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文贵在谋篇布局,写新闻也要善选准角度。 何谓新闻角度?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同一新闻事实,从许多不同的侧面予以报道的选题角度;同一新闻主题,选取不同的材料予以报道的取材角度;同一主题、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予以报道的写作角度。 80年代初,云梦县发生了一件很小的事:王二婆两年拿着同一个油壶到队里分油,去年“会计伢”说她“心大油壶大”,第二年,同一个“会计伢”却嫌她油壶小,分的油装不了。作者抓住这一新闻事实,写了《会计伢嫌我油壶小》的文章,被评为全省、全国的好新闻;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在写…  相似文献   

2.
吴子新 《新闻世界》2003,(12):46-46
1993年春.我有幸成为安徽日报的一名光荣的通讯员。2000年初,我被借调到乡政府,正式进入“记者”角色。凭着对新闻写作的深深爱恋,我越写越想写,越写越爱写。至今,我在县级以上的新闻媒体上发表稿件1180篇次,其中《爱,在“希望”中升华》获《法制日报》1996年全国新闻评选三等奖,《财产保了险,防灾不松》获《安徽日  相似文献   

3.
《新闻天地》2011,(12):38-39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胡适写这首名叫《希望》的诗歌时,正是1921年,他那时的身份是海归,北大教授.《新青年》编辑、作者。同时,他是一个婚龄四年,育有二子,年届三十、风度翩翩的儒雅学者。  相似文献   

4.
你在巴东县人武部政工科已经工作5个年头,每次见到你,你总是在不停地写。为了写,你失去了很多,身体不如以前了,视力也下降到0.7。采访你,你总是说有得必有失。翻开你那厚厚的报刊见稿剪贴本,我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你1981年参军,在绿色的军营里,身为汽车兵的你却爱上了“爬格子”这一行,由于业余搞报道成绩突出,先后ltw次立功受奖。1986年,你从绿色军营中退伍到了巴东县人武部,当了一名驾驶员,你虽然手里握着方向盘,仍然放不下你“爬格子”的爱好,继续分享着一个个收获。《他带着残废证走进田野》发表在《家庭》杂志上,在…  相似文献   

5.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位置的通讯《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它突破了过去经济通讯总是就一个工厂、一个行业、一个厂长、一个人物来写的老路子,而是高屋建瓴,纵论三镇,有虚有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偌大一个战略性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时间跨度长达一年,站在什幺角度,从那里开头呢?作者是既站在武汉三镇的高度,更是站在全国的高度写三镇的。通讯一开头就借用了赵紫阳总理的一句赞语:“这是一个有胆略的决定。”作者用了一句形象而科  相似文献   

7.
《春秋》是《申报》1933年1月10日创办的一个文艺翻刊,第一任主编是周瘦鹃,最后一任主编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王进珊,前后断断续续出版了约15年之久。王进珊从1946年9月2日到1947年11月30日,共编辑《春秋》15个月375期(其间《春秋》共出版376期,3.947年8月30日杜月笙六十寿诞专辑为王进珊生病请假,由别人代编),随后又接着主编了1947年12月3日剖办的《文学》周刊,至1948年6月3日终刊,共出敝29期。《春秋》是《申报》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发表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小品、美术作品和外国文艺为主,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及活跃的青年作者,都在《春秋》上一再发表作品,因而《春秋》在广大作者和读者中事有很高的声誉,被目为其时全国报纸文艺副刊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毁书与抄袭     
西晋有个夏侯湛,花多年心血写了部《魏书》,后来他发现自己写的书同陈寿写的《三国志》撞了车,而人家确实比自己写得好,于是就把自己写的《魏书》毁弃了。一千多年后1985年,山西省芮城县广播站有个人抄袭了陕西日报发表的《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改头换面写了一篇《实打实广告》,与前一篇文章的结构、情节、遣词  相似文献   

9.
我于1982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言论。十多年来,尽管工作和职务都多次变化,但始终没有停笔,写作水平由“小言论”到“中言论”,再到“杂文”,不断有所提高。这几年平均每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报刊、电台发稿几十篇,并有数十篇言论(或杂文)在征文评选中获奖。前不久出版了杂文集《世象闲品》。回顾十几年的言论写作,确有一些感受颇深之处。今仅将自己粗浅的体会列出一二,请各位文友不吝赐教。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我在写作中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言论作者,首…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1994年初.新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办的《军铜报》在全公司青年中招考记者,那时我才23岁.凭一时的冲劲报了名。在应试准备期间.我认真翻阅了近三年订阅的《新闻知识》杂志.将有关内容摘抄下来进行学习和领会。凭着从刊物中学到的新闻知识.在当年招考中我在300名考生中居然脱颖而出.终于成了一名党的新闻工诈者。新闻工作是十分艰辛的。进报社后的最初一段时间.我好多天都写不出一篇百字小稿。为此常常夜不能寐。苦恼之时,我想起了《新闻知识》.为什么不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呢?以后这位“老师”便成了我步…  相似文献   

