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夜眠入境后,早起鸡鸣先。”用这句诗形容写稿人的甘苦和勤奋一点也不为过,这其中也包含写稿人忍受的寂寞。偌大的办公室,冷冷清清,仅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和敲击键盘声,短暂的几次,也许感觉不到什么,但时间久了,写稿烦了,这种寂寞的滋味就显现出来。身边的战友们经常问我:“只见你独守孤灯,没见你收获什么,痛苦吗?”对此我无言以对。一个人咀嚼着寂寞,其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寄出去的每篇稿件都能变成铅字,见诸报端。虽未能如愿,但仔细想想,尽管稿件可能未被编辑选中,但毕竟随着它的投寄,我的心情便开始有了期待,并在期待中享受着快乐。我没有专…  相似文献   

2.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3.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读者会怎样去猜测新闻背后的记者?读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去作这样的猜想,就像吃鸡蛋的人对鸡怎样下蛋不感兴趣一样。我们自己也常说:只看结果,不问过程。记者获得新闻的过程无论怎样艰辛与复杂,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呈现给读者的是什么样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记者是什么?     
记者是什么?人们都说是“无冕之王”。正是这顶桂冠一戴,一些记者就不知姓甚名谁了。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包打天下者有之;天马行空,我行我素者有之;自命不凡,自誉名人者也有之。但是,结果往往主观与客观相反。 记者不是无冕之王了,那么,记者是什么呢? 有人说,记者是抹布。不是吗?哪儿脏了,被人捡起,抹干净了,往墙角一扔,等需要时涮净了再用。还不是用时想起你,不用时则忘了你?听说有一个记者,第二次去先前去过的一个单位,自认为人家认识,结果人家问他“君从何处来?”弄得很是尴尬。他不说自己自讨没趣。反而直骂人情冷落。 有人说,记者是棍子。一头安着耙,一头可以打  相似文献   

5.
某大学校门的一侧,新的广告牌上赫然贴着:“出入校门请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十四个大字。善于思考的人读了顿生疑团:这句话说得通吗?要人遵守,做得到吗? 爱评头品足的青年议论开了:这不是存心要和全校师生过不去吗?什么时候,学校给咱们发了两个证件?找做这个规定的人来问问,看看他自己怎样执行。  相似文献   

6.
梦圆在深秋 青年记者大都有一个梦。 这梦,并不是登上奢华的殿堂,也不是拥有耀眼的财富,而是当个真正的记者。什么是记者?当你出现在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的时候;当你涉险历难,先于其他记者踏上一块“处女地”的时候;当你以亲身经历讲述读者急于知道的故事的时候;当你隐名乔装,不失冒昧地“骗”取第一手资料的时候……这时,你才能点点头告诉自己:我是个真正的记者。 当了十几年记者,圆此梦还是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7.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8.
“小张,你的新闻今天上了头条啦!”“是吗,我早看到了。”“你再看看,这则新闻是你写的吗?”“当然啰,那还有错?”斩钉截铁。可不是么,本报记者的名字赫然在焉,那来半点疑问?其实,这则见报的新闻,从导语到结构,压根儿就不是原来发给编辑的那则新闻了,记者只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素材,由编辑代劳,已经重新写过了。对话发生的时候,记者对自己的大作,根本没有看过。稿子登出,完事大吉,管它干什么?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工作30年,突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疑惑:按照最古老、最传统的解释,报社、电台、电视台都属于新闻单位或称之为新闻机构,而如今,自从引进了media(媒介)这个英文单词,竟然对自己的工作性质、媒体定位心生疑惑了。恰巧,同我一样有疑惑的还另有其人。一位署名"荣松"的同行几年前就发出感慨:"做了十多年的新华社记者、编辑,还曾被聘为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但这一年来,我脑中不断涌现这个问题: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传媒?我们的理解是不是偏么?"  相似文献   

10.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1.
<正>能想象"肉铺老板"和"诗人"这两个身份同时落在一个人身上吗?我就是这么一个人,白天挥刀——卖肉,夜晚挥笔——写诗。凌晨2点的上海是什么样子?这个时刻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每一天的工作,就从此时开始。我是一名安徽籍农民工,在普陀区华池路菜场经营着一间肉铺。每天凌晨1点多起床,接着就是跑批发市场、运货、分割、配送;临近过年,再给有需要的散户预备些香肠、腊肉,一忙就到了下午1点左右;见缝插针眯一会儿,又一拨任务来了……直到晚上8点,才能歇歇脚。  相似文献   

