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辞格,是雄辩术的一个分支,一种与明喻、借喻平列的比喻类型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认知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运用这一工具进行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隐喻通过扩展我们的语言来影响我们的思维认知,借助隐喻人们创造新概念,创制新词语命名新事物.隐喻造词是汉语造词的要法之一,其编码过程生成机理,蕴含了汉民族丰富的人文信息.  相似文献   

2.
李萍 《陕西教育》2009,(12):22-23
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工具。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并以此分类为依据探究英汉概念隐喻的相似性。人类对隐喻的理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语境、隐喻自身的特性及主体的认知能力等,把握英汉文化的同一性,有助于我们对隐喻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62):26-27
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很长一段时期,隐喻都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而后产生的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本文旨在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特征,探讨其异同。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它反映了人对事物的认知。语言中普遍存在隐喻的现象。隐喻不仅是体现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语言性工具,而且是人们形成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所以最能体现文化的差异。我们能从隐喻表达中学习到文化,同时只有学习目的语的语言文化才能理解隐喻,提高使用目的语交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了解语言的隐喻本质及其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比喻性的语言及习语。  相似文献   

6.
张静  吴陈颖 《考试周刊》2008,(48):74-76
隐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隐喻性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以词和句子为焦点,以语境为框架的语用现象。隐喻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本文主要根据隐喻的句法和结构特点,从词类角度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和描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隐喻本质和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工具。本文试从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颜色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的角度,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英汉颜色词隐喻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认知隐喻理论及隐喻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还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概念隐喻理论"和"合成空间理论"是认知隐喻理论中对隐喻最具解释力的两大派系。在介绍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可以进而探讨隐喻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一种语言想象,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普拉斯的诗《隐喻》展示了诗人娴熟的语言技巧,蕴含丰富的概念隐喻,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心理分析能力。从语义、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分析该诗不足以剖析诗人创作诗歌的心理过程。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怀孕是旅程、怀孕是负累、怀孕是张力这三个概念隐喻进行科学的认知分析,意在说明隐喻既是诗人对怀孕的一种认知,也是其阐述观点的特殊工具,更体现了诗人对价值观的探求。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应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以适应社会发展,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带有深刻变革意义上的科技创新。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认知、思维、言语和行为的基础。基于这一理论,笔者阐述了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强调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的培养应从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及与英语词汇习得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它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关系密切,对词汇发展和语言习得有深远影响。隐喻能力成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一项不可缺少的技能和熟练掌握该种语言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要应用隐喻认知功能,通过丰富阅读材料、积累隐喻表达,理解词汇意义、进行隐喻练习,注重文化导入、培养隐喻意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种新兴的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隐喻和转喻及其对词义发展所起的作用。文首先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隐喻和转喻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提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指出词语意义的发展以度义项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是由隐喻、转喻使然,最后。探讨了隐喻、转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知和体验。基于美汉语料的研究分析发现,英汉语中“脸、面”词义演变的多义网络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英汉“脸、面”词义的延伸都是围绕其中心意义(即典型),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进行的;在两者的词义延伸过程中,转喻不仅是和隐喻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而且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使得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导致英汉语中“脸、面”的词义范畴出现文化个性;语言自身的特点也对“脸、面”词义的概念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隐喻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普遍地运用于语言中,而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隐喻运用有所差异,即普遍性中存在着差异性,本文从此角度出发来探讨隐喻的运用,并且探讨其对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马"及含"马"的词语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是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动物本义向其他词义的扩展和转移,而这些隐喻认知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这也证明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陆燕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2):112-115
隐喻是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的一种比喻,创造和运用隐喻,不是单纯的语言修辞,而是人类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意义表达体系的重新建构。隐喻的翻译,应该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将隐喻作为一个传递的文化符号,是从文化上对原文喻源进行重新诠释的意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概念隐喻归纳测验,对不同语言水平的 251 名 1-4 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与 24 名美国大学生的概念隐喻归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 1) 不同年级被试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 2) 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概念隐喻归纳的源域范畴基本相同。概念隐喻归纳结果并未因主体的语言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1) 语言水平可能不是影响被试概念隐喻归纳能力的关键变量; 2) 实证数据并不支持认知主体心智中存在概念隐喻表征体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