”。但是,感觉的存在毕竟是艺术生命的物质形态。苏珊·朗格认为:“一件艺术品的意义只能包含在它提供给某一感官或全部感官的形式之中”;艾青则十分强调感觉对于诗的决定意义,以为一个诗人的素质,是“他们对于世界感觉特别新  相似文献   

7.
何先慧 《文教资料》2009,(30):23-26
本文以比较的方式阐述了中国现代诗人艾青与美国现代诗人弗洛斯特各自的中、西方特色。前者的歌唱是热烈而奔放的,始终将革命斗士和艺术斗士的双重身份融为一体,即使处于怎样的不幸,对革命和领袖那份炽热的情怀始终如一:而弗洛斯特少有艾青那样的战斗呐喊,他惯于写劳动者平静的生活,他从不对政治及其领袖作廉价的歌颂,有的仅是鞭策甚至质疑,他所忠实的是他的田园生活,大自然的诱惑才是无法抵挡的。  相似文献   

8.
《会合》是动荡时代与诗人纯正心灵的结晶,可以说,时代产生了《会合》,《会合》产生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会合》浸透着艾青美学原则的精粹,它以清纯而又明确的主题,写实且具现代的艺术手法,歌唱热血青年的可贵精神。《会合》,表明艾青诗歌创作的起点,远比同样从法国艺术的氛围中走出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雨巷诗人”戴望舒要高,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  相似文献   

9.
正象蜜蜂酿蜜要博采百花一样,艾青诗歌中的艺术养分是由多种元素融汇造成的营养剂。艾青在民族传统的河床上,大胆地借鉴了西方近代诗画特别是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艺术,激越地奔流着自己的诗情。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艾青是在西方文化的熏染下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诗人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30年代中国诗坛上唯艺术诗派病弱的呻吟,朽腐的格调,艾青于1939年提出“诗的散文美”的创作主张。他不满意的文的、“虚伪”、“雕琢”和“人工气”,而欣赏散文“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诗的散文美))这一主张虽然是在抗战爆发后二年提出,却是艾青长期艺术探索的成果。诗人早年曾受到十四行诗和现代诗的影响,写过《透明的夜)那样晦涩难懂的膝跪诗,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一年作)却是“诗的散文u美”主张的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从题材选择来看,这首诗走出了唯艺术派诗…  相似文献   

11.
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道:“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艾青对客观物象世界的观察与审视 ,是以一种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生命力介入的。在他摄取物象成为诗的意象时 ,始终体现出他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能力。在艾青的诗中 ,物象世界的生命色彩大体表现为 :对色彩的极其敏锐的感受力 ;对具体物象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力 ;在形形色色的具体物象中灌注了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正是由于具备上述特色 ,使艾青的诗充满了色彩斑斓的意象 ,构成他诗歌丰富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正> 艺术自有其独特的抽象,艺术也离不开抽象,倘若把抽象列为艺术的禁区而大加鞭挞,那简直是要扼住艺术的喉咙以致使它窒息。视抽象为艺术之大忌的人们,往往是因为把艺术的抽象等同于科学的抽象。认为艺术如果有抽象就意味着概念化、公式化。其实不然,我们认为,只要艺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摹写,需要求得内在意义上的真;只要艺术存在着象征性和浪漫性,存在着对不可穷尽的宇宙意志和主观精神的追求,抽象就不可能赶出艺术的大门。因为“这里亩存在着伟大现实性的根。物的充满和单纯所给予的外面表皮,已经是物从实用、合目的性的一种脱离,因而产生从内到外音响的作用”(《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  相似文献   

14.
石头是中国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质。当它引入文化艺术领域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石刻艺术,积淀了中国的崇石文化观念。史前岩画与汉画象石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不同的阶段,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呈现着共同的审美情趣。从而孕育和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化中的金石趣味,进而确立为一种金石精神,在审美范畴中集中体现着一种观念、一种人格,成为众所公认的艺术品德和人格的规范——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5.
胡宝丽 《考试周刊》2010,(12):44-45
器乐与声乐有所不同,虽然它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却不能像声乐那样迅速、直接,它只能是较为缓慢地、曲折地或是间接地反映生活。从表现内容的过程来讲.声乐艺术的再创造只是通过表演形式,以加深其内容的感染力和深度,因为它有文字语言为引导。就是说.声乐艺术不需要在文字语言之外去作更多的想象。而器乐艺术则不相同.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阅读鉴赏准备一、戏剧知识简述戏剧是一种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能够像语言艺术那样,再现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认知功能,但又不像语言艺术塑造形象那样间接;能够像音响艺术、造型艺术那样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功能,但又不像音响艺术、造型艺术那样只具有朦胧的认识作用或静态艺术的局限性。多种艺术手段不同程度的介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剧艺术品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话剧,侧重于歌唱的歌剧,侧重于舞蹈的舞剧,以及唱、念、做…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诗歌创作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才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美学》第一卷,357页),我国现代诗人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和诗歌爱好者谈诗》)  相似文献   

18.
土地和太阳意象是人们研究艾青诗歌时经常关注的对象。事实上,现代城市意象对艾青创作于建国前的前期诗歌也有重要的意义价值。艾青通过塑造城市意象,对现代城市文明进行了多维度的辨证反思,批判性地观照了这一文明的两面性,既肯定了它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又批判了它的侵略性和非人性。城市意象蕴涵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不仅较之其他作家有独特性,而且艾青在建国后创作的同类诗歌未能超越。  相似文献   

19.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特殊语言,它通过形象传递信息,从而沟通人类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类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一种特殊手段。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惊人的魅力!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能像艺术那样,磁铁般地吸引着我们的孩子,那我们的教学必定会成功,  相似文献   

20.
艾青诗歌以它真正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在他的诗中,对生活哲理的探求,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朴素、明朗、单纯的语言等艺术表现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