12.
<正>"阿妹,你能帮我们查一下档案吗?我们不识字,这个大爹又有病,也记不清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参加工作。"一个大娘以颤抖的声音问。"大娘不怕,您慢慢说,我们会尽量帮你们找的,只要说大爹大约什么时候在那个单位工作就行。"沧源县档案局的工作人员热心地回答。贺井弄老人因失去了部分记忆,只想起自己是开"大铁牛"的。根据老人的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些作者抱怨编辑的工作方法问题;而年轻编辑抱怨与某些作者交流困难,沟通不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过调研,发现问题不是编辑的业务能力不够,也  相似文献   

14.
詹国枢 《青年记者》2012,(15):16-17
那天,碰到一年轻记者,聊起网络时代的写作,小伙子说,詹总,你认为网络时代与没有网络的时代,写作有差别吗? 我说,有啊,差别大了去了,过去用的是笔,现在用的是电脑嘛. 两人相视,哈哈一笑. 网络时代与非网络时代的写作,到底有些什么不同呢?难道仅仅是写作工具的不同吗? 当然不是.  相似文献   

15.
做学生     
记得过去添写简历.有一栏叫"身份",我想在今天,大多数人都很难填写,因为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职业多变,身份转换的很快。比如我,就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教了很多年书,我是老师吗,是,但又不是,因为和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先生们相比,我不够专一,不算是一个尽全力的好老师.老师的特点之一应该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将重复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传达出去,可我太追求变化。在广告圈混迹多年,我是广告人吗?是,但又不是.因为我没有很系统地在一线从事广告策划,文案.媒介等实操工作,不够专心。做杂志做了很多年,我是媒体人吗?好像也不是,做中国国际广  相似文献   

16.
刘万永 《青年记者》2012,(22):42-44
最苦闷的日子 稿子第二次被退回来的时候,我都快崩溃了.更让我沮丧的是,编辑杜涌涛语重心长地说:"要放下架子,不要认为自己是成熟的记者了……" 稿子有问题吗?没有呀!那就再补充、修改. 这是我当记者6年来遭遇的最大"挫折".以前,自己的稿子基本上一遍通过,部门版面头条、头版头条,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怎么一篇3000字的人物稿,写得会这么痛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谓“记者”,是新闻工作者的简称,包括记者、编辑、主任、老总和其他在媒体工作的人们。河北日报离休老同志、73岁的老记者汤小薇,把她离休后10年(1989———1999)的作品集成了一本新书《平淡下的激荡》。我读了感慨丛生。我首先想到了人的生命史、人的事业史、人的行进足迹、人的耕耘与收获,乃至我们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到底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来对待我们自己择定的职业,来度过自己归根到底并不漫长的一生。突然地想到一句话:“终身年轻”是记者。既然是“终身”,难道不是包括青年、中年、老年吗?怎么可能是“终身年轻”呢?…  相似文献   

18.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 BP 机隔一会就响,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结果,采访草草收场。BP 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及时接收信息,这有助于记者沟通信息。然而,如果 BP 机响的不是时候,响得记者心神不宁,响得采访对象扫了兴,便起了反作用了。我建议:记者在采访时,请把 BP 机关掉。  相似文献   

19.
一位著名的记者在谈到新闻工作时说:“你要有作为吗?靠8个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我在做地方记者的实践中,也深深感到,按照编辑部的指示和报道计划,有准备、有目的地到一个地方去采访新闻,这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新闻采访的全部。新闻记者应当时刻都要有个新闻观念。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干着什么,都要十分注意观察周围的各种人和事,研究和分析遇到的各样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报道线索,扩大报道面,而且常  相似文献   

20.
叶冲 《记者摇篮》2006,(10):39-40
在开始本文之前,我们先看这么一段台词:“一个表扬就那么重要吗?杨红旗需要什么,我都可以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什么都可以。可是这件事情,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我是一个女孩,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我将来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这几个月,我一直强迫自己忘掉,可是你们一步一步地把我逼回来,回到那个我根本无法面对的晚上。就为了一个表扬?就为了一分虚荣?你们毁掉的是我的一生。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痛哭……)我现在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站在所有的人的面前,工作没了,朋友没了,什么也没了。你们满意了?在我心里有两个凶手,第一个凶手是那个坏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