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对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长期来评价不高,甚而被贬低。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80年的文化历程,经历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把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在维新思潮阶段,没有它的独立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思想文化,其贡献远不如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制度层次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才进而思想文化层次的变革。有的研究者甚至断言,辛亥革命只是打落中国最后一顶皇冠,别的毫无意义。这些论断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性,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此,笔者曾撰文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曾经发挥了同封建阶级旧文  相似文献   

2.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强敌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公开举起了民族复兴的旗帜。作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达到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土崩瓦解,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得到确立,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量,从思想史角度梳理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而且有助于厘清目前我党主流的辛亥革命观点的思想源流。中共早期党人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经历了五四至大革命失败初期的逐步深化过程,主要涉及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革命性质、历史地位、失败原因以及孙中山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的认识,这些认识内容及其变化,对中共早期党史乃至大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奠立了我党关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认知基石。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习跃,为后来的历史性巨变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开户了国民政治意识现代化的闸门;辛亥革命的化革新奠定 了“五四”新化运动的基础;辛亥革命促成了民族工业的第一辉煌期,武昌起义的成功标志着孙中山武装革命学说和辛亥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非常重视历史研究。对辛亥革命史更不例外。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他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业绩和思想.深刻地剖析了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地位,系统地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今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6.
对辛亥革命时期会党二重作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党,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一种特殊历史现象,作者把它集中放到辛亥革命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诸多方面加以考察,深入地分析了会党的二重性及其在辛亥革命中的二重作用,还会党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法近代革命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法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存在许多差别,两最大的差别在于法国大革命是一件长期历史工作的最后完成,辛亥革命却是希望在短时间内“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要完成近代革命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实现所谓历史跳跃,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资产阶级本身来看,是不切实际的。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运动,是一次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居于重要的历史地位。辛亥革命在海南,其延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实为全国辛亥革命汹涌浪潮中一股激荡的波涛。本文试就辛亥革命在海南的背景、经过与延续发展,以及历史意义,作一系统的阐述,祈求引起史家的深究和争鸣。一、辛亥革命在海南的历史背景“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  相似文献   

9.
2011年,我们迎来了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华诞,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兄弟学校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活动,现场聆听了两节有关辛亥革命的观摩课。虽然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有较大不同,但在课的结尾,都对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进行了讨论和讲解——一位以“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的问题直接提问,学生讨论后,...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21日,在西安市教科所历史教研室开展的“辛亥百年教学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执教了《辛亥革命》公开课。以此为契机,思前想后,引发了我对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上海建城7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80周年。在这个“双庆”的日子里,我们追思上海在辛亥革命时期曾起过不寻常的作用及其所占有的地位,可以重见这颗东方璀灿的明珠在中国近代史上放射出的异彩,从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终结。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这个学术界公认的定论并非辛亥革命失败的严格界定。笔者认为,“让位”不是辛亥革命失败或终结的标志,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应该是“宋教仁案”。 辛亥革命不是一个短暂的历史事件,它作为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应当包括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部过程。就时空而论,辛亥革命可分为准备阶段、成功阶段和失败阶段。  相似文献   

13.
本认为辛亥革命在全国各省情形各异,云南“重九起义”在全国各省响应辛亥起义中具有自己鲜明和突出的特点,并在辛亥革命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不可磨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列宁曾经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中国近代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伟大革命斗争造就了孙中山这样的伟大人物;而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的斗争实践中,创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和民主革命的理论体系,培养了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能力,也锤炼了作为领袖人物的个人素质。然而,孙中山领袖地位的确立和巩固却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两湖志士为推举孙中山作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百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党的十五大把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概括成一句话: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史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十月在首义之区的武昌召开。10月15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中国学者以及美、日、南朝鲜等国的学者110多人,荟萃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隆重的开幕式。在坦诚友好、热烈融洽的学术气氛中,与会者围绕“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这一具有历史魅力的主题,就辛亥革命的性质、地位、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社团、新政与立宪、历史人物、武装斗争、民初社会政治以及辛亥革命时期的经济、文化、教育、出版、社会思潮、中外关系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经济学、社会学、比较研究、计量研究等方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把比较成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中国近代史的书刊报章中,“革命党”这个概念的使用十分频繁广泛。可是,由于辛亥革命前后,各种思想主张各异的团体、政党林立,反清阵营显得十分复杂,出现了一股打着革命旗号归附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麾下的潮流,其中许多仅是徒具形式,或者旋生旋灭,根本不能统称为“革命党”。由于标准不一,概念不清,以至于现行的书籍论文中称谓混乱,给评价历史人物、研究和讲授历史事件带来麻烦。只有在严格意义上把握这个概念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含义,才能真正从众多的组织、团体和派别中区分出“革命”和“非革命”(“不革命”、“假革命”、“…  相似文献   

18.
1911年的辛亥革命,较之历史上数百次的农民起义,有着不同的特色.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全国各地响应,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虽然仅存在91天,但是它颁布的一系列革命政策和法令有着重大的意义.辛亥革命是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巨大的.它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伟大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第一年,在辛亥革命爆发90周年纪念的前夕,“天津市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0月9日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天津各高校、学术团体的名专家学和研究人员共六十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  相似文献   

20.
启蒙、救亡与革命时代的终结-再论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也引起了一些尖锐的分歧,李泽厚提出的否定辛亥革命的论点是以“救亡压倒启蒙”为学术依据的,这一公式存在着学理上的缺陷,但不应全盘抹杀它的学术价值。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空前意义的伟大革命,同时辛革命又是一场结束了封建帝制,然而民主制度的计划痛苦流产的不成熟的革命,因此,从思想反思的角度上说,“救亡压倒启蒙”的公式并不违反历史学的基本规范,对辛亥革命的进行反思,同样需要重新检讨清末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