11.
《千杯不醉》从主题和风格上或许不足一评一论。按导演尔冬升的话来说,“它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部商业电影,但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又值得一笑一说。作为一部港产喜剧.不夸张不造作.世故中自有天真在.已是难能可贵。尔冬升从来都是“文艺腔”十足.这个自认是“票房毒药”的少产导演.在香港影市萧条时却越拍越忙.从《忘不了》到《旺角黑夜》,再到《早熟》.成为除刘伟强、  相似文献   

12.
1935年9月2日,兰州。 我国新闻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主一范长江.以 《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历尽艰险.经过50天的长途采访,到达兰州。 因不少人向他探听红军的消息及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情况,于是,范长江开始了他的长篇报道。 《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范长江西北行的第一篇通讯,于他到达兰州的第3天写成。9月13、14日《大公报》刊发此稿时,编辑为此写了短评:“本报特约通讯员长江,从成都行五十日到兰州,其报告岷江军事形势的一封书(即文章)值得大家注意一看。”通讯详尽地叙述了红军在…  相似文献   

13.
宣扬青年人自学成才的文章不少,但许多文章的“模式”是“从什么到什么”。如《从修脚工到经理》、《从泥瓦工到建筑师》、《从殡葬工到记者》……“从……到……”之标题,决定了文章必须写人物的成长过程。这种写法虽无不可,但一个“模式”就倒人胃口。问题还不止此。有的同志在写人物的成长起点——以前所从事的工作时,为了烘托成功后的事业的“崇高”,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贬低,给读者一种原来的工作“低下卑贱”的感觉。如《中国青年报》1988年4月6日刊登的《从殡葬工到记者》:  相似文献   

14.
值班手记     
值班手记范敬宜1996年6月11日不要用“勾芡”弥补内容的贫乏第十一版《让每个孩子都学会关心他人》一文写得很好,提出一个当前带普遍性的社会、家庭问题,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报道,一定要从这样具体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问题人手,力避概念化、抽...  相似文献   

15.
我的《“真抓”与“假抓”》一文,写作于2001年2月17日,发表于2001年4月11日的《河北日报》上。虽然自己已经给报刊写了20多年的言论和杂文,虽然此前也获过几十次这样那样的奖项,但这次能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小县城的基层作者来说,确实是个意外的惊喜。所以现在我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我是从1972年21岁的时候开始给报刊写稿的,以后又去上学,1979年接着再写,1980年由消息、通讯转而写杂文和言论。在这期间,我的工作岗位几经变换,其…  相似文献   

16.
1980年,编辑部收到一篇来稿,题目是《英雄幕后》。文章写的是一位农学院园艺系的女大学生,在农村扎根苦斗了二十多年,曾经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信任和荣誉,可是如今她却陷入了困境。文章题目很醒目,但“幕后”究竟有些什么,作者吞吞吐吐,什么也没有说明白。从文章本身来看,可以说“言之无物”,作者似乎还有点故弄玄虚;但文中写的这个人我熟悉,她是一个实干家。1962年《人民日报》曾有过报道,1976年《文汇报》、《河南日报》相继报道她《坚持农村二十年》。来稿虽然写得空洞、飘忽,但这个人物却牵动了我的心。于是我们给作者(一个区干部)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要求,希望他能将文章写得扎实些,如有  相似文献   

17.
《人人要学会写新闻》是胡乔木1946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一篇社论。 就在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不久,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出版(解放日报)等问题的通知》:“5月16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  相似文献   

18.
以“多面手”著称于世的高尔基高尔基1868年3月28日生于俄国下诺夫哥罗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幼年丧父,在外祖父家度过童年。他只读过两年书,11岁到“人间”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师、流浪汉等,从小饱尝了底层生活的一切艰辛,靠自学熟悉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并靠自学多写变成写作上的“多面手”。他24岁时在《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一发不可收。25岁时他进入《萨马拉日报》担任编辑,最初主编《阴影》、《随便谈谈》、《特写与随笔})等专栏,同时撰写了斥贵报界“报界蚊蝇甲虫们”的许…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不少报刊开辟了生活版或生活专栏.给通讯员开辟了新的写作阵地。我最早写“百味人生”稿还是在1989年。那年.我看到我家的沙发在短短的几年内.更新换代几次。回想起沙发这类家俱,建国初只有高手才使用.而如今沙发不仅进了寻常百姓家.且式样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便写出了《我家的沙发》这篇反映生活变化的稿子.被某报采用。此后.在写好新闻稿的同时.我总喜欢捕捉一些生活类信启、,写一些生活搞。去年我探亲时,给80高龄的父母买了一个可以发出笑声的“老人乐”玩具,父母高兴极了。我便写了《还给爹妈一个笑》的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20.
今年九月二日,《经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篇题为《在第七届世界杯体操大赛中,谁是“最紧张的观众”?》的报道。体操大赛的消息,怎么上了《经济日报》的头条?人们看完全篇,才明白它写的并非体操大赛,而是一篇反映产品质量的报道。报道产品质量的新闻作品,往往容易写得苦燥乏味,引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本文作者却能别出心裁,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把产品质量的报道,写得也如同体操大赛一样扣人心弦。你看,天津春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