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四方面探讨关于词类的划分这一汉语语法焦点问题:受西方语法理论和体系影响建立的汉语语法体系;西方语法体系词类划分的情况及对汉语语法体系词类划分的影响 ;汉语词类划分讨论的几个阶段及讨论成就;现代汉语教学语法词类划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名物化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氏文通》的"词类假借",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20世纪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提出,名物化指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了主宾语的位置上。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试图从原型范畴化理论以及语境凸显度方面,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名物化问题进行新探。  相似文献   

3.
词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老大难问题,其中争论最多的是划分词类的标准问题。本文评述了汉语语法研究史上较有影响的几种划分标准,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邪恶"一词在各大主流汉语词典和汉英词典中的用法进行调查,发现各自的处理不相一致。文章基于国家语委语料库,对"邪恶"在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古代汉语语料库中的使用进行统计研究,以词的表述功能为词类判断的标准,并以双层词类范畴理论为指导,一旦一个词形成其定型的使用模式就可以单独设立义项。本文尝试给"邪恶"在汉语词典和汉英词典中的词类标注提出处理建议,以及对词典编纂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们"的语法问题颇具争议,本文从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入手,确定现代汉语中"们"的基本语法问题,为"们"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范式基础,主要对先前"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意义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并提出相应见解。  相似文献   

6.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看,汉语研究从理论上满足了人们在认识上的需要,从应用上解决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对外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两个领域在相当程度上也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但从总体上看,现代汉语的研究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许多词汇的基本问题并没研究清楚,一些有关词和词类的汉语语法事实和理论仍存在很多问题。对此,一方面要完成服务于语言基础研究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立足汉语实际尽力发掘汉语事实,并在语言事实基础上,努力进行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分析汉语词类划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发现,汉语词类划分出现分歧主要是由于研究者混淆了语言研究中的一对概念:词类和语类。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生成语言学提出的理论要旨对词类划分问题的最终解决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以及这一划分标准对词典编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and"是英语中的常用词,在语法中称作连接词或并列连词,通常连接两个并列的语言单位,其汉语意思可译为"和、与、及、同、并、兼"等。而且,and在连接分词、动词、形容词等其他词类时具有不同的含义。正因如此,它常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导致阅读和翻译上的错误。其实,"and"有着很多细微的内在意义,需要细心斟酌。本文着重将"and"在句中的不同含义作一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9.
"者"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也较复杂。弄清某些专著中的"者"字的用法,对于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和古文阅读都非常有价值。本文列举了当前《古代汉语》教材对"者"的词类划分的不同观点,并对《孟子》一书中的"者"字的用法进行了初步探究,认为"者"在《孟子》中主要可以用作特殊的指示代词,也可以用作语助词和语气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通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三个平面”理论的兴起、发展、研究等状况的描述,勾勒 汉语语法研究的走势、趋向。作者认为,尽管“三个平面”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它为汉语语法研究拓 宽了视野,为更好地解释汉语语言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因此,它代表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Goldberg认为,构式是"形功配对体",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成语也不例外。Goldberg的一大研究成果在于全面挑战了"动词中心说",提出了"构式压制"和"动词与构式的互动关系"等观点,本文就在其构式语法一般研究程序的基础上研究含"救"四字成语,分析这类成语作为构式的存在理据,提炼其中心意义和用法,定位其句法框架和题元结构,并论述构式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为……起见”的语法化过程为例来探讨汉语中框式结构语法化过程中形式和意义的互动关系问题。文章首先考察了“为……起见”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表现,发现此框式结构内部并不是均质的。“起见”具有双线发展的语法化轨迹,本文便通过考察其中的一条(产生见解、主张一产生芥蒂、意见一标记原因、目的一标记目的)来揭示共时层面的差异形成的原因,着重揭示出其语法化的语义情境和句法环境,尤其是该格式结构内部相关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并指出最初的语境意义对其后来用法有深刻影响。文章指出,研究框式结构的语法化应该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听、说练习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的共识。笔者作为"汉语桥"大赛的指导教师,从"汉语桥"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的"弦外之音"和"电影新配音"的环节中得到了启发,产生了对汉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新的思考,并对日前汉语"听说"课的教学模式作了分析研究,从教学中总结出了具有较好效果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等分析语的词类问题在语言学界仍然是学者们争论不断的焦点,其中对于兼类问题的讨论尤为突出。本文在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Sketch Engine法语语料库和CCL现代汉语语料库分别对“hypocrite”与“虚伪”使用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概括词“hypocrite”在现代法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已被处理为形名兼类词,其在词典中的被处理情况与语料库中使用模式的调查结果一致。通过汉语语料库调查表明,概括词“虚伪”表指称的用法个例频率和类型频率都较高,已经达到规约化程度,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仍将其处理为形容词,未收录其指称用法的义项,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简约原则”的影响。汉语词典在编纂中应尊重语言事实,摆脱“简约原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著国语文法》在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描写了汉语语法的个性,发现了不少反映汉语语法特点的事实和规律,并从词法与旬法两个方面对这些事实和规律进行了论述。可以说,《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特质的探索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值得我们重新去对它进行挖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16.
对《论语》"为"字进行了穷尽性的研究,归并了"为"字的各种用法;以"为"的本义为基础,分析"为"的各个义项及其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为"字的语法化,尤其是其语法化的原因、条件及语法机制在语法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词义的发展,服务于汉语语法史研究、辞书编纂和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孟子·梁惠王上>中"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的句读后世一直有争议,前贤各持观点.对"若"的解读是断句的关键."若"当训"其",是指示代词"它",指代"牛".基于此探讨断句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汉语语法的新建构,以词语为中心,向下切分出语素,向上扩展成为句子。建立语素——词语——句子三级语法单位。复句和句群不存在内部的结构关系,属于句子使用的逻辑问题,不是语法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社会,普遍出现新词新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语法现象。以往普遍认为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修饰,但是现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渐渐多起来,受到语法学界的普遍重视。《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刘顺著)就是一部这方面的专著。总结历来学者对此类用法的论述,本文则是结合名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各类名词及相关词类的用法做一具体分析,以更好地明确新时期这一语法现象的性质,规范汉语的使用。作为汉语中最主要的两种词类(名词和动词)之一,名词的用法也最复杂,在“副 名”组合中,名词的类型是多样的,其中有的是名词…  相似文献   

20.
一对拟声词的归类问题,语法界虽没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在各自的研究中,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问题的焦点在于对拟声词的本质属性有不同的看法。总观语法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致有两种归类结果: 第一类是把它归入形容词。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张静主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