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多本名作,带给读者不一样的精神食粮。本文围绕《人间失格》这部小说,简要阐述了太宰治的生涯以及这部作品的诞生原因,最后对太宰治的人生色彩投影进行了深入解读,以期使更多读者了解太宰治的文学作品。在小说完成后,太宰治选择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生都在追寻爱和温暖,他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无赖派文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文坛,以反叛传统、追求人性自由为特点,对于战后徘徊在虚无与无望中的青年产生巨大影响。太宰治是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该派的文学思想特点。《御伽草纸》这部翻案小说则是太宰治创作生涯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与他作品中代表性的“灰色”相比,《御伽草纸》反映了太宰治在战时和战后两个时代分水岭时期对于人性和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电影《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小说,陈凯歌还原了文革历史中下乡知青的生存境遇,并在电影中加入了对于中国道家精神的个人体悟。陈凯歌将他的道家精神赋予在主角身上,作为文革历史中无名的小人物,《孩子王》的主人公老杆以一种"无为"的姿态来与历史进行抗争。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5.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6.
莫言、阎连科一直都是面对乡土而执著写作的作家,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对民族和土地的热爱和关注,他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为了生存而付出生命代价的“劳苦人”身上。他们的小说总是以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读者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本文对莫言的《生死疲劳》和阎连科的《丁庄梦》.两篇文章独特的叙述视角进行了论述,分析了这种叙述的魅力,也阐释了其背后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死者》是乔伊斯的代表作。本文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死本能来分析《死者》,从生者之死、爱情之死这两个方面来揭示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过程。结合爱尔兰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本文分析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出路的关心,探寻了“死者”意象的潜在意义——后殖民时期的爱尔兰人的精神死亡及爱尔兰社会的文化危机。这篇小说在唤起现代人的精神信仰方面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莫言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小说语言形象可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作者运用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多采用复句和短句这两种独特句式,并广泛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红高粱》语言风格极具张力与表现力,是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其代表作《失乐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他在《失乐园》中刻画的亚当和夏娃的形象表达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意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先后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姊妹篇《野性的呼唤》及《白牙》,本文在之前其他一些学者对两部作品主人公其"野性"和"人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这两面性是矛盾强弱的体现,并不是指完全的转变。这种看似互不相容的矛盾两面性实际还是统一于同一主体之中的。  相似文献   

11.
《生死疲劳》是莫言继《檀香刑》后向传统文化致敬的又一力作。他立足自身的成长经历,借助章回体的创作形式直接对话滋养其灵魂的中国古典小说,通过主人公西门闹的生死轮回传达了对传统宗教戒律的审视。童心盎然、思想叛逆的莫言还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成功从传统的人物形象塑造方式中突围,塑造出亦真亦假的小说家“莫言”,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试图通过追忆历史以寻找心灵家园是张炜作品一贯的主题。《河湾》通过傅亦衔“厌倦”的精神状态,亲近“异人”,找寻“河湾”的努力,延续并丰富了这一主题的书写。《河湾》介入当下的现实生活,通过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观照,以主人公回忆与反思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审视,揭示了反抗异化并积极探寻未来精神家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相似文献   

14.
颜色与生活密切相关。大脑会对不同颜色产生不同的心理表征,从而影响人物的精神。而本文通过对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中的颜色词的分析,探索其与黑人精神的联系,旨在向读者展示作者是如何通过颜色词来反应黑人逐步堕入精神崩溃的深渊;从而反映奴役制对黑人精神层面的迫害。  相似文献   

15.
作为菲茨杰拉德最重要的后期作品,《夜色温柔》是“喧嚣的20年代”的典型代表作,小说主人公迪克是个有着明显女性特质的男子.通过分析其女性化倾向为突破口,并对其日常行为及之后的堕落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其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勇于冒险、善良而又机敏的形象给无数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以来该作品也成为文学评论家和探究者所研究的对象。以往的研究大多从语言艺术等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本文拟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内心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斗争以及相互调和。  相似文献   

17.
《精神护理》或《精神科护理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被纳入规划教材仅有几年的时间。从目前国内现有的规划教材的编写体例上看,基本上是本着"以类统病,按类护理"的原则[1]。而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精神护理》的教材编写体例则很灵活,有的在  相似文献   

18.
个人型叙述声音主要是以"我"表达"我"的思想、经历和故事等,是最能体现女性精神与肉体真实感受的文本。庐隐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其小说主要采用了个人型叙述声音进行创作,《或人的悲哀》就是代表作之一,小说的叙述声音呈现了"情智冲突"的模糊性,文中"诗语"情感表现极具真实性,在具体事件上则体现出虚构性,而作者就徘徊在这虚实之间。《或人的悲哀》的这种写作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暴露女性自我生活的一种担忧的产物,是身居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夹缝中个人对传统伦理的妥协,是女性作者不得已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莫言是第一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生死疲劳》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拟用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生死疲劳》中的主要人物蓝脸和西门闹的原型,研究这些原型,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可以给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两位泰斗级人物,西奥多·德莱赛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而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领军人物。虽然他们两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两人都在描写新女性主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下的人物分别代表了西方和东方女性的觉醒,这使两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共通性。本文从对比德莱赛的《嘉莉妹妹》与莫言的《红高粱》中女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比较